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前語
沾化冬棗,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qū)特產(chǎn),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chǎn)品。沾化冬棗甘甜清香,光亮赭紅,其味沁人心脾。近年來,濱州市沾化區(qū)育才實驗學校實施 “溫暖育才”教師成長計劃,提升學生素養(yǎng),助推教師進步,其意不言自明。
學校以“立德樹人”為宗旨,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目標;踐行“開啟智慧,潤澤生命”教育理念,樹立“善待每一個孩子”核心價值觀,為孩子的終身發(fā)展奠基。建校之初,學校就以“探究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實現(xiàn)路徑”為課題,尊重與發(fā)展教育認知,在“溫暖育才”中實現(xiàn)師生進步,構建學校管理體系、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體系、教研體系、校本課程體系,實行“讓學生在人生最美的年齡遇見最美的教師及接受最好的教育”的自我評價目的,在當?shù)亟逃龢淞⑵鹨幻骢r艷的旗幟。2019年冬天的一天,《教育》記者采訪了這所學校。
濱州市沾化區(qū)育才實驗學校是在教育新時期,由江蘇跨世紀教育集團投資、重點中學名校長與名師領銜創(chuàng)辦的一所高起點寄宿制學校,是沾化區(qū)委、區(qū)政府民生重點招商引資項目。學校建有多功能綜合實驗樓、連體教學樓、報告廳、學生餐廳及學生公寓;各教室配備中央空調(diào),每棟教學樓均配備“教工之家”;功能教室設有創(chuàng)客空間、國學館、書法室、心理咨詢室等;各教室全部使用目前國內(nèi)最大顯屏設備,教室內(nèi)書包柜全部采用環(huán)保實木,走廊設開放圖書角。目前在校生2200名,教職工近300人。是一所新興、亮麗的現(xiàn)代化學校。
讓每一堂課都充滿溫度
學校認為,學校發(fā)展最好的途徑,就是讓教師快速成長,并讓他們感受到成長的快樂,感受到學習和進步的成就感;讓他們在學校大家庭中感受到溫暖,讓他們聯(lián)合起來并肩作戰(zhàn),一群人一起走,會走得更加有動力。
當新教師走進育才的大門,對于他們來說,這里是一片新的天地,多數(shù)教師是剛剛畢業(yè)的大學生,他們?nèi)缫粡埌准垼斈昕冀處熧Y格證時學的理論和面試技巧,在這里都要一一驗證。新入職的教師,要面對的是一遍遍的備課、一次次的被聽課,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更多的是靠毅力堅持。
育才實驗學校從一開始就凝聚“育才速度”“育才態(tài)度”“育才精神”三個關鍵詞。董事長程長兵是位“老教育”,他說:“我們是寄宿制學校,關心住校生,從吃飯開始,對于小學生來說,吃飽飯就是好教育。”
校長付永兵,為人儒雅、和善,被學校師生稱為“育才第一帥”;他多次執(zhí)教省市示范課,曾是市級歷史學科帶頭人、高三統(tǒng)測命題核心組成員。有一段時間,付水兵在育才給七(4)班上歷史課,孩子們對上歷史課癡迷到只要看到付校長就很開心。有一次,這個班的英語老師張亮上公開課,有個男生回答問題很精彩,張亮老師隨口說道:“你就是育才第二帥,我是第一帥。”這個學生說:“付校長才是第一帥,無人能撼動!”付永兵做事細致、認真,每件事要求精益求精,他經(jīng)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凡事講究一點,不要將就。”他還要求,當老師也要不怕吃苦,好課在于多磨;教學管理要重數(shù)據(jù),通過實踐方能認可。剛開學時,有老師反映,孩子們才離開家,每天疊被子都是個難事,尤其是低年級學生,一個小時都疊不好。對此,每逢早晨,付永兵親自跑到宿舍教學生疊被子,一連幾天下來,小孩子終于學會了。教書育人,他強調(diào):堅持與重視每一堂課,在課堂中盡力,絕不輸給每一個細節(jié),日積月累,必日新月異。
