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超 姜松波 姚麗莎 宮文 孫傳盛


摘要:針對我國醫療器械行業以中低端產品為主、科技滲透率較低、議價能力較弱等問題,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山東省科技廳、威海市政府和威高集團四方聯合設立威高計劃,促進全方位合作。根據威高產業戰略規劃、醫療行業關鍵領域技術需求和瓶頸,開展重點項目科研攻關、成果轉化產業化、人才引進培育和研發平臺建設,提升企業產品創新水平和核心競爭力,促進醫療產業轉型升級。本文歸納威高計劃關于組織方式、資金管理、運行模式和項目分類四個方面的運作機制,總結實施過程中圍繞頂層設計、精準對接、開放合作、協同發展和評估監管五種創新做法的經驗,分析在科技體制改革、企業科研能力提升、關鍵共性技術破題和產業轉型升級四個領域取得的合作成效。最后,探索新形勢下威高計劃發展路徑方向,為今后進一步促進產學研合作創新提出建議。
關鍵詞:威高計劃;產學研合作;技術需求;科技創新;成果轉化
中圖分類號:G311文獻標識碼: ADOI:10.3969/j.issn.1003-8256.2020.06.015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15FGL004);中國科學院-威高研究發展計劃項目
0引言
產學研合作是企業、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依托各自優勢資源為共同的目標和利益而形成的合作交流關系,是科技創新的重要組織模式,也是科研成果轉化的有效路徑。產學研合作已成為當今社會促進科技進步、實現轉型升級、建設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途徑,更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要求產業界、科學界和研究界高效對接,共同創新[1]。而產學研協同創新是以企業、高校和研究機構三方為主體,為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協同各自擁有的資源,通過打破各組織間的壁壘,來實現對科學技術及相應產品或服務的共同開發的過程[2]。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實質是對科技進步與產業創新之間的互動關系進行深層次探索,這一創新模式的提出,給產學研合作帶來更多的發展與機遇[3]。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國家與國家、地方與地方、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企業單單依靠自身力量和資源進行技術創新活動變得越來越困難[4]。而對科技含量高、多學科交叉、資金密集型、競爭挑戰激烈的醫療器械行業,更需要在體制機制、科技合作、科研攻關上創新發展[5]。盡管近年來我國醫療行業發展迅速,高于全球平均增速,但由于存在與發達國家基礎工業水平的差距,我國醫療器械行業仍以中低端產品為主,科技含量滲透率較低,產品競爭議價能力較弱,與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有明顯不足,尤其是我國高性能醫療器械核心關鍵技術的發展,滯后于社會經濟的需要和國民健康的需求,受技術所限我國高端醫療器械領域產品仍主要依賴于進口[6]。
鑒于威海市醫療器械與生物醫藥領域行業具有產品覆蓋面廣、產業鏈相對完整等特點,依托我國科學技術最高機構中國科學院和行業龍頭企業威高集團的優勢資源,聯合山東省科技廳、威海市政府,四方共同設立中國科學院-威高研究發展計劃(簡稱“威高計劃”),建設成為成果來源廣、承接能力強、影響范圍大的轉移轉化、產業化的成功模式和知名品牌。威高計劃是探索中國科學院與政府、民營企業政產學研創新合作的嘗試和先例,本文通過研究威高計劃的運行機制和創新做法,并對合作成效進行分析,進一步提出創新產學研合作模式的建議,為促進源頭創新與應用市場高效結合、提高產學研合作質量和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提升優質資源整合和協同創新能力、推動科技成果加快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提供理論借鑒和實踐參考。
1發展歷程演進
