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定勇 陳開梅
摘 要:在智能制造背景下,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已成為社會和時代的“寵兒”,肩負推動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跨越發展的歷史重任。﹃雙師型”教師是培養這些時代寵兒的主要師資力量。本文通過審視智能制造背景下職業教育的新變化、新需求,提出進一步豐富“雙師型”教師的基本內涵和培養途徑。
關鍵詞:智能制造? ? “雙師型”教師? ? 內涵? ? 培養途徑
課? 題:本文是2019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工作者協會基礎教育重點課題《智能制造背景下湖南職業院校青年教師成長與發展路徑研究》(課題編號:XJKX19A161)研究成果之一。
教師在高技能人才尤其是工匠型人才培養中具有決定性作用。要解決當前我國面臨的用工荒、招工難和工匠型技能人才短缺的問題,必須弄清“雙師型”技工教育師資的內涵和培養途徑。
一、“雙師型”技工教育師資的概念內涵
“雙師型”不是一個新概念,但至今沒有統一的或被技工教育界一致認同的定義,“雙證書”“雙職稱”“雙能力”“雙師結構”等提法屢見不鮮。“雙師型”是一個綜合性、復合型的概念,可以直觀地理解為教師和工程師、技師、工藝師結合體,這樣的教師具有跨界性(教育教學和工程應用兩領域)的本質特征和應用內涵。綜合國內外研究成果和實踐現狀來看,“雙師型”概念不統一的焦點集中在對教師的教育能力(職稱)和工程應用能力(技能等級)兩個方面,即存在“雙師型”方向統一但標準各異的問題。大部分中高職院校往往將具有教師從業資格的講師和持有相應工種國家三級(高級工)職業資格證的教師認定為“雙師型”教師;而絕大部分技工院校、技師學院則將職業資格證定為國家二級(技師)。筆者認為,基于高技能人才對職業資格的二、三級要求,將“講師+技師”作為合格“雙師型”教師的標準較為合適。
二、智能制造背景下“雙師型”教師的能力組成
“雙師型”教師要具備勝任理論教學和專業實踐訓練的綜合能力,不但要教育學生懂得“是什么”“為什么”,而且還要教會學生“怎么用”“怎么做”,工作過程具有明顯的教育性、職業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特征。“雙師型”教師的能力涵蓋社會通用能力、教育教學能力、專業理論水平、技術技能水平和創新創造能力五個方面。這五個方面能力協同發展,共同構成教師的“雙師能力”體系。
(一)“雙師型”教師的社會通用能力
“雙師型”教師的社會通用能力是指構成教師最原始、最基礎的社會性基本能力條件,如堅定的唯物主義和唯物史觀、正確的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扎實的基礎科學和人文知識、良好的社會溝通能力、甘于平凡的職業精神、繼續學習能力、符合教師基本要求的身體條件和儀表儀態等諸多方面。教師的社會通用能力往往在基礎教育階段開始萌芽和培養,在高等教育階段充實、完善、定型而形成,具有很強的穩定性,是一個人社會特質的主要決定因素。
(二)“雙師型”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
教育教學能力是教師教育性的集中體現,主要是指教師鉆研和組織教材、了解和研究學生、組織教育教學活動、教育科學研究總結和語言表達等方面的職業能力。這種能力是在社會通用能力的基礎上通過學習和專業培訓獲得的,是教育理論和原則在實踐活動中凝結和升華的結果,具有理論性、實踐性和經驗性的特點;培養這種能力是師范院校的基本職能,也是新教師培訓的主要目標。
(三)“雙師型”教師的專業理論水平
專業理論水平是指教師在對自己所學專業知識的理解和論述方面所達到的高度。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水平,這既是理論教學的前提條件,又是實踐教學的基本要求。通常情況下,專業理論的學習積累是從大學階段開始的,并在專業實習和后來的生產實踐中驗證、強化和發展完善。因此教師要充分認識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系,堅持理論研究不停息、實踐訓練不間斷,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專業理論水平。
(四) “雙師型”教師的技術技能水平
專業技術技能是指教師的專業實踐和應用能力,是“雙師型”教師必備的能力。基于職業院校培養應用型高技能人才的目標要求,“雙師型”教師必須具備專業一線生產實踐、計劃決策、管理指導、質量控制、技術攻關等方面的應用實踐能力。這方面的能力往往在大學階段無法培養,必須通過企業實踐和生產鍛煉獲得,帶有明顯的實踐性和經驗性特點。
(五)“雙師型”教師的創新創造能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教師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對培養創新型學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雙師型”教師應該具備良好的創新教育觀,善于根據專業實踐不斷學習創新,不斷吸收運用最新科研成果,形成獨特的見解并及時轉化為行之有效的方法,主動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改進工藝方法和教學手段、完善人才培養方案等教學環節,在教學過程中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持續升級課堂的科學性、實用性和藝術性,切實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能力。
三、智能制造背景下“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途徑
“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是一個階段性、長期性的過程,職業院校要尊重人才成長規律,必須調動學校和企業兩個因素,切不可單方向“偏科”,也不能求“短平快”、搞“大躍進”。培養“雙師型”教師沒有放之四海皆準和一勞永逸的途徑,但可以分別從大學培養基礎、企業強化實踐、職校定制培養三個方面著力。
(一)充分發揮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在“雙師型”教師培養中的重要作用
職業技術師范大學是培養技工教育師資的專業性高等學府,在培養“雙師型”師資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由于部分職業技術師范大學盲目追求學術性,忽視對學生教育性和職業性的培養,使得大部分畢業生職業特色和教師氣質缺失。職業技術師范大學要堅守社會職能而不“越位”,在人才培養規格和培養目標上正本清源,回到圍繞專業潛心培養學生的教育性和職業性的正確路線上來,為畢業生進一步提升技術技能水平和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雙師型”教師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堅持“雙師型”教師從企業來
高校很難直接培養出優秀的“雙師型”教師。實踐和經驗無法面對面傳授,參與生產過程是獲得專業技術技能唯一的途徑。只有來自企業崗位的人員才可能掌握最適用最真實的技術技能,也只有脫胎于企業生產一線的教師才可能成為一名優秀的“雙師型”教師。我國職業教育經過多年的發展和探索,在堅持“‘雙師型教師從企業來”上具有廣泛共識。2019年初,由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指出,從2020年起,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專業教師基本不再從應屆畢業生中招聘。
(三)強化“雙師型”教師校本培養認定
校本培養認定“雙師型”教師可謂是最直接、最適用的途徑之一,是在高校培養的基礎上按照“雙師能力體系”要求再培養、再加工。以學校為單位培養符合自身專業特點和應用要求的“雙師型”教師,具有目標明確、措施到位、效果好效率高的特點。縱觀各類職業院校培養“雙師型”教師的案例,主要的措施有脫產專訓、校企聯訓、以教促訓、以賽代訓、導師“傳幫帶”等多種方式。
在知識爆炸、科技進步的今天,職業院校要著眼智能制造發展大勢,與時俱進地研究“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的內涵和培養途徑,為培養更多優秀的創新型高技能人才提供支持和保障,這既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也是人才強國戰略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唐巧.高職“雙師型”教師專業化發展內涵分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2).
[2]謝明榮,趙思怡.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的素質構成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3(8).
(作者單位:湖南工貿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