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筠
摘? ?要: 近年來,越來越多高校將跨文化融入教學作為外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只有充分理解文化的差異才能熟悉不同語言的表達方式,才能在此基礎上加強國際交流和合作能力并適應此趨勢。本文在分析傳統高校外語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探討跨文學融入教學的重要性,分析養成文化融入的途徑,進一步探究教學過程中進行跨文化融入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 高校外語? ?跨文化? ?教學方法
高校外語學習要求學生能夠在聽、說、讀、寫、譯等各方面熟練掌握并運用外語思維,培養語言型人才。傳統的外語教學方式主張學生通過記單詞、背詞條短語、聽音頻等方式,增強對語言的感知和記憶能力,忽視基于語言的背景進行文化融入教育的重要性,導致學生盲目、機械地學習外語,不能深刻理解語言的含義,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因此,教師采用文化融入式教學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校外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重輸入,輕輸出。
傳統高校外語教學中一個最大的問題是教師過于重視學生閱讀、聽力等知識輸入的積累,忽視對于學生語言表達、寫作翻譯等能力的鍛煉與培養。教師通常會在講解教材課文時,要求學生把重點單詞和地道表達勾畫出來并背誦,考試之前甚至給學生劃定考試的范圍,要求學生按照題型在指定范圍內熟記背誦,需要知識輸出的口語交際和寫作翻譯部分,常常是教師和學生都感到畏懼和選擇避開的部分。這些教學重點的不平衡導致學生不能將輸入的知識學以致用。
2.重視中文思維,忽視外語思維。
學生在外語學習過程中往往會用中文思維思考外語問題,忽視外語思維的培養。想要表達意思時通過中文查找對應的單詞,常常詞不達意,牛頭不對馬嘴,不能傳達自己的意圖。比如當學生想要表達“我今天心情好喪”的時候,查閱電腦,給出的單詞是“mourning”,很明顯這個單詞實際上并不能表達學生的情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將英語問題首先轉化為中文問題,然后運用熟悉的思維方式思考,比如在聽聽力的時候想要把一句話先用中文在腦海里翻譯出來,再理解,但是時間根本不夠。外語思維訓練需要學生將生活中各種事物、事件迅速地運用外語表述出來,長此以往,達到不需要深層思考就可以輕松表達的程度,傳統高校外語教學過程中,不甚重視對學生外語思維的訓練。
3.忽視語言的比較學習。
語言之間是存在差異的,是決定學生能否準確理解外語表達的關鍵。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缺乏比較中外語言的環節,不能夠從中外文表達習慣、文字符號使用頻率、句子結構組成、句子動靜態詞匯使用程度等方面進行比較,導致學生一味使用中式外語表達方式,不能夠與外語母語人士順暢地交流和溝通。同時,在閱讀和寫作過程中,由于學生不能掌握語言表達的差異,導致分析外文中的長難句時,斷句不當、理解不順暢,寫譯表達時不能充分運用外語邏輯連接詞等問題頻繁出現。
二、高校外語教學跨文化融入的重要性
1.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差異,變通語言學習的思維。
教師在課堂上從單詞釋義、表達方式、動名詞使用頻率等方面出發,結合寫譯訓練、英美名著賞析等途徑,加深對于中外文化差異的理解,幫助學生了解在具體場合和語境下使用恰當的外文表達。通過不斷進行跨文化融入式教學,學生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下養成用外語思維方式思考問題的習慣,遇到一個外語問題時,能迅速反應并做出合理的應答。比如,通過教師比對中英文句子側重點的不同,學生掌握中文往往先講述不重要的內容,把重點放在后面,英文卻恰恰相反,在進行口語表達時就會運用英語思維,先闡述重要的、具體的、關鍵的信息,再補充相關的信息、背景或原因和結果。教師通過跨文化融入的方式,幫助學生轉變思維方式到語言能夠順暢表達,在理解外文內容上獲得一定的進步和提升。
2.增強學生的輸出——表達及交際能力。
語言能力的培養需要學生熟悉外文表達習慣、了解中外文語言差異,并且在熟練掌握的基礎上不斷加強與外語母語者的交流溝通。教師通過在課堂上融入文化間的差異和常見的表達習慣,指導學生形成靈活地運用外語進行輸出表達的能力。教師通過分享不同文化背景下地道的表達、俚語的使用等,幫助學生在愉悅輕松的中外文教學氛圍中體會文化的差異,感受語言的奧妙和魅力。教師指導學生積累這些經典地道的表達,在交流互動中積極運用這些表達方式,不斷提高輸出質量,保證溝通雙方準確理解彼此的意圖,提高表達及交際能力。