在多年的創新探索中,中國科學院及其相關研究所為威高集團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支持和幫助,其中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沈陽金屬研究所先后與威高集團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提高了企業的科研能力和創新實力。隨著中國科學院與威高集團的合作領域不斷拓寬,合作層次不斷深化,新技術新成果新產品不斷涌現,為威高計劃的建立與實施奠定了合作基礎。2010年4月,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山東省科技廳、威海市政府和威高集團四方簽署了威高計劃框架協議,面向醫療設備、醫療器械、醫用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的科技發展前沿,以及威高集團戰略規劃和醫療行業技術需求,整合合作各方優勢資源,推進企業與中國科學院、高校院所及醫院開展基礎科學研究、應用技術研發、產品試制生產、人才引進培育、創新平臺建設等方面的合作,加強產學研合作協同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2016年6月,合作四方續簽了威高計劃二期協議,實施并升級威高計劃,經費支持額度翻番,進一步開放研產供需兩端,啟動以醫療產業規劃和行業共性難題為導向的新一輪頂層設計計劃,以重大項目為主,引進團隊項目,快速提升企業創新驅動發展水平,促進國產醫療產業發展。
2運行機制構建
為提高合作成效,在深入調研論證、充分征求意見的基礎上,立足發展實際,威高計劃在組織方式、資金管理、運行模式和項目分類四個方面進行體制化、常態化的規范創新。
2.1組織方式
成立威高計劃學術委員會和秘書處分別作為規劃決策和運行管理的組織。這兩個組織職責分工明確、人員構成科學合理,學術委員會主要負責戰略規劃、重大決策等事宜,成員由合作四方委派專家組成,施行適時動態調整;秘書處主要負責落實學術委員會的決議,以及日常管理工作,由合作四方派員組成。
2.2資金管理
威高計劃每年安排專門資金,由協議合作方出資,共同支持經學術委員會論證評審、協議各方審議通過后立項的項目。立項項目采用按照特定資金比例分期支持、年度考核撥付的節點管理模式。項目承擔單位依據資金管理權限與主管單位簽訂《項目合同書(任務書)》后,撥付一定比例項目資金于項目承擔單位,年度運行期滿后秘書處對該立項項目進行年度考核,考核通過后撥付一定比例項目資金,待下一年度考核通過后再撥付一定比例資金,直至資金分期撥付完成[7]。對優秀項目可追加資助,不合格項目暫緩撥款、甚至終止,項目取得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和結題項目產生的延續性成果,進行實時報告評估,這種動態資金管理方式,有效確保經費和成果管好用好[8]。
2.3運行模式
威高計劃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已形成從方案制定、指南發布到評審立項、科研培育,再到項目中試放大、成果轉化產業化商品化以及項目監管考核評估的一套完整的程序化運作模式(圖1)。這種產學研合作模式組織嚴密、科學高效、銜接有序,有利用提高威高計劃所取得的合作成效。并且每年定期召開年度工作會商會議,圍繞平臺建設、人才引進、瓶頸破題、創新舉措等方面展開商議,明確下步發展思路,及時調整方向制定相應對策。
2.4項目分類
威高計劃項目按照性質特點分為攻關項目、團隊項目和孵化項目三類,其中孵化項目按照孵化時間節點、支持方式又分為前期跟蹤項目、孵化產業化項目和轉化孵化項目三類(表1)。在產學研項目合作過程中,充分掌握項目的重大程度、攻關難度、研發進展等規律特點,前瞻規劃布局準確定位,有的放矢合理安排項目研發周期、資金分期支持比例、項目扶持方式及所處階段等量化指標,科學歸類充分挖掘項目潛能,確保項目操作可控可行,有效避免合作項目“一刀切”所帶來的弊端。
3創新做法分析
威高計劃品牌模式的建設,得益于理念、研發、合作、管理等方面的創新,主要體現在五種做法上。
3.1頂層設計分類實施,綜合考量予以立項支持
威高計劃在項目選取上,主要有兩條標準:一是吻合威高產業現存的技術需求,二是符合威高產業發展規劃、針對醫療行業瓶頸或極具引領性、前瞻性的技術儲備。前者能夠解決技術難題,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提升產品性能等,后者通過儲備前沿技術,可實現企業可持續創新發展。在項目立項上,通過綜合評價考量項目的技術創新性先進性、路線科學性可靠性、生產可行性合理性、產品商業化可操性、項目科研團隊能力等合作因素,重點與創新平臺建設相結合協同推進研發攻關,建立穩定的項目核心科研團隊,立足于行業制高點,服務于項目產業鏈。
3.2注重供需信息對稱,保障項目合作精準對接
