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聆之
摘 要:教育質量是技工院校的生命線,而課程教學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育質量。本文根據廣西技工院校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從質量管理的視角,進一步論述此項改革的本質屬性和發展趨勢,幫助項目各方重新審視自身的定位,繼續推進項目有效實施。
關鍵詞:技工院校? ? 一體化課程教學? ? 質量管理? ? 趨勢
國內外各級各類教育機構都重視課程教學改革,并將其作為教育改革的關鍵內容。2009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發布《技工院校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試點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到2018年全國180所院校分三批參與試點工作。當前,針對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項目的研究與實踐也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本文立足廣西試點項目的實踐,基于質量管理的視角,對改革的立意與趨勢展開初步的論述。
一、 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順應了質量管理的時代要求
按照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的定義,質量管理是“在質量方面指揮和控制組織的協調的活動”。一般認為,質量管理廣泛應用企業管理領域,但針對教育領域質量管理體系建設的探索同樣沒有停止過。技工院校在國內率先引入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集中體現了全面質量管理、PDCA循環、質量螺旋、質量控制等最通用、最普遍的規律對技工教育各領域的滲透。2000年前后,德國標準化學會自主開發了一個針對教育領域的國際質量管理體系,并最終推動了“ISO29990:2010”質量管理體系標準。
(一)技工教育發展迎來了質量管理的新時代
伴隨經濟社會的發展,質量管理始終占據重要的地位。進入21世紀,無論是在傳統的制造業,還是在現代服務業,以及人們日常生活地消費選擇,追求高品質已經成為一種共識。在世界范圍內,領先發展的經濟體也毫不例外在質量規范和標準方面投入了更多的注意力,譬如歐洲的質量管理基金會卓越獎、美國的波多里奇國家質量獎、日本的戴明獎。與此同時,質量管理的理論和方法也不斷地豐富,圍繞質量發展、依靠質量發展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遵循的基本共識。
我國已經進入質量時代,質量提升已經是國家戰略。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全國教育大會召開后,《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等系列文件對新時代教育發展與質量提升做出了系統設計和全面部署。
(二)技工教育質量觀指引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的總方向
教育質量是對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優劣的評價,也是技工院校的生命線,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技工院校永恒的追求。
時至今日,“技工院校”已經從過去主要由工廠辦學來訓練技術工人的專門機構,衍生出“普通技工學校”“高級技工學校”“技師學院”等較為獨立的辦學形態。技工院校教學內容和學習形式不斷地經歷變革,其中,課程建設的適切度與教學方式的適應性都直接決定人才培養的質量,也制約教育質量高低。《方案》所確立的“以職業活動為導向、以校企合作為基礎、以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的,理論教學與技能操作融會貫通的課程體系,提高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加快技能人才規模化培養,探索中國特色的技工教育改革與發展之路”指導思想也充分印證了這一點。
(三)實施一體化課程教學本意上是質量標準一體化
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有五個基本內涵,即“學生中心”“課程體系” “師資隊伍”“實訓場地”以及“質量監控評價”建設一體化。一體化有內容上統一、融合,比如課程體系中教材保持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融會貫通、知識傳授與技能訓練有效結合,教師既能傳授知識、又能指導技能訓練和生產實習;一體化又有形式上的一致、相同,比如理論教學與實訓場地合二為一,創設真實工作環境。
課程教學改革內容與形式共同構成的一體化,本質上是質量標準的一體化。技工院校課程教學改革過程,同時也是建立質量管理標準體系的過程。只有技工院校、學習者、用工單位等利益相關方緊密合作,教育質量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而質量標準一體化就是為了保證這一點。
二、 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激活技工教育全面質量
進入21世紀以來,高技能人才短缺直接制約著經濟的發展,因此發展技工教育成為各級政府的共識。然而,脫離原有生存場景的技工教育,進入到仿真教育生態,既不能照搬普通教育的辦學模式,也回不到師徒傳授技能的時代,教學體系滿足不了學生對技能學習的需求,于是出現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兩難窘境。理論和實踐逐步證明,校企合作、工學一體的技工院校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正在逐步提升技工教育全面質量。
(一)強化新時代技工教育的價值
技工院校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成效初顯,并凸顯了兩種價值,即成就師生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所謂人生價值,是指除了精英教育的以外,技工教育同樣讓學生能實現自我的價值,得到社會的尊重,技能競賽、職稱評審讓技工院校師生也能成為技能明星、大國工匠。所謂社會價值,是指一體化教學讓學生擁有了就業技能,最終達到人職匹配,促進了畢業生高質量就業,學生、家長及企業的滿意度均有提高。
(二)彰顯技工院校技能強國的特色
新中國成立以來,技工院校雖然在辦學模式方面幾經轉折,但是服務經濟發展、造福社會民生的終極目標不曾改變。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們現代產業結構不斷轉型、提升,技工院校專業型人才培養有效地解決了技工荒,讓我國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制造業大國,并不斷成長為制造業強國。
(三)助推地方產業經濟結構優化
技工院校培養的人才更多的是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此需要堅持市場導向,突出專業特色,建立起與區域產業發展相適應的專業格局。比如,廣西工業技師學院開設了石油化工、機械制造、電器、信息與服務四大類四十多個專業,與自治區汽車、石化、有色金屬、冶金、機械、電子信息等六個千億元產業緊密對接,實現了技能型人才培養與地方經濟發展的深度融合。
