劉琪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企業之間的經濟往來和活動更加頻繁。2014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中,對合并內容做出新的規定,不過在實務中企業合并的會計處理還有很多問題。本文從新會計準則下企業并購會計處理方法入手,并分析如何完善完善企業并購會計處理方法,希望對相關研究具有借鑒意義。
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部分企業存在對社會發展不適應的情況,而發展狀況好的企業在擴大企業規模的同時開始選擇并購,該方法可以實現企業的重組。其概念是按照體制的要求,由至少兩個企業合并成一個企業。主要的方式包括縱向并購、橫向并購和混合并購,在新的企業會計準則下,不同的并購方法其會計處理也有顯著的特點。
一、新會計準則下企業并購會計處理方法
首先,購買法。這種方法是按照購買資產以及負債的方法進行處理,在并購行為發生之后,并購方以資金購買被并購方的設備、其他資產,所以進行會計處理要按照購買的方式獲得凈資產。購買法是有特殊性質的交易行為。因此,在企業并購活動需要并購企業聘請評估機構,對被并購方的資產與負債評估,進而生成評估報告,然后結合評估價值確定被并購方的資產和負債情況,如果并購活動的合并成本超出被并購方的凈資產價值需要把差額計入商譽科目。企業并購完成后每年要對商譽進行測試,當商譽減值時應當計提商譽減值準備。
其次,權益結合法。這種方法和購買法不同,并且會計處理和購買法也有差別。權益結合法為參與合并的各方,在股權交換后達到所有者權益的結合,其本質并非資產的交換,而是交換權。在并購活動中,有至少兩家的企業進行企業經營活動,在并購中主要是產權交易與資金的支出、收入沒有直接關系。在利用權益結合法使合并所有者權益保持不變,會計計價基礎也不變,而合并后財務報表包括了并購企業累計的利潤,所以說在合并中不會出現購買法中的商譽。權益結合法下的企業并購活動,并不會改變合并企業股東的報酬、風險,所以在編制合并財務報表時可以直接將被并購企業的財務信息合并到財務報表,而不用考慮別的因素。
再次,兩種方法的比較。企業并購的會計處理包括購買法、權益結合法,兩種處理方法的理論和會計操作有很大的差別。購買法認為企業的并購活動是購買資產的行為,需要按照買賣交易的原則處理,企業并購獲得的資產和通過購買獲得性質相同。因此,購買法要根據市場交易原則處理;權益結合法是兩個企業聯合,為對資源控制生成的組織,不過從整體上看,參與并購企業的總量不變。這是由于兩種會計處理方式理論不同,操作也不相同,并且各有優勢和劣勢。
二、如何完善完善企業并購會計處理方法
首先,構建企業并購會計處理方法選擇的法規體系。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的制定模仿是借鑒西方國家的法律,與我國的經濟發展階段差別很大,如果參照西方發達國家的標準就不能適應我國企業并購的會計處理要求。所以說需要尋求我國的企業并購會計準則不僅符合國際會計準則制定的慣例,還滿足我國經濟階段的發展要求。根據當前的企業并購會計準則,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并購選擇權益結合法,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并購選擇購買法。因此,現階段需要結合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和特有的體制特點,然后制定健全的企業并購會計處理方法。我國相關部門要構建完法律法規體系,并且重視如何發揮審計部門監督職能。會計信息包含多種財務資料,涉及的利益關系很復雜,所以為了獲取私利的舞弊案件發生幾率很大。為保證企業并購活動的規范性以及合法性,需要在完善的法律體系制度下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通過內部審計部門發現舞弊行為。
其次,加強企業并購選擇權益結合法的審核。在并購活動中權益結合法有一定的隱患,操作過程也為會計盈余管理提供了條件。因此,為杜絕違法事件的發生,企業的并購活動必須滿足相關條件方可采用權益結合法。由于我國的資本市場發展較晚,配套發展很不完善,而我國的資本市場監管主要采用以會計利潤為標準的財務評價體系。在市場環境中,企業要想在資本市場中站穩腳跟,就要滿足每年必須有一定的盈利能力,否則面臨退市的風險,所以企業會利用并購中的權益結合法對盈余質量操縱,這個過程需要資格審核,以此保證企業財務信息真實可靠。
三、結語
綜上所述,這兩種企業并購的方法各有利弊,不過采用權益結合法可以讓當年的報表收益更高,這是由于對權益結合法的利用,可以讓盈余管理更好地實施,諸多上市公司為了滿足上市的要求,會選用權益結合法,這樣對公司股票升值很有幫助,因此在理論上講,企業在并購時建議選擇購買法。(作者單位:長春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