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前,高校英語教師教學能力評價體系研究較為薄弱,指標體系設計區分度較低、操作性不強。本文在成果導向教育(OBE)模式下探討高校英語教師教學能力內涵,并運用以布魯姆為代表的美國心理學家提出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描述評價具體指標點,構建高校英語教師教學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關鍵詞:成果導向;英語教學;能力評價
一、引言
教學能力是指教師完成教學活動所需要的能力[1]。目前,學者對教師教學能力構成及評價開展了很多討論。周萍將教學能力分為教學志向、教學成長、教學實施、教學評價、教學研究和自我發展等方面[2];陳萬明提出慕課教學背景下要求英語教師具備扎實的語言基礎、科學的課程選題、合理的課程規劃、精細的知識點設計、充分的團隊協作、互補性角色應變和良好的形象塑造能力[3];王運華在雙創教育背景下強調了英語教師的雙創意識、教學理念和繼續學習意識并提出相關能力提升策略[4]。
這些研究為高校英語教師教學能力評價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然而大多研究將教學能力嵌入到大的時代背景或教改背景下提出衡量標準,很少根據教育模式、人才培養定位構建針對性更強的教學能力結構要素。此外,目前高校英語教師教學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較為薄弱,有的指標體系設計過于簡單、粗糙,操作性不強。鑒于此,本文嘗試在成果導向教育(OBE)模式下探討高校英語教師教學能力結構要素,并運用教育目標分類理論,描述具體指標點,構建高校英語教師教學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二、OBE模式下高校英語教師教學能力內涵
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即成果導向教育,由美國著名教育學家Spady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很快得到了廣泛認可與重視,經過10年左右的發展,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在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家成為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OBE強調學生通過教育過程所取得的學習成果,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的目標都要圍繞學生的學習成果制定[5]。與傳統的輸入性教學模式相比,OBE是典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持續改進的輸出性教學模式,通過建構性配合的課程設計和成果評價,保證并提升教學質量,實現預期學習成果。OBE模式下的教學活動,圍繞“定義預期學習成果—實現預期學習成果—評估學習成果—落實改進措施”這一主線展開[6]。因此,高校英語教師的教學能力可以根據這一主線的教學活動的開展情況和對成果導向教育理念的落實情況進行評價。
基于這一視角,本文從定義預期學習成果的能力、實現預期學習成果的能力、評估學習成果的能力、落實改進措施的能力四個維度構建與之要求相匹配的高校英語教師教學能力評價體系。
三、OBE模式下高校英語教師教學能力評價體系
(一)評價指標點的選擇
20世紀50年代,以Bloom為代表的美國心理學家提出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將認知領域的目標分為知識、領會、運用、分析、綜合、評價六個層次。90年代,Lorin Anderson為反映新時代工作所需的能力目標,將認知目標分類體系更新為識記、理解、運用、分析、評價和創造。這一理論被廣泛應用于教學改革的各個環節,如教學目標的制定、實施、測評等。
對高校英語教師教學能力的評價可以遵循該目標達成線路,在六層次的語境中描述教學能力具體指標點,進而得出高校英語教師教學能力評價體系,如表1。
(二)評價體系的解釋
定義預期學習成果的能力是從教學設計出發,預先確定課程的學習成果,是OBE教育模式的重要前置因素。高校英語教師對課程在語法、詞匯、聽力、閱讀、寫作等方面的預期成果的定義,對達成畢業要求方面所做的貢獻的認識,直接關系到教學大綱的設定,最終影響學生英語能力的達成。
實現預期學習成果的能力著眼于教學過程,是確保學習產出的關鍵。這一維度重點關注高校英語教師能否設計并建立支持預期學習成果的教學策略,重視學生英語能力與素質的全面培養并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開展教學活動,推動與學生綜合素質相關的能力協調發展,如自學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協作組織能力等。
評估學習成果的能力對應教師的教學評價能力,是判斷課程目標實現情況及是否達到預期成果的重要環節。評價高校英語教師評估學習成果的能力,應重點關注教師能否建立與畢業要求相關聯、相對應的教學成果評價體系,是否關注并評價學生的英語學習過程和成長變化,了解學生在語法、詞匯、聽力、閱讀、寫作等方面的學習程度,以多維度、梯次性的評價標準恰當評價學生語言能力和綜合素質,對實現預期學習成果起重要支撐作用。
落實改進措施的能力,關注教師的教學改進能力,是確保實現預期成果的重要保障。這一維度關注英語教師是否建立多種、有效的教學信息反饋渠道,及時了解學生評價與反饋,分析學生對預期學習成果要求的語言能力、綜合素質的達成情況,并做出持續性改進。
四、結語
本文從定義預期學習成果的能力、實現預期學習成果的能力、評估學習成果的能力、落實改進措施的能力四個維度,構建了與OBE教學模式要求相匹配的高校英語教師教學能力評價體系。其中,定義預期學習成果的能力是前置因素;實現預期學習成果的能力是確保實現成果的關鍵;評估學習成果的能力是達到預期成果的重要環節;落實改進措施的能力是確保實現預期成果的重要保障。根據OBE模式下高校英語教師教學能力評價體系,可以更有針對性地評價英語教師教學能力水平,制定相關能力提升策略,促進教學水平的有效提高。
參考文獻:
[1][2]周萍,紀志成.青年教師教學能力調查分析[J].中國大學教學,2011 (02):81-83.
[3]陳萬明.從《高級英語》的MOOC制作看對英語教師的能力要求[J].大學英語,2016 (2):14.
[4]王運華.雙創教育背景下公共英語教改及教師能力提升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8,1 (06):64-65.
[5]李志義,朱泓,劉志軍,夏遠景.用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引導高等工程教育教學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 (02):29-34+70.
[6]王偉芳.成果導向教育下教師教學能力如何培養[J].中國教育報,2017 (06).
項目:本文系2019年河北地質大學華信學院校級課題《OBE模式下高校英語教師教學能力結構要素與提升策略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邢盈盈(1986-6),女,河北石家莊,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英語教,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