三、 “標準+”推動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迭代升級
上文探討了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的意義和價值,毋庸置疑,全國技工院校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在深化過程中,依然面臨巨大挑戰。
趙立衛等研究者的研究結論表明,一體化課程改革的試點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從技術實施的角度包括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特別是在宏觀層面,教材學材、教學設備和教學環境建設方面依然未能建立起全國范圍內的技術標準、規程以及具體實施指南。與此同時,改革的社會基礎氛圍還比較薄弱,強有力的社會支持系統建設還在完善過程中,其中一個重要的表現是真正理解并對一體化課程改革進行有效研究的研究者依然不足。總結起來,相對于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技工教育的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在理論政策研究、關鍵路徑、評價改進等諸多方面相當薄弱,深化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尤其可貴。本文以廣西試點項目為例,探討質量管理在區域深化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相關實踐研究成果獲得了2019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一)遵循“以顧客為關注焦點原則和管理的系統方法原則”,構建“學校人才培養標準+學生綜合職業能力標準+企業人才標準”多標一體的管理模式
技工教育是一種“就業教育”,為此,技工教育服務的對象不但包括學生還有學生就業的機構。技工教育不但要面向學生能力提升、素養完善做足功課,而且要面向用工機構研究需求,培養適合的技能型人才。唯有技工院校真正成為多標一體的轉化器和催化劑,技工教育才可能實現“技能強國”的歷史擔當。
廣西壯族自治區技工教研室以科研為抓手,以一體化教學改革試點院校為指導對象,通過一系列課題研究,完成從試點專業到崗位、工作支持服務的標準制定。其中,2012年廣西機械高級技工學校參與國家鉗加工《機械設備維修》專業標準制定和課程標準制定,教研室以試點專業標準在全區范圍內推廣,其他專業也參照執行。自治區職業技能鑒定中心對開展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試點院校,從學生入學到畢業,通過過程化認證平臺進行質量監控,對畢業生成績合格者,免技能鑒定,視同為職業技能鑒定合格,予以相應職業和等級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
(二)遵循 “領導原則、全員參與原則以及基于事實的決策方法”,構建“政府主導+教研引導+校企主體”協同一體實踐模式
技工院校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是一項從上到下,覆蓋全國的綜合改革項目,創新人才培養項目,需要構建協同創新的實踐模式。以校企合作為例,校企合作是技工教育創設真實職業場景、實施工作場所學習的重要路徑,也是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支撐。然而,校企合作的基礎依然薄弱,成效不夠明顯。相關研究表明,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體系在保障和激勵企業支持職業教育方面有待完善,政策保障和文化傳統不足以廣泛、持久建立激勵作用。
廣西作為首批項目試點區域,已有8所院校、9個專業參與試點項目。在十余年的實踐過程中不斷摸索和總結,廣西構建起了“政府主導+教研引導+校企主體”協同一體實踐模式。
一是建立強有力的組織保障。自治區人社會廳政策制定、人事制度改革等配套措施的落地,給技工院校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注入動力,促進校企深度合作。比如,自治區人社廳組織職業技能鑒定中心從引導技工院校專業設置、教學內容與國家職業標準相銜接,切實提高技工院校職業技能鑒定質量出發,將一體化試點院校納入職業技能鑒定過程化考核認定試點工作,在全區范圍內進行一體化教師等級認定工作,并進行職稱改革政策配套,極大地激發了技工院校教師參與改革的動力和信心。截至2019年,全區共有技工院校專業帶頭人800人、區市技術能手200人、區市優秀教師500多人;全區共一體化教師370人,并且實習指導教師100%具有高級職業資格。
二是充分發揮自治區技工教研室在政策宣傳、專業引導方面的多重功能,指導試點院校做好工作。教研室首先收集試點院校的成果并進行研究,再通過研討會、匯報會和科研成果申報等形式,對成果進行推廣應用,以點帶面推動一體化教學改革。同時,教研室通過研究對一體化教學改革提出合理建議,為政府決策提供支持,進而推動改革的深化。
三是調動各試點院校與合作企業的積極性。目前,美的集團、TCL集團、海爾集團、廣西華宜能源化工集團、中山聯合光電、廣西汽車集團、靖西天桂鋁業等國內省內名優企業與試點院校圍繞人才培訓達成合作共識,積極地參與一體化課程開發和教學空間的打造,為技工院校教師駐廠掛職等實踐活動提供支持。
(三)遵循“持續改進原則和關系管理原則”,構建“校企共贏+師生發展+家庭脫貧”整體效益評價模式
當前一體化課程教學的實施過程中,評價體系建設是最薄弱一環。關系管理是通過互利的關系,增強組織及其供方創造價值的能力;持續改進是組織永恒發展的目標。遵循持續改進原則和關系管理原則,可構建基于整體效益的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評價模式,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是校、企雙方在改革中獲益:學校提供優質而精準的教育服務,培養職能匹配、綜合素質優秀的學生;企業招聘到優質的人才,提升產品和服務的質量,獲得良好的受益。第二是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提高了教師教學能力,增強了學生綜合能力;同時工匠精神、技能大師等技工教育文化建設讓師生在改革中獲得真正的發展。第三是學生發展帶來的高就業、優質就業以及自主創業,實現“教育培訓一人,就業創業一人,脫貧致富一戶”,助力國家扶貧攻堅戰略。
在技工院校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過程中,建設系統、科學、規范的教育質量管理體系,讓制度運行成為機制,讓機制堅持成為能力,讓能力升華為文化,讓文化自覺成為行動,將推動我國技工院校邁向一個新的、追求高質量發展的階段。
參考文獻:
[1]柳芭.ISO 29990:2010標準確保學習服務提供者提高服務質量[J].中國標準化,2011(4).
[2]吳俊強.基于ISO29990的職業教育質量管理體系研究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7,(10).
[3]李興軍.括號里的職教:技工教育概念起源與發展[J].職教論壇,2019 (10).
[4](德)尤根·赫尼.DIN ISO 29990實施指南:教育與培訓的質量管理[M].香港確利達顧問有限公司譯.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8.
(作者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技工教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