秘書處每年在醫療行業內征集、深挖技術合作需求,針對威高計劃發展方向、重點領域,發布申報指南,向中國科學院等科研單位拋出“繡球”,接下“繡球”的項目承擔單位,根據自身科研基礎、專業所長為擬立項項目提出科學合理、操作性強的可行性方案,以及達到的預定研究目標和預期研究成果。然后召集業內專家進行評審,并與威高產業公司開展匹配性對接,評審通過后威高計劃將予以立項、資金扶持,直至項目實現產業化。這種企業命題、科研單位答題的運作模式契合度高、精準性強,有效解決企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最迫切最實際的難題,讓科研資源用在刀刃上。科研人員也能深入企業一線,發現問題優化產品,借助企業產業化能力強的優勢,讓研發成果盡快投入到市場,升級為商品,有效解決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僅停留在實驗室階段、存在不接地氣、與市場脫節的問題,保障院企校企合作無縫匹配、精準對接,形成“一方出題目,雙方來解答”的合作互補優勢[9]。
3.3內拓外延拓寬布局,多措并舉創新開放合作
采取擴大開放的合作模式,拓寬項目合作渠道,提高合作對接頻度,摩擦火花對接共鳴,提高成果轉移轉化成效,擴大受益合作方范圍,提升威高計劃影響力和生命力。
3.3.1務實推進雙向商洽對接
結合“走出去”與“請進來”的方式,積極走訪調研科研單位,實地探索醫療行業領域的科研成果,深入挖掘中國科學院、高校院所的“高精尖新特”優勢資源,有效納入到威高計劃發展規劃中;誠懇邀請專家團隊來實地考察洽談,了解當地醫療產業、企業技術需求,推進研產雙方對接合作。定期召開技術、項目交流活動,積極互邀對方參加,深化雙方在新產品研發、技術孵化、成果轉化等方面的合作,促進威高計劃項目成果盡快落地、開花結果。
3.3.2實行“兩頭放開”政策
通過探索與實踐,創新實行“兩頭放開”政策。科研源頭放開,即高新技術、科研成果來源不局限于中國科學院,全面擴展至高校院所、醫院等單位,項目經學術委員會論證評審通過后,一并納入威高計劃支持范圍。成果后端放開,堅持“立足威海,服務山東、輻射全國”的原則,一方面對申報征集的而未立項支持的科研項目,面向相關醫療企業發布,再次進行技術對接,擴大產學研合作范圍;另一方面對威高計劃立項支持后,威高產業現階段不適承接項目成果轉化的,可在山東省內乃至全國選擇合作載體進行項目成果轉化產業化,帶動產業鏈、創新集群壯大發展。
3.4重視人才和平臺支撐,協同推進一體化發展
協同抓好人才引進培育、平臺設計搭建,一體化整體推進,延深合作內涵,提升協同創新發展水平。
3.4.1多層次引進培育高端人才
外部人才大膽引進、借才借智,內部精英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人才引進和培養體系,加強高端人才隊伍建設,為技術革新、創新發展提供科研人才支撐[10](圖2)。
3.4.2搭建高水平研發創新平臺
通過威高計劃的支持,與相關科研單位聯合建設研究開發顛覆性醫用原料、醫療耗材、醫療器械及設備的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科研試驗和產業化平臺,加強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實現多個領域關鍵技術突破,形成一系列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產品,替代國外進口,增強企業研發實力和品牌競爭力。
3.5強化監管體系建設,考核評估柔性融合推進
威高計劃在實施過程中,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監管考核體系。
第一,項目施行過程監管,跟蹤及時精細管理。秘書處聯同相關專家對立項項目施行年度循環監管(包括雙月調度、季度檢查、半年實地考察和年度指標考核)和項目流程監管(包括定期檢查、中期檢查、項目驗收和產業化對接)相結合的管理模式[11]。通過材料審查、專家評審、現場考察等方式,開展日常跟蹤和監測的精細化管理。針對團隊立項項目,施行專人專管模式,威高集團技術人員不定期派駐項目承擔單位協助項目研發,及時跟蹤項目進展,加強產業化對接,協同解決合作實施過程中的各類問題,加快項目推進效率。
第二,開展年度績效評估,成果權益歸屬明晰。每年委托第三方評估機構圍繞項目考核指標完成度、研發路徑科學性、經費使用合理性、成果轉化產業化可行性等進展情況,對項目年度實施績效進行審查評估,經專項報告、技術問答、專家討論、現場評分,確定項目優劣,評估結果將作為在研項目后續經費撥付的重要依據。威高計劃明確立項項目成果轉化權歸屬,對攻關項目威高集團優先轉化,對團隊項目威高集團擁有轉化權,有利于維護威高計劃成果權益,為科研團隊及威高集團爭取國家及地方產業化支持提供保障,提升威高計劃在學術界、產業界的影響力[12]。
第三,采用動態管理模式,有的放矢確保成效。對威高計劃撥付資金額較大的團隊項目,資金撥付由先期的3年周期4∶3∶3,改為5年周期按照4∶2∶1.5∶1.5∶1特定資金比例分期支持、年度考核撥付的項目節點管理模式,延長重大項目科研周期,加強經費監管力度,保障重大科研合作成效。
4合作成效探析