學校提出“溫暖育才”計劃,要求每一名老師心懷愛心,懷揣溫暖,并且在行動中加以落實。于是,育才的樓道、教室干干凈凈,白墻變成了一張張彩色的絨板,也是孩子再學習的天地,學生作品“讓墻壁微笑”;課堂上,學生每一個動作細節(jié)與老師的每一個眼神必須是溫暖的;尊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不同性格的孩子在一起共同學習的自覺也是溫暖的。
“后勤圍著前勤轉(zhuǎn),前勤圍著教學轉(zhuǎn)”是分管后勤副校長盛楊才的座右銘,當兵出身的他,尊重教師,給自己定位永遠是服務者。學校的后勤管理實行影子服務,大家在沒有知覺的情況下,當處理的事就處理好了,所以假期里盛校長很少休息。
做一個身正為范的人
楊娜,育才實驗學校分管教學副校長,中學高級教師;全國優(yōu)秀班主任;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全國新教育優(yōu)秀教師;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yè)委員會研究員;濱州市名師;濱州市小學數(shù)學教學能手;她多次主持和參與國家省市級課題,在國家省市級刊物發(fā)表論文100多篇;研發(fā)“話畫數(shù)學”課程,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數(shù)學文化與更加合理的學習方式,在全國各地作講座百余場,因此也是濱州學校課程體系建設與教師專業(yè)化成長培訓名師。
楊娜說:“教師成長,離不開教師職業(yè)幸福感。我曾參加過很多關于教師職業(yè)幸福培訓,有時我是聽眾,有時我是授課者。無論作為哪一方,最深切的感受就是:作為一名教師,想要獲得職業(yè)幸福,必須要有過硬的教學能力,才能夠享受因這種能力帶來的成就感;如果一位教師,上一節(jié)課累得滿頭大汗,還掌控不了課堂,那么就不可能有教育的幸福感。
同時,教育幸福感,離不開教師職業(yè)道德,任何一位教師在入職之前,首先必須秉承良好的職業(yè)道德;如果這一課不及格,入職后只能給孩子們帶來被動和困惑;所以,教師職業(yè)的特殊性注定教師必須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身正為范的人。”
楊娜說:“有一次,受一家媒體邀請,要求我為他們寫一篇描繪未來學校的文章。接到約稿,既高興,又有壓力,在這之前,確實有過想建一所學校的想法,但是這個學校什么樣子沒有認真思考過,現(xiàn)在想想,一所學校只有建筑物沒有內(nèi)涵是不行的。兒童需要什么樣的學校,未來需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教育將走向哪里,教師和學校承擔怎樣的責任,這是一所學校必須思考的問題。
2013年至2017年,是我線上線下給校長、老師、家長授課最多的幾年,我跑過山區(qū),帶過夏令營,參加與組織過各種公益教育活動,親自籌建沾化公益小書房群,家長微信群曾超過千人。這些經(jīng)歷讓我接觸到了更多的孩子和家長,也明白了教育的本質(zhì)是老師和學生、家長和孩子一起走向未來。具體來說,一所學校,對于一群孩子而言,他們的未來,也是祖國的未來;這群孩子應該接受什么樣的教育,就是這所學校未來的規(guī)劃。學校必須讓教師和學生都能感受到,在這里過的每一天都是有意義的,都是指向未來、具有正能量的。世上最美好的情感來自于對親人的愛,對祖國的愛;由此衍生出學情、友情、師生情,最后到感恩報國。這種樸素的情感是美好的,也是學校教育之本。”
