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愛新
急性腦梗死是神經外科常見的一種疾病,其多發(fā)群體為高血壓、冠心病、高脂血癥及肥胖者等,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為起病急、頭痛、眩暈及耳鳴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腦梗死病發(fā)突然,嚴重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因此發(fā)病后應對患者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方法,以改善患者預后及生存質量[1-3]。此次試驗將本院在2018年1~12月收治的8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評價急性腦梗死患者接受阿替普酶溶栓治療的療效,現將具體的研究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12月在本院住院治療的8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盲選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對照組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48~81歲,平均年齡(64.92±5.65)歲;病程30 min~4 h,平均病程(2.10±0.56)h;基礎疾病:高血壓16例,糖尿病13例,高脂血癥11例。觀察組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47~81歲,平均年齡(64.50±5.84)歲;病程25 min~4 h,平均病程(2.31±0.69)h;基礎疾病:高血壓16例,糖尿病12例,高脂血癥12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均經影像學檢查(如冠狀動脈造影、血管內成像技術)確診,符合《中國急性期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相關診斷標準[4];②患者發(fā)病至入院時間≤4.5 h,NIHSS評分≥5分;③此次試驗在醫(yī)院所屬醫(yī)學道德倫理委員會的監(jiān)理下展開,患者均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①影像學檢查顯示顱內出血或存在低密度病灶者;②半年內有顱內手術史或既往有顱內出血史者;③阿替普酶禁忌證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予以常規(guī)治療,應用依達拉奉、胞磷膽堿等藥物保護腦組織,促進神經功能修復,應用抗血栓、降壓、降脂、降血糖藥物,甘露醇靜脈滴注3~5 d,緩解腦水腫,血塞通注射液(云南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53021499)靜脈滴注,1次/d,400 mg/次。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注射用阿替普酶(德國勃林格殷格翰大藥廠,國藥準字S20110051)溶栓治療,0.9 mg/kg,總量的10%靜脈推注,1 min內完成用藥,剩余90%靜脈滴注,用藥時間需超過1 h,結束后用生理鹽水沖管。在用藥開始的24 h內,密切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指標變化,前2 h每15分鐘測量1次血壓,隨后監(jiān)測頻次改為1次/h,協(xié)同靜脈降壓治療,確保患者血壓<180/100 mm Hg(1 mm Hg=0.133 kPa),前12 h測量呼吸和脈搏1次/h,后12 h改為2 h 1次。溶栓治療后的24 h,患者應絕對臥床靜養(yǎng),治療45 min后檢查唇舌,判斷有無血管源性水腫,若有應即刻停止用藥,治療24 h后接受CT或磁共振成像(MRI)檢查,以防顱內出血,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30078),1次/d,100 mg/次。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神經功能缺損評分 采用NIHSS評分評價治療前及治療后0.5、1、7、21 d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越低,說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改善越明顯[5]。
1.4.2 臨床療效 基本痊愈:治療后,患者的NIHSS評分降低>90%;顯著進步:NIHSS評分降低46%~90%;進步:NIHSS評分降低18%~45%;無效:NIHSS評分降低<18%,或升高,或患者死亡。總有效率=(基本痊愈+顯著進步+進步)/總例數×100%。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意義(P>0.05);治療后0.5、1、7、21 d,觀察組NIHSS評分分別為(10.36±2.57)、(8.10±1.96)、(4.13±1.05)、(2.47±0.95) 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5.32±2.86)、(12.51±2.13)、(10.26±2.06)、(6.01±1.75)分,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7.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7.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bP<0.05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臨床研究表明,受高血壓病、冠心病、糖尿病以及長期吸煙飲酒等病因影響,易誘發(fā)急性腦梗死[6,7]。為了改善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生存質量,需采取及時有效的醫(yī)治方案。
阿替普酶是唯一一種經循證醫(yī)學認證的可有效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藥物,其為第2代纖維蛋白特性溶栓藥物,其賴氨酸殘基可與血栓中的網狀纖維蛋白結合形成纖溶酶原,促使血栓溶解,且在發(fā)揮藥效后,纖溶酶可與α2抗纖溶酶結合失去活性,靜脈注射后10 min內清除率高達80%,安全系數高[8-10]。在急性腦梗死發(fā)作之后,盡快給予溶栓治療,能夠有效減少神經功能損傷,從而改善患者預后。
本次試驗中,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阿替普酶溶栓治療,治療后0.5、1、7、21 d,觀察組NIHSS評分分別為(10.36±2.57)、(8.10±1.96)、(4.13±1.05)、(2.47±0.95)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5.32±2.86)、(12.51±2.13)、(10.26±2.06)、(6.01±1.75)分,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7.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7.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見阿替普酶溶栓治療方案具備實施的科學性及有效性。
綜上所述,急性腦梗死患者采取阿替普酶溶栓治療效果明顯,能夠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具備采納及使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