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野
急性心肌梗死臨床發病率較高,其中ST段抬高型病情較為危重,死亡率和致殘率均較高,預后并發癥較多,患者預后質量不佳,患者發病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會破裂,增加了血小板活性,并激活凝血機制,導致血栓形成,對冠狀動脈造成阻塞,因此,臨床治療應盡早開通梗死相關動脈,恢復心肌再灌注[1]。目前臨床主要采取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但術后受支架植入等因素影響,動脈內血栓會發生移動,甚至破碎,導致其流向血管遠端,存在潛在風險,影響治療效果,因此臨床主張進行有效的抽吸操作,增加動脈內血流,保證治療效果[2,3]。本文分析了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聯合血栓抽吸治療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9月~2019年8月凌源市中心醫院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2例作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每組41例。對照組男25例,女16例;年齡47~81歲,平均年齡(64.23±5.75)歲;發病至接受治療時間3~26 h,平均發病至接受治療時間(14.63±4.21)h。試驗組男24例,女17例;年齡47~80歲,平均年齡(63.82±5.61)歲;發病至接受治療時間3~25 h,平均發病至接受治療時間(14.03±3.68)h。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①心電圖兩個相鄰肢體導聯ST段抬高>0.1 mV;②胸壁導聯ST段抬高>0.2 mV;③心肌酶水平高于2倍正常值,且持續時間>30 min。上述3項滿足任意2項即可確診[4]。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
1.3.1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患者;②胸痛情況持續時間<12 h患者;③對研究知情且自愿參與。
1.3.2 排除標準 ①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史患者;②預期生存期<6個月患者;③心源性休克患者;④接受過溶栓治療患者。
1.4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于術前6 h咀嚼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各300 mg,配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6125 U。對照組給予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確定右側橈動脈,穿刺置管,沿著鞘管送入造影導管,進行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操作,確定梗死動脈,根據造影結果進行球囊擴張后植入支架,術后病變殘余狹窄程度<30%、無冠狀動脈夾層或者穿孔情況提示操作成功。試驗組給予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聯合血栓抽吸治療,先行血栓抽吸治療,使用6F Export血栓抽吸導管,由美國美敦力公司提供,取0.014英寸導絲,引導其通過病變位置,再將血栓抽吸管沿著導絲置入病變位置近端,通過病變位置前即開始抽吸,抽吸導管來回經由病變位置,將病變位置血液和殘余組織徹底吸出;隨后進行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操作同對照組。
1.5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流和心電圖結果,包括TIMI血流等級3級、慢血流/無血流、ST段回落(回落幅度≥70%);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LVEF水平,于術前和術后4周檢測患者的LVEF水平;③比較兩組患者心血管事件發生情況,統計患者治療后2個月內的靶血管再次血運重建、再發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情況。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血流和心電圖結果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TIMI血流等級3級占比、慢血流/無血流占比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治療后ST段回落占比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LVEF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LVEF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LVEF水平均高于治療前,且試驗組患者的LVEF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心血管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試驗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發生率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9.7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血流和心電圖結果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LVEF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LVEF水平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表3 兩組患者心血管事件發生情況比較[n(%),%]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情危重,以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為基礎,冠狀動脈供血急劇下降甚至中斷,導致心肌急性、持久缺血,引發心肌壞死,死亡率較高,目前臨床治療以疏通血管、實現心肌再灌注為主,其中冠狀動脈介入術應用廣泛,但術后存在潛在血栓移動、破裂風險,因此臨床注重血栓清除工作,血栓抽吸裝置應用價值較高[5,6]。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TIMI血流等級3級占比、慢血流/無血流占比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治療后ST段回落占比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LVEF水平均高于治療前,且試驗組患者的LVEF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發生率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9.7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原因分析如下:既往臨床經驗和研究證實[7-11],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后,存在血栓碎塊向冠狀動脈遠端移動情況,阻塞血管,導致慢血流情況,甚至出現無血流問題,尤其對于血栓負荷重的罪犯血管,上述情況較為嚴重,會影響ST段回落,治療效果欠佳,在治療過程中尤為重視心肌灌注的改善,促進缺血心肌血液灌注,改善心肌功能,進一步縮小梗死面積,因此有效清除冠狀動脈內血栓意義重大,血栓抽吸可直接將血栓、殘留斑塊清除,從而減輕心肌缺血情況,更利于冠狀動脈介入術發揮效果,二者聯合應用可更好地清除病灶,提高心肌再灌注效率和質量[12-14]。
綜上所述,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治療中,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聯合血栓抽吸治療能夠改善患者心功能,預防心血管事件發生,值得借鑒。但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預后恢復時間較長,研究時應注重長期隨訪,以此評估遠期療效,本次研究此方面存在不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