楊娜說:“教師成長,離不開團隊建設;教學管理,最難的不是教學專業(yè)知識的培養(yǎng),而是教師的心理與情緒管理。對于教師而言,既要解決學生問題,也要學會自我調(diào)整。一所好學校,教師心理素養(yǎng)培訓與規(guī)劃必不可少。
在教學管理上,作為教師,解決問題孩子的問題,是教師的職責所在。明白了這個道理,還要懂得,學生年齡特征和認知能力是一個提升的過程,教師學一點《心理學》,了解和處理與家長的關系,懂得從孩子身上理解家長的行為。現(xiàn)代社會,教育應更多的是如何引領學生心靈成長,教育面對的不再是搬運知識,更多地需要懂得用愛去擁抱這個世界,教師不僅教育學生學會用愛去與人相處,也要懂得用愛去擁抱學生,擁抱自己的事業(yè)。”
對于培養(yǎng)新教師,楊娜說:“我面試新教師不看教學經(jīng)驗,只看個人素質(zhì),具備了備課速度、學科態(tài)度以及不服輸?shù)木瘢瑢W校才有可能把他培養(yǎng)好,因為這些體現(xiàn)的是一個人內(nèi)在力量,體現(xiàn)出他具有頑強意志與主動學習精神。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教育,用愛心感化學生是最大的聰明。尊重學生認知規(guī)律,尊重學生人格,理解學生的感受,以學生為中心,明白自己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生命教育永遠是教育之本。
教師自信來源于課堂教學的得心應手,備課成為輕松愜意的事情,學會并建立專業(yè)溫情的話語體系,教學風格逐步形成,無論在什么場合上公開課都不會發(fā)怵。作為一名教師,必須懂得什么叫教育規(guī)律,站在教育規(guī)律的角度思考教學,反思自己的課堂行為;以教育規(guī)律為準則,在記錄、追問與碰撞中,構建自己的知識與教學行為,樹立與之相配的教育情懷。”
對此,學校制訂“教師九年培養(yǎng)計劃”,這也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九年是一名優(yōu)秀教師的成長時長,也是考驗一名教師能否持之以恒的“試金石”。
“在培養(yǎng)計劃中,首先,是學習與模仿階段,教師入職第一課,也就是崗前培訓,更多的是破冰行動,先突破新教師對教育職業(yè)的認知局限,讓他們相信自己一定能成為最好的老師,既然選擇了,就不要甘于平庸。教師要善讀書。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是教師成長的關鍵;沒有理論滋潤的成長,就像一棵栽在鹽堿地里的樹,難以成為參天大樹;好教師要學會從細節(jié)入手,模仿名師。如果教師不會上課,就不會有安全感;所以從一開始,就應教會新教師如何上好一節(jié)課。關于課堂教學,學校一開始就確定先學后教模式,并形成育才的“導學教測”特色模式。這種模式的好處是:上課借助導學案,導學案是集體備課中形成,集中了學科組長和同年級同學科教師的智慧,學生按照導學案自主學習,教師按照導學案教學,即使是新教師,也會很快學會如何上課,而且不用講得太多,不用背太多過渡語。雖然是新手,但是通過與孩子一起學習、一起經(jīng)歷,也就有了經(jīng)驗。”楊娜說。在育才,楊娜聽過每一位教師的課,她的指導從最簡單的寫教案開始,還包括用什么眼神看什么樣的學生等細節(jié)。曾經(jīng)有人問她:你辛辛苦苦培養(yǎng)的老師,有的考編走了,有的在編支教教師將來還得回原學校,你所做的都是在給別人作嫁衣。她總是笑而不語。她曾坦言:教師是社會的財富,為國盡力,應是匹夫之責。
永遠比學生“大三歲”