威高計劃自實施以來,面向醫療行業上下游企業技術需求,立足中國科學院、高校院所、醫院等單位科研優勢,合作各方累計投入3億多元用于項目研發和成果轉化產業化,開展關鍵技術研發與戰略性產品開發項目近50多項,建立5個高水平研發創新平臺,培育3個創新團隊,10多個項目實現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累計創造經濟效益近百億元,也獲得多項國家及省級獎勵,其中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
4.1推動科技體制改革,創建政產學研合作新模式
威高計劃是省地院企合作四方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發揮所長集成創新的典范,是政產學研成功合作的典型案例,由政府、企業共同出資設立資金池,滾動支持龍頭企業與科研單位持續開展產學研協同創新,采用“橫向項目+縱向課題”相融合模式,切實規避橫向項目不可測、風險大、缺資金等不足,有效解決縱向課題節奏慢、兩張皮、脫離實際等問題[13]。威高計劃模式與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這一要求完全吻合,對推動科技體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以往政府在企業產學研合作中主要發揮“紅娘”的作用,而在這個合作中,山東省科技廳、威海市政府既牽線搭橋,且列支專項經費進行支持,并在實施過程中提供政策扶持和項目跟蹤服務,讓企業與科研人員沒有后顧之憂。打造政府深度參與、強力支持、高效協調的緊密型政產學研合作模式,將是山東省打造創新型省份、為企業培育發展新動能的創新之舉[14]。
4.2突出企業主導地位,增強企業研發創新能力
大膽創新突出企業的主體地位,企業作為合作方之一,直接與中國科學院、山東省科技廳簽訂合作協議是非常少見的,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企業直接、快速地在高校院所中擴大知名度,吸引更多人才專家、科研團隊為企業進行研發創新,同時企業也可有效利用中國科學院這一金字招牌,完善自身研發體系,培育研發團隊,提高創新能力,開辟一條“借才引智、協同創新”的技術成果轉移轉化新道路。建立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產學研合作模式,針對企業自身的發展規劃,發布項目需求指南,相關科研單位均可揭榜尋求合作,只要符合需求就有機會獲得項目支持,與傳統點對點合作項目相比,極大地提高產學研合作質量和成果轉化效率[15]。強化企業在產學研合作項目實施中的主導地位,由被動接受項目成果向主動提出需求的合作方式轉變,逐漸形成“企業主導、自主選題、協同攻關、政府助力、市場驗收”的發展新模式,是新時代產學研合作的必然選擇[16]。
4.3聚焦關鍵技術攻關,解決產業領域共性難題
威高計劃支持的、已產業化的合作項目涵蓋高值材料、醫用耗材、儀器設備、自動裝備等領域,致力于質量好、價格低、效果明顯的醫療產品、設備開發,促進醫療成果轉化產業化,降低行業成本,造福廣大群眾。針對企業自身發展方向提出突破性技術需求,以及產業關鍵領域技術瓶頸,集聚中國科學院、高校院所等科研單位研發力量,合力攻關突破產業共性痛點、行業技術難點,解決從無到有(0-1)的問題,再從1向N拓展,有利于打破國際核心技術壟斷,促進高端產業提質增效。
4.4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行業新舊動能轉換
威高計劃模式下的成果轉化契合度高、成功率大、市場回報好,利于形成核心專利群,優化醫療產業結構,完善醫用產業鏈條。通過掌握產業關鍵核心成果和行業共性技術、提升研發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將在助推產業突破發展、加速區域創新集群建設、振興民族行業跨越發展上起到巨大輻射帶動作用,為我國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特色鮮明的產業化高地注入新活力和新動能。
5合作建議與思考
在新時代新形勢下繼續發揮威高計劃的引領示范作用,要厘清發展主線,持續探索合作新路徑新方向,本文主要從項目合作方式拓展創新、項目供給與承接體系建設、國際視野擴大合作口徑、合作要素協同創新、仿效復制再創新等方面提出建議,讓參與各方發揮優勢、合作共贏,以期在產學研合作模式創新上取得更加顯著的突破和成效。
第一,積極探析多元化成果項目合作方式。從威高計劃項目的合作發展看,在充分利用現有資金和資源的基礎上,創建多元化多層次的項目合作機制,在此主要探索實施三種合作方式,促進科研成果加快向產業化商業化、現實生產力轉變,構建產學研合作項目良性生態經濟循環系統。其一,設立產學研合作項目聯合基金,或引入金融機構聯合投資項目,篩選具有行業戰略引領性強、科技成果轉化易、市場前景廣闊的合作項目,重點投融資項目鏈條中試孵化放大環節同時兼顧基礎研發和轉化產業化兩端,充分激發項目合作方的潛力活力。其二,采取項目公司、團隊總包、技術買斷、融資上市、定向發股等合作形式,建立科學合理的技術資金輸入輸出體系,提高資金利用率和投資回報率,加速促進產學研合作項目快速發展。其三,采用人才專家持股、科研團隊入股等激勵方式,綁定研產雙方主體利益,提高科研人員積極性主動性,保障研發時間和精力的投入,形成“不為完成項目課題任務而為成果后續產業化、市場化做科研”的合作氛圍。
