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彬
面神經炎即面神經癱瘓,是臨床神經內科一種發病率較高的疾病,該病主要是由于顱內腫瘤、腦外傷、腦血管疾病及炎癥等多種因素引起的缺血改變、血管痙攣及周圍性面神經炎病損,其主要發生于面神經核和面神經,主要臨床特征為面部表情肌群運動功能障礙,因此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身心健康[1]。臨床針對該病主要采取藥物治療,但治療后仍有大部分患者存在后遺癥[2]。因此,近年相關研究中將針灸納入面神經炎的治療當中,并已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3]。為進一步核實針灸治療面神經炎的臨床應用價值,本文采用中醫針灸療法治療嚴重面神經炎患者,取得較好療效,現將具體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82例嚴重面神經炎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所有入選病例均為單側完全性面神經損傷患者,其中男43例,女39例;年齡25~76歲,平均年齡(50.0±8.7)歲。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A組和B組,各41例。A組患者男22例,女19例,年齡25~76歲,平均年齡(50.1±8.7)歲;B組患者男21例,女20例,年齡25~73歲,平均年齡(49.7±9.0)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參加此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通過臨床影像學檢查確診為單側面神經炎,所有患者均未采取過任何治療,患者均伴有單側面部表情肌癱瘓,患側眼臉無法閉合、前額皺紋消失、眼裂擴大、口角下垂、鼻唇溝平坦、舌前味覺降低、淚液分泌及唾液增多等癥狀,所有入選患者語言功能及精神狀態均良好。
1.3 排除標準 排除因其他疾病導致的面癱;孕期及哺乳期患者;患有嚴重的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及腎臟疾病患者;惡性腫瘤患者;精神障礙及語言障礙患者;臨床資料不全患者;依從性較差患者;所有患者均已對此次研究內容進行詳細了解后,通過與家屬協商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均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4 方法 A組患者予以單純藥物對癥支持治療,具體方案如下:維生素B1注射液(廣州白云山天心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2103),100 mg/次,給藥方式為肌內注射,1次/d;維生素B12片(山西云鵬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4023321),200 μg/次,給藥方式為口服,1次/d;以上兩種藥物以連續治療14 d為1個療程,共治療1個療程。同時予以甲鈷胺片(華北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1126),口服,0.5 mg/次,3次/d;抗生素眼膏涂抹;以上兩種藥物以連續治療14 d為1個療程,共治療1個療程。
B組患者在A組基礎上予以中醫針灸療法治療,針刺治療方法如下:選取人中、太沖、太陽、牽正、四白、合谷、迎香、外關、風池、地倉、頰車及陽白等穴位,對穴位進行消毒處理后進行針刺,留針30 min,1次/d,連續針刺5 d,休息2 d,連續治療2個月。
1.5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采用House-Brackmann面神經功能評價系統將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面部神經功能各項指標(面部感覺、面部運動、語言能力、淚腺分泌、口腔功能等)變化情況進行評分,單向分值為2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面部神經功能改善越好。②同時記錄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面部表情肌癱瘓、前額皺紋消失、眼裂擴大、鼻唇溝平坦及口角下垂等常見臨床癥狀改善時間。③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療效判定標準: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完全消失,面部神經功能恢復正常則表明治療顯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及面部神經功能均得到良好改善則表明治療有效;治療后患者上述指標均改善較差或病情加重則表明治療無效??