教務處副主任李慧麗,也是一位語文教師,擔任班主任多年。她的教育理念是:“我永遠比學生大三歲。” 李慧麗憑著永遠比學生“大三歲”的真感情,發(fā)現(xiàn)每一個孩子的長處。她說:小時候,我就立志當一名人民教師,我一直堅信用老師的愛一定能改變每一個孩子。
我愿意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不一樣的閃光點,用我的愛去點燃他們的學習熱情;用同齡人的眼光去發(fā)現(xiàn)學生身上的優(yōu)點。從第一天當老師起,我就是這樣做的。
李慧麗日記中有這樣一則故事:班里有一名叫寶森的同學,他患有先天性近視,度數(shù)接近千度,成績也不好。在原來的學校,他戴著眼鏡看板書都吃力。他媽媽是東北人,說話大嗓門,其他老師都不樂意與她溝通。時間一長,寶森的學習越來越差,寫的字就如畫龍,幾乎沒有一個是正確的。來到育才后,第一次看到這個孩子的作業(yè),我都驚呆了。成績差導致這個孩子又特別不自信,班級活動從不參加。
為了鼓勵他,我讓寶森當語文組長,每天往黑板上寫作業(yè)。剛開始他就是哭著不寫,我和同學們都說他寫得很好,一點也不丑。在大家的鼓勵中,寶森終于勇敢拿起筆在黑板上寫字,寫完以后寶森哭了,其他孩子眼里也閃著淚花。
有一次,學校黑板報比賽,我特意安排寶森上臺寫字。雖然這次板報沒有獲獎;但是,學校德育處還是給了我們一份“重在參與”的特殊獎。這份獎勵感動了寶森,也感動了全班同學。
去年冬天,我們當?shù)赜瓉砹说谝粓鲅Un外活動時,我無意說了一句,今天是數(shù)學老師的生日。我以為說說就算了。過了一會,寶森與幾位同學過來叫住我,說有驚喜。我與數(shù)學老師一同過去,看到同學們圍了一圈,原來孩子們在雪地上畫了一個大大的愛心,旁邊寫著“祝數(shù)學老師生日快樂!”那天,雪地里,陽光灑在孩子們臉上,他們個個笑得那樣燦爛,這個幸福的“鏡頭”竟是寶森同學的點子。
數(shù)學教師劉如月畢業(yè)于山東師范大學,2018年2月來到育才實驗學校。她說:學校第一課就是新教師培訓,學校富有特色的教學模式深深吸引了我,因為以前認識一位很厲害的數(shù)學老師,他的教學方法就是這種合作探究教學模式,頓時覺得,育才就是我將來的家。她說:當時,學校安排我?guī)О耍?)班和八(7)班數(shù)學,我很開心。第一天上課,楊娜校長就手把手教我寫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導學案,并幫我分析,如何運用小組合作探究模式提高后進生成績。我嘗試與學生交朋友,現(xiàn)在,我的課堂教學也越來越順手了。
任文菲,教務處主任,一位2018年才走出大學校門就來到育才的小姑娘。但就是這位小姑娘,很快就成為學校的頂梁柱,她善于學習、肯于吃苦,以校為家。有一次,晚上有個生活老師辭職,面對沒有生活老師照顧的幾十個孩子,她毅然讓她媽媽辭去一份不錯的工作來學校做了生活老師。她聽過每位老師的課,一邊學習一邊指導,更重要的是,她做什么事情都是站在學校發(fā)展、學生成長的角度考量;她說:這是每一位教師成功的基本素養(yǎng)。
學校德育處主任、體育教師麻輝,畢業(yè)于武漢體育學院,在校期間,曾擔任武漢體育學院交誼舞通級賽裁判,先后獲“湖北省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交誼舞錦標賽”“橫崗杯第八屆交誼舞全國交誼舞錦標賽”一等獎。他說:我喜歡與學生一起,共同感受教育的魅力,從學生身上總能發(fā)現(xiàn)令人感動的美。我與學生溝通的時候,總要求學生與我平視,我從不利用教師的身份去和學生講大道理,我認為道理學生們已經(jīng)聽得太多了,將自己的身份放低,站在學生的角度,打開心扉與學生交流,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檢討書”與“說明書”