3.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適應國際化趨勢。
教師在高校外語課堂上融入跨文化教學,除了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外,還能夠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學生通過了解不同文化的特色和文化背景下人性的特征,感悟多元化的各種觀念和思想,從歐美國家的文化特質中感受到自由開放,從亞洲國家的文化特質中體會到穩重和諧等。文化代表的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和進步的源泉,學生在不斷提升文化素養和了解外國文化背景的基礎上,投身國際化的浪潮,能夠以更加自信、包容的姿態,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順暢地溝通與合作。因此,教師通過在外語教學中融入跨文化教學,可以不斷增強對不同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文化素養,很好地適應全球化趨勢。
三、高校外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養成途徑
1.跨文化思維在詞匯學習中予以體現。
教師在跨文化融入教學時,應當首先意識到,詞匯是組成句子的最基礎部分,也是表達的最核心部分。為了讓學生在表達與寫譯過程中,選擇最能傳達作者含義的詞匯,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主張學生比對中外文詞匯含義。比如,對于“安全”一詞的英文選詞,在不同語境下有不同的搭配組合。關于“safety”,教師通過舉例“food safety”,展示三聚氰胺奶粉造假事件、地溝油事件的圖片,學生能夠理解這個詞條表示的是“食品安全”,對應到中文里就是由于食品危害影響人的安全,因此學生就能夠理解“safety”對應中文里就是微觀影響人身安全的問題。教師接著舉例“food security”,通過展示因為糧食短缺而造成的需求過高、供給不足的圖片,學生便理解“security”涉及的是整個社會的問題,在本例中就是指整體的需求。同時,教師還應當比較英美國家對于同一個詞匯的不同釋義。比如,教師分析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對于同一個單詞的不同釋義,對于同一個含義的不同表達。“vest”在英式英語中表示的是貼身內衣,在美式英語中表達的含義卻是背心、馬甲;英式英語中表達“卡車”用的是“lorry”,美式英語用的是“truck”。教師通過中外融入式教學方式,在講解一個單詞時延伸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釋義,或同一釋義在不同國家的不同表達,指導學生理解外文表達可能隨著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多種多樣,需要學生結合語境加以分析和運用。
2.通過嘗試英譯漢、漢譯英等翻譯訓練體會文化的差異。
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跨文化融入學習時,應當充分利用翻譯教學辦法。首先,通過方法指導,讓學生感受中英文的三大差異,通過大量翻譯素材的閱讀與賞析,指導學生發現英文表達善于使用長句、少見標點,而中文善用短句和標點;英文往往先說一句話的重點,而中文最后引出重點;中文善于使用動態性詞匯,英文善于使用名詞,屬于靜態性語言等差異。其次,教師指導學生利用中文材料進行翻譯訓練,然后與標準譯文進行比對,找出其中的翻譯手法,如“增譯”“減譯”“三步法”斷句等,探究據此翻譯的原因,考究文化表達差異對翻譯的影響。反過來,教師指導學生對給出的一段英文材料進行漢譯訓練,在此過程中考慮漢語動態性特征,往往會對材料中給出的名詞進行增添動詞處理,如將有動詞詞根的名詞處理成動詞進行翻譯。最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翻譯材料的回譯訓練,對給出的一段材料,無論中英文進行翻譯,對于翻譯手法溫故而知新。教師通過指導學生嘗試英漢互譯訓練,帶領學生體會中外語言文化的差異,加深對語言的理解和掌握。
3.名著閱讀、影片欣賞,感受中外、英美文學的差異。