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6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面部神經功能各項指標評分對比 治療前,A組面部感覺、面部運動、語言能力、淚腺分泌、口腔功能評分分別為(12.5±3.7)、(12.7±3.9)、(12.2±3.4)、(12.3±3.5)、(12.4±3.6) 分,B組分別為(12.3±3.5)、(12.6±3.8)、(12.4±3.6)、(12.2±3.4)、(12.7±3.9)分,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B組面部感覺、面部運動、語言能力、淚腺分泌、口腔功能評分分別為(19.3±5.2)、(19.5±5.4)、(19.2±5.1)、(19.6±5.5)、(19.4±5.3)分,均高于A組的(16.7±4.5)、(16.5±4.3)、(16.8±4.6)、(16.6±4.4)、(16.9±4.7) 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治療后常見臨床癥狀改善時間對比 治療后,B組面部表情肌癱瘓、前額皺紋消失、眼裂擴大、鼻唇溝平坦以及口角下垂改善時間分別為(18.5±1.4)、(18.6±1.5)、(18.4±1.3)、(18.7±1.6)以及(18.9±1.8)d,均短于A組的(20.6±2.7)、(20.8±2.9)、(20.5±2.4)、(21.2±3.2)以及(21.4±3.5)d,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A組治療后顯效21例、有效14例、無效6例,治療總有效率為85.4%;B組治療后顯效32例、有效8例、無效1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7.6%;B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A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后常見臨床癥狀改善時間對比(,d)

表1 兩組治療后常見臨床癥狀改善時間對比(,d)
注:與A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n,%)
面神經炎是一種常見病及多發病,且不受年齡限制,該病的發生會導致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單側面部表情肌癱瘓、患側眼臉閉合困難、眼裂擴大、口角下垂、味覺降低、淚液及唾液分泌過多等癥狀,因此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4]。以往臨床針對該病主要采取藥物治療,通過給予患者肌內注射維生素B1、口服維生素B12片、抗病毒藥物及營養神經藥物,達到改善患者面部神經功能障礙的目的,但由于用藥治療效果比較緩慢,而且針對病癥較為嚴重的患者治療后并無法完全恢復面神經功能[5]。
中醫認為,面神經炎的發生初期多因久病不愈、身體免疫能力降低,致使外感風寒及風熱之邪入體,從而造成氣虛血瘀及經絡不通[6]。因此治療應以祛風散寒、益氣活血及通絡止痙為主要治療方向。因此近年相關研究中針對面神經炎患者采取了針灸治療,針灸作為我國傳統的中醫治療方法,其具有治療效果佳及安全性高等優點[7]。在治療過程中通過針灸刺激患者人中穴可起到分流督脈經水及通經活絡的作用;太沖穴祛風燥濕;四白、牽正穴治療面神經麻痹,可起到祛風清熱及通經活絡的作用;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濁、疏風散表及宣通氣血的功效[8];迎香穴疏散風熱;外關穴清熱解毒、解痙止痛、通經活絡;風池穴壯陽益氣;頰車穴祛風清熱、通絡;陽白穴生氣壯陽、祛風清熱;通過針灸刺激各穴位,可有效達到改善患者血液循環、祛風、化瘀及通絡的作用,從而增強患者面部表情肌的興奮性,促進面部患病部位物質代謝以及神經細胞的生長,從而起到修復面部損傷神經及改善面神經壓迫狀態的作用[9]。同時配合臨床藥物治療,可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使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盡早改善,最終使患者的面部神經功能得到良好恢復,幫助患者提高生活質量[10]。治療后,B組面部感覺、面部運動、語言能力、淚腺分泌、口腔功能評分均高于A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B組面部表情肌癱瘓、前額皺紋消失、眼裂擴大、鼻唇溝平坦以及口角下垂改善時間均短于A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A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針灸治療嚴重型面神經炎的臨床效果顯著,通過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使患者的面部神經功能得到盡早恢復。在臨床治療實踐中,應綜合考慮患者的病情、癥狀、體征等,為患者制定更為適宜、合理的治療方案,在單純藥物對癥支持治療的同時積極應用中醫針灸療法,盡早幫助患者改善病癥,使患者的疾病能夠得到盡早治愈,從而幫助患者提高生活質量。但本次研究數據依然有限,還望臨床相關學者能夠對面神經炎采取針灸治療的臨床應用效果再做進一步的研究分析,為臨床治療面神經炎疾病提供更多有價值可參考的依據,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幫助患者早日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