八(4)班數(shù)學教師王俊杰,是一位富有朝氣的年輕女教師。她說:我是42個孩子的班主任,更是他們的好朋友,對于寄宿制學校來說,班主任上班第一年吃住基本都在學校。這些孩子剛離開家,來到學校,有很多的不適應,每天都在上演各式各樣的故事。有的不知所措,有的孤單無助……作為班主任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用責任心來幫助他們,用愛心來溫暖他們。她說:印象最深的是與華龍同學的師生之緣;我剛接八(4)班時,那時候的華龍同學,酷酷的,帥帥的,也很調(diào)皮,有自己的性格。有一天,華龍與另外一位同學在宿舍因言語而動起手來,將那位同學的眼鏡打碎了。事情既然已經(jīng)發(fā)生,身為班主任,一開始我沒有選擇嚴厲的批評,而是給了他說明事情原委的機會,也沒有讓他寫“檢討書”,而是讓他寫了一份“說明書”,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說清楚,而恰恰是通過心平氣和的解釋,我了解到了孩子的內(nèi)心。事因起于別人對他家庭的議論。孩子內(nèi)心本就脆弱,這些議論使得他自尊心受到傷害,對同學動手了。看了他的“說明書”,換位思考,即使是一個成年人也會生氣。首先,我肯定了他生氣是事出有因,之后又告訴他遇事不要沖動,更不應該動手,之后兩個同學握手言和。這份“說明書”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增添了學生改正錯誤與實現(xiàn)進步的決心。
“老班主任”情懷
一年級部主任、語文教師花紅梅,是一位“老班主任”,先后獲沾化區(qū)優(yōu)秀教師、優(yōu)秀班主任、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稱號。她堅信“用愛心啟迪孩子心靈,用激情點燃孩子智慧”的格言。她說:在原來學校,我總是感覺自己像個局外人,從來不敢在外面說自己是一名教師。因為那時我是一名代課教師,即使成績再好,好像與自己無關。現(xiàn)在,我真正感受到教育的一股暖流,所以我不敢懈怠,必須保持一顆進取之心。
育才學校的“溫暖育才”教師成長計劃,讓我們更上一層樓;現(xiàn)在,我們習慣了集體備課,不停地上示范課,新老教師每節(jié)課都能做到游刃有余。
2018年,我?guī)У囊荒昙壠谀┱Z文考試全部達到A級,作為年級主任,不僅要把自己的課教好,還要將團隊帶好。與教師之間,我總是以一個大姐姐的身份出現(xiàn),無論是在教學上,還是在班級管理。多與新教師溝通,給他們一些合適的建議;當他們需要我的時候,我從不推脫,盡力去幫助他們。因為,我也倍感到學校的關懷。前段時間,因為懷孕做檢查導致身體不適,醫(yī)生讓休息幾天,但我不能休息啊,孩子們還等著我上課呢。我就跟領導申請坐著上幾天課,領導一再囑咐不用來上班,我還是堅持來了。一天,上午放學時,門衛(wèi)告訴我:“花老師,你下午別來了,楊校長說不讓我給你開門,你來了也進不來啊,請不要為難我!”此時,我眼淚奪眶而出,我想,事實也正是如此,好學校一定能打造出好團隊。
“考驗我的時候到了”
教師賈賀澤,畢業(yè)于山東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學歷;畢業(yè)在即,也順利拿到了部隊院校錄用通知書,但是他還是回到家鄉(xiāng),來到沾化育才實驗學校當一名老師。他說:小時候我有兩個夢想,一個是軍人,衛(wèi)國戍疆;一個是教師,教書育人。我最終選擇今生從教,在三尺講臺發(fā)揮熱量。上班第一天,我接手七(9)班班主任,現(xiàn)實情況給我一盆冷水,班上有的同學調(diào)皮搗蛋,有的同學上課不聽講、態(tài)度不端正,家長難配合,班級紀律差,衛(wèi)生不合格,各種問題擺在眼前。我想,我不能退縮;這也是“考驗我的時候到了”。