第二,重視項目高質量供給與承接體系建設。一方面,注重產學研合作項目基礎科研與應用研究相結合,高校院所和企業要轉變觀念各自相向走一步,高校院所科研專家盡其所能將實驗室成果轉變為工業技術,企業工程人員積極解決科技成果轉化面臨的產業化問題,前移產學研項目合作介入點,讓企業更多地參與成果項目原創研究過程,提升合作項目源頭創新科技供給質量。另一方面,建立產學研合作項目從試驗研發到孵化放大直至轉化產業化商業化的全鏈環承接體系,由單一地依托龍頭企業產業承接項目,拓展為“實體化研發轉化平臺+中試放大孵化載體+專業化產業園區+匹配性合作企業產業”的承載模式,進一步擴寬成果轉化、產學研合作項目的承接渠道,讓產學研合作項目不僅具有長遠性、穩定性和前瞻性,而且保障科研資源、產業結構供需信息對稱,深度貫徹科技供給側改革政策,助力突破成果轉化產業化最后一公里的制約瓶頸。
第三,外聯國際高技術成果引領產業發展。首先,開拓國際視野深度接軌,發展國際外延式產學研合作戰略,對標國際一流水準的科研機構,創造與外部力量科研合作條件,支持企業在海外國家或地區通過并購買進、協同合作等方式外聯國際高新技術,加強企業自身研發實力,借助國際前沿技術跳躍發展。其次,采用自建、并購、合作等方式建立國際化研發平臺、孵化加速平臺等載體,集聚全球高層次創新人才,突破行業關鍵共性技術,延伸產品產業上下游鏈條,提高我國行業發展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最后,用系統的思維、開放的理念,策劃舉辦國際科技合作論壇、國際成果轉化大會、全球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聚集前沿科學家、行業領軍人物,活躍合作環境氛圍,提高產學研合作與人才交流的層次水平,尋求合作創新突破點,加速促進產業發展。
第四,構建多合作要素協同創新發展格局。從協同創新狹義范圍來說,借助高校院所優質創新資源,以行業領域前沿技術和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發供給、轉移轉化和產業化為重點,以開展高水平基礎和應用研究、聚集和培養優秀科研人才、支持技術創新建設為目標,推進“項目、人才、平臺”產學研合作要素全滲透、深融合協同創新發展,提升企業原動力研發水平,握牢高新技術主動權話語權,加速科技新舊動能轉換。從協同創新廣義口徑來講,注重產學研合作謀劃設計與區域新發展理念、創新型城市建設、新舊動能轉換、雙招雙引等重大工程協同推進發展,通過上下貫通、左右相連的結合方式,構建“研發孵化鏈、產業供應鏈、合作創新鏈、金融資金鏈、扶持政策鏈等”多元要素融合一體化發展的協同機制,加速提高企業產學研合作創新能力、產業協同創新能力和區域經濟發展能力。
第五,借鑒仿效威高計劃開拓合作再創新。在復制推廣威高計劃模式的過程中,應注意三點。其一,借鑒威高計劃的經驗做法,要因地制宜、科學合理地仿效其成型合作模式,切忌照抄照搬,時代在變化合作模式也隨之改變,在汲取適宜經驗的基礎上,以期在產學研合作上再創新。其二,在擬合作產業領域的選取上,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把握好區域產業發展的規律特點,提高認識準確定位,針對區域特色行業、重點產業領域的規劃布局,尋求可匹配、互對稱的研發源頭,保障合作模式可操可控可行。其三,發展由點到面輻射帶動的合作模式,以政府出資引導、龍頭企業主導、高校院所支撐、市場化運作的思路理念,集聚創新要素和創新資源,擴寬產學研合作對接范圍,拓延行業產業合作領域,助推合作創新向專業化、全面化、立體化方向發展,為區域產業發展培育新動能、新引擎。
威高計劃經過十年的探索和實踐,從雛形走向成熟,是一項具有科學性、長期性、系統性、戰略性的產學研合作模式,更是趟出一條多方主體協同合作、創新管理建設和產業轉型升級的新路子。在創新產學研合作模式的過程中,只有不斷摸索實踐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才能新舊轉換、革新完善,只有以創新合作永遠在路上的姿態,才能更好發揮產學研合作的最大功效作用,加速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持續向縱深處全面跳躍發展,助力打破跨國巨頭對我國關鍵核心技術的壟斷,將我國盡早打造成為行業技術突破、成果創新發展的策源地。
參考文獻:
[1]林蘭.東京產學研合作創新的經驗與啟示[J].科技中國, 2018(10): 31-37.
