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 郭慶宇
淮海戰役不僅以經典戰例載入國家史冊,而且以博大深厚的精神內核名垂千古。弘揚和傳承淮海戰役精神,以德為基滲入教育終身化、以法為繩推進教育大眾化,需要將紀念館建設成為紅色的、智慧型、信息化及共享型,以及兼備學術研究、文物保護、社會教育、游客服務等綜合功能的精品景區。
黨的十九大后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到地方視察就蒞臨了江蘇徐州,期間,他瞻仰了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參觀淮海紀念館。習主席強調:“淮海戰役就是小推車推出來的勝利。我們要好好回報人民,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為了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繼續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當代社會同樣迫切需要淮海戰役精神。完善場館功能,發揚淮海戰役精神,讓紀念館真正成為歷史文化和英雄精神的傳承、交流、教育基地,對其功能問題的研究是我們需要鉆研的一個方向。
一、淮塔紀念館景區概述
1959年國務院決定由江蘇、山東、河南、安徽四省和南京、濟南兩大軍區通力籌建,興建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景區。1965年建成開放,歷經54年的風雨洗禮,越發融入時代?;此呀浄Q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設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二、淮塔紀念館的發展歷程
(一)建國后至文革
新中國成立前后,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對革命紀念地的建設,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籌建也隨之拉開帷幕,1965年11月6日淮塔紀念館和抗日戰爭紀念館正式完工并對外開放,但在文革時期也經歷了停滯。黨委政府非常重視,景區布局、紀念塔、紀念館設計施工都達到精雕細琢的標準,紀念館的功能主要表現在場館設計和文物保存。
(二)文革后至二十世紀末
淮海戰役紀念館重新開館,它的工作主要是瞻仰參觀、緬懷憑吊和革命傳統教育為主。1996年,國家教委、國家文物局給淮海頒發了愛國教育基地的榮譽。1997年,中宣部授予其為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江澤民、胡錦濤、李鵬、朱鑄基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這一時期也密集到景區參觀考察。
(三)二十一世紀初至今
建成開放以來,先后接待了習近平等數十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年接待社會各界群眾400余萬人次。免費開放后,淮塔紀念館主要是以社會主義價值體系建設為根本,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先后被國務院、中宣部等部門批準或命名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中小學研學教育實踐基地、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等榮譽稱號。
三、淮塔紀念館現有的功能分析與提升研究
(一)收藏保管功能
無論隨著社會發展紀念館的功能發生怎樣的演變,收藏是紀念館最基本的功能。目前紀念館擁有藏品2萬余件,主要為淮海戰役期間的紙、布、鐵、皮等質地的文物和歷史圖片、史料及國家領導人、社會知名人士的題詞、書畫作品等,其中尤以戰役期間的命令、日記、地圖、武器裝備、支前用品、領導人題詞等藏品彌為珍貴。這些藏品,是淮海戰役歷史的真實見證與生動記錄,是近距離了解淮海戰役歷史的珍貴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
(二)科學研究功能
開展主題學術交流會和研討會,深入研究探討,提煉淮海戰役精神,形成具專業性、系統性、實用性的研究結論,并將結論投入實踐中去。與高校、黨史、檔案等研究機構合作,共享研究資源和力量,利用“外腦”、“智庫”提升研究水平,促進不同學術領域和學者思想的碰撞,有利于理念的交流和創新
(三)宣傳教育功能