開學第一課,我對班里學生進行逐一溝通,并對每一個孩子進行具體分析,結(jié)合教學給他們制訂個人學習計劃,首先解決孩子面臨的實際難題。王景輝同學原來是班上的“搗蛋大王”,在我的幫助下,也立志當一名好學生。一天,當他發(fā)現(xiàn)班上一名女同學低血糖突然暈倒,在我給醫(yī)務室打電話的時候,他已先行一步,跑到醫(yī)務室叫來醫(yī)生。后來他告訴我說,之所以先去找醫(yī)生,是擔心醫(yī)生找不到教室,耽誤了同學的救治。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這名孩子關心別人,已經(jīng)達到了細致入微的地步。這件事也讓我堅信:只要秉承學校提倡的 “激勵、喚醒、鼓舞”方針,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教學與班級管理就沒有解決不了的難題。
八(3)班班主任、英語教師吳曉暉,響應當?shù)卣栒伲?018年8月,來到濱州市沾化區(qū)育才實驗學校支教;他從教20年來,堅持在教學一線,刻苦鉆研,成為新一代學習型、研究型、學者型教師。他說:上個學期,自己同時兼任學校德育處主任,每天早上6點前到校,晚10點回家。爺爺、奶奶已是九旬老人,他常常是半月不能過去看他們一次。平時,學校有太多事情需要“德育處”處理。他常說:這也是對我的最好“考驗”。
入冬后,有一陣特別冷,室外零下十幾度,寒風凜冽,每次跑課間操,同學們雙手都凍得通紅。班里一個叫丁旭燁的同學,吳曉暉課堂巡視時,發(fā)現(xiàn)他雙手手指都凍得裂開了口子,而且口子很深,可見里面的嫩肉;可是丁旭燁同學仍堅持認真書寫。吳曉暉告訴他應馬上到醫(yī)務室治療,校醫(yī)說情況比較嚴重,需要到醫(yī)院看看。為了不耽誤丁旭燁同學上課,吳曉暉給他拍下照片,準備親自去給他買藥。可是,那天事情太多,直到晚上9點才想起這事,吳曉暉便迅速開車到東城的一家藥店,醫(yī)生看了照片后,開了治凍藥;吳曉暉趕回學校,在食堂要了一些一次性手套,到宿舍根據(jù)醫(yī)囑,交代丁旭燁,每天兩次溫水洗凈后再涂藥,然后戴一次性手套睡覺。幾天后,丁旭燁同學的凍傷好了,也能順利學習了。
吳曉暉班上孩子大部分來自農(nóng)村,小學階段的閱讀量較少。上初中后,看到孩子們作文不夠好,作為班主任,吳曉暉先給孩子們拿來幾本《讀者》,他們特別喜歡,課間都搶著看;于是,他就在網(wǎng)上給班上同學買了60本不同時期的《讀者》,人手一本還多。學校也有讀書角,有很多書籍可供學生選擇。之前,很多孩子不知道雜志為何物;現(xiàn)在,他們能沉浸在讀書之中。吳曉暉還告訴學生,雜志可以帶到宿舍看,周末也可以帶回家,看完一本就和其他學生交換。
如今,育才的孩子從讀書中學會了朗誦,從朗誦中學會了寫詩與作文;學校朗誦社、詩刊社學生經(jīng)常組織參加社區(qū)演講,詩歌作品多次被當?shù)仄诳l(fā)表。
采訪后記
濱州市沾化區(qū)育才實驗學校尊重與發(fā)展教育認知,在“溫暖育才”中實現(xiàn)師生進步。正如育才人所言:到底什么才是學生所需,其實說白了就是人文。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以一種人文的精神管理學校,學生滿意就是學校的最好標簽。建校一年多來,先后有山東德州夏津雙語學校、德州齊河清華園學校、德州平原江山國際學校、濱州高青燕園教育集團、濟南章丘繡江小學、臨沂郯城江山國際學校以及河北衡水中學保定分校、河南汝州國際學校等省內(nèi)外學校來育才實驗學校參觀取經(jīng)。有人說:沾化區(qū)育才實驗學校的“溫暖育才”計劃,就是通過教師成長,達到學校全面進步的最好經(jīng)驗。育才實驗學校猶如“光亮赭紅”的沾化冬棗。好教育,就是學校、學生及學生家長所盼望的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