[2]馬學,劉艷輝,胡寶民.產學研合作運行機制的機理分析——兼論河北省產學研合作的現狀及應對策略[J].河北學刊, 2006, 26(1): 222-226.
[3]徐平,張秋實,朱志紅.產學研協同創新研究綜述[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5, 28(3): 350-354.
[4]李建忠,孫月發.產學研合作模式創新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 2018(22): 108-111.
[5]孟曉.我國醫療器械行業發展概況及發展趨勢[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 2017, 4(87): 17221.
[6]楊青.基于專利視角的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創新之路[J].中國發明與專利, 2020, 17(2): 62-66.
[7]朱海燕,羌丹丹.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形勢下我市科技項目管理模式強化探究[J].科技創新導報, 2019(29): 128-129.
[8]陸俊宇.企業科技項目管理的五個要點[J].智能城市, 2019(14): 128-129.
[9]邵邦,劉慶蓮.中科院國家技術轉移機構技術轉移模式研究[J].科技和產業, 2017, 17(3): 128-131.
[10]楊欣怡,陳一丹,劉永軍.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發展狀況淺析[J].藥學研究, 2018, 37(12): 739-741.
[11]劉宇平,陳梁華,陳小清,等.廣州市科技項目管理模式探究[J].科技創新發展戰略研究, 2020, 4(1): 7-10.
[12]劉和東,劉權.產學研合作中專利侵權與防護的演化博弈分析[J].科學與管理, 2020, 40(1): 9-16.
[13]肖智潤.企業技術創新的需求激勵模式研究[J].網絡財富, 2010(20): 56.
[14]李曉慧,賀德方,彭潔.美、日、德產學研合作模式及啟示[J].科技導報, 2017, 35(19): 81-84.
[15]李奎,張躍.以企業技術需求為導向的懸賞揭榜制改革與探索——以廣東省為例[J].科技與金融, 2019(11): 9-11.
[16]蘇曉.歐盟技術轉移體系和科技資源共享政策及其啟示[J].前沿理論, 2018(35): 13-17.
Great Enterprise Leading Demonstration and Innovating in Cooperation Model of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An Analysis of the R&D Project of CAS and WEGO Group
SU Chao1,JIANG Songbo1,YAO Lisha2,GONG Wen1,SUN Chuansheng3(1.Weihai Center of Shandong Technology Transfer Center of CAS, Weihai High Technology Innovation Service Center, Weihai 264200, China;2.the Affiliated Weihai Second Municipal Hospit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Weihai 264200, China;3.WEGO Group Co, Ltd., Weihai 264210, China)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middle and low end goods mainly produced, low penetration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weak bargaining power in Chinas medical device industry, Shenyang Branch of CAS,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Shandong Province, Government of Weihai City and WEGO Group united and established WEGO Project to promote all-round cooperation. According to the industrial strategy of WEGO Group, technical requirements and bottlenecks of key areas of medical industry, we have carried out scientific researches of critical projects,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talent introduction and cultiv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R&D platforms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product innovation and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an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medical industr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WEGO Project in four aspects: organization mode, fund management, operation mode and project classification, concludes the experienc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bout five innovative practices: top-level design, precise docking, open cooperation,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and supervision, and analyzes the cooperation achievements in four fields: science-technology system reform, enhance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enterprises, solving problems of key common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Finally, we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WEGO Projec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and make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promoting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 in the future.
Keywords: WEGO Project;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technical requirements; science-technology innovation;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