大學往往設置了“英美文化鑒賞”類型的課程,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門課程,帶領并指導學生感受中外、英美文化的差異。教師可以通過對名著節選的賞析,對其中展現的國家情調、文化特色、語言表達方式、時代背景進行細致的剖析和講解,指導學生結合實際背景,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主題和思想,提高文化素養,強化對語言文化的感悟力。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Pride and Prejudice節選進行賞析,講述的是英國的鄉鎮生活和世態人情,為了幫助學生感受英音,教師還可以播放同名電影,一邊結合人物的發音、表情、行為舉止,一邊對具體的經典表達進行講解和賞析。教師可以領導學生賞析反映哥倫比亞歷史的名著《霍亂時期的愛情》的節選,對于其中重要的表達和反映主題思想的句子進行細致的講解,要求學生掌握其中畫龍點睛的單詞或短語,結合文化背景理解含義。教師可以將不同的名著結合起來進行比較和總結,對于不同文化背景下語言的表達,詞語或句子的含義進行比對和分析,指導學生理解文化的差異、語言的魅力和奧妙。
四、高校外語教學中跨文化融入的教學策略
1.拓展課本材料中的文化、語言背景。
高校外語教學中進行跨文化融入,教師可以拓展、延伸教材中課文材料的背景,指導學生在了解課文時代背景、國家國情、社會風俗特質等基礎上,感受文化的差異。教師解讀一篇文章時,首先將創作背景、作者生平、代表的國家特色或歷史等以外語形式展示在屏幕上,其次讓學生用外語的思維,帶著所代表的文化屬性通讀全文,找出課文中展現文化特質的語言文字,最后由教師對文章進行分析和講解。
例如:教師在講解《大學生英語綜合教程》時,首先介紹國內外針對此主題進行的活動有哪些,存在什么樣的現狀。針對“life in college”“friendship”“pressure”等,教師可以拓展國內外學生面臨這些問題時,是如何應對與處理的,是否存在共性和差異。教師可以播放采訪的音頻,拓展國外學生對于“pressure”的態度,以及學生通常會采取哪些方式緩解和釋放壓力,然后讓學生思考,如果是自己又會如何處理,比較不同國家的學生處理問題的方式有何差異。通過這些貼近生活的事例,學生將更深層次地理解文化差異對人的影響。
2.對比中外語言及表達上的差異。
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對于教材中出現的經典、地道表達進行中外文對比分析,通過分析句子結構、詞性選擇、邏輯性等方面的差異,指導學生將輸出過程處理得更加熟練、通暢。教師可以適當拓展外文報紙雜志中的經典篇目,如《經濟學人》《紐約時報》《中國日報》,引導學生精讀文章,對于文章中的長難句表達方式、句子邏輯性等進行分析,對比中外文語言遣詞造句及表達上的差異。教師也可以選取一些反映時事熱點問題的篇目、內容進行剖析和精講,幫助學生了解當今世界發生的重大新聞及國際間的關系。
例如:教師每周可以選一個時間點,帶領學生分析《經濟學人》中的精彩篇目。教師講解時事熱點類文章時,可以首先指導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前提下,對文章介紹的事件從“5W”方向進行分析,其次抽取重點段落,從句子結構、語言表達特色、語法使用、詞性選取等方面進行講解,并與中文句子的習慣表達方式進行比較。教師可以通過對表述“事件+態度”類型的例句的講解,指導學生發現英文中的表達傾向于先說態度,然后用邏輯連詞引出發生的事件,如果換成中文,那么一般按照時間順序,先介紹事件,再說針對事件的態度和應對方式。
3.帶領學生觀看英美電影及書籍,對比分析其中的文化特色。
教師在課堂上進行融入式跨文化教學時,應當調動學生語言學習的積極性,將學生沉浸在語言所在的背景環境里,帶領學生觀看英美電影和書籍節選,對比分析,發現文化中存在的差異和各自的特色,幫助學生培養文化素養,開闊國際視野。
五、結語
跨文化融入式教學能夠拓展學生對不同文化的認知,加強學生的文化輸入和輸出,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教師在高校外語教學過程中,首先要認清目前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重輸入,輕輸出”等問題,其次要分析對應的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最后要總結跨文化融入教學的方法,并運用到實際教學過程中。
參考文獻:
[1]李夢洋,萬紅芳.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0,36(08):97-98.
[2]李長霞.英美文學中跨文化意識的融入與養成分析[J].才智,2019(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