淮海紀念館還應當具備知識輸出、鼓勵思考、社會教育等作用。強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功能,強化黨性和宗旨教育,發揮其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樹立社會教育品牌,提高教育實效。但目前其社會教育功能還有待提升。
(四)社會服務功能
開放的淮塔紀念館會在策展、交流方式上不斷推陳出新,也歡迎批評和討論。目前淮海戰役烈士紀念館有18個景區景點,如粟裕將軍紀念處、淮海戰役紀念碑林、淮海戰役總前委群雕、國防館、徐州抗日戰爭紀念館、新四軍紀念林等。但是,距離功能完備、智慧型、綜合化、共享型的紀念館還存在一定差距。
四、淮塔紀念館功能提升的研究
當前,我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長,大眾越來越重視教育和旅游。與此同時,紅色旅游迅猛發展。然而淮海戰役紀念館,未能進入2018年中國城市文化旅游品牌影響力排行榜前50名,這說明徐州淮海紀念館仍然存在短板,因此,計劃從兩方面進行挖掘提升。
(一)內涵提升
1.加強淮海戰役精神的研究,深度提煉加強弘揚淮海戰役精神的效果。淮海戰役精神為共產黨人堅定理想信念提供了有力支撐。應大力弘揚淮海戰役精神,堅定理想信念、牢記為民宗旨、強化擔當作為、保持奮斗姿態,應成為黨員干部堅守初心、砥礪前行的“必修課”。
2.深化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春鹨劬衽c兩彈一星精神、井岡山精神等同屬優秀愛國主義文化,是促進人們樹立理想信念,投身社會建設的科學價值觀。概括起來,淮海戰役精神包含一往無前、艱苦奮斗、團結協作等精神品質,與工匠精神在某些層面相契合。
3.優化園區建設和服務。抓好基建:園區設施應有有效機制對耗損設施及時進行修補維護。駕車前來的游客越來越多,除提供盡可能多的車輛泊位,應當對車輛進行有效管理,使車輛安全、有序停放和行駛,禁駛區域應明確標志。
陣地講解: 開展周期性全園區免費景點規范化講解,如每周一天、一天若干輪等頻率,劃定講解路線,游客自行跟隨講解人員游覽,可以使游客對一些景點有更深入的認識。
4.優化宣傳效果,深度開發服務。創新宣傳模式,開展主題宣傳與教育活動除了充分利用節假日紀念日以外,還應緊跟時代潮流,及時豐富傳播形式,如利用火車、地鐵等公交工具作為傳播載體,開啟淮塔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學習黨史微平臺等手機終端,作為傳播淮海戰役精神的文化介質,實現與群眾的溝通交互,線上線下密切結合,讓淮海戰役精神真正深入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
5.重視游客體驗和調查反饋。針對淮塔景區的智慧服務,建議建設包括多媒體觸摸屏系統、虛擬旅游系統、游客投訴建議處理系統、導游導覽系統( APP)、景區VR體驗系統、呼叫中心系統等在內的信息化系統,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智能化服務,滿足游客導游、導覽、導航、導購等需求和體驗。
(二)外延擴展
1.堅持政府主導,堅持在實踐中摸索管理規律。定期召開征求意見座談會,制定整改措施,解決實際問題,主動邀請,加強與政府機關、部隊、學校和相關館所交流合作,積極舉辦或參加行業內理論研討會、學術交流活動、主題年會等,交流共享研究成果。并與黨建、反腐思想教育結合,開發教育專題,提煉長效機制,完善管理制度。
2.整合資源、匯聚力量。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充分利數字信息化手段,有效傳承紅色基因,發揮資源優勢,組織專家研討,學習延安景區、井岡山景區建設,深入中小學以及高校,尋求開展國內外專題巡展等,多渠道多形式共建和發展弘揚淮海戰役精神。
3.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全民共商共建共享,拓寬淮海戰役精神的輻射范圍,將淮海戰役精神融入大眾學習與生活,充分利用“紅色+”模式,逐步形成一個文化鏈,即以淮海戰役精神為主的紅色文化、以楚王陵為對象的兩漢文化、以徐州民俗博物館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形成既突出淮海戰役精神的文化內核,又貼近大眾精神生活,實現革命傳統教育與當代教育、現代休閑的完美對接。(作者單位:1.江蘇安全技術職業學院2. 江蘇省徐州醫藥高等職業學校)
基金項目:本文是2019年江蘇省徐州市立項課題《淮海戰役烈士紀念館功能提升問題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19XSS-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