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龍錦
【內容摘要】學生核心素養“學會學習”是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能力,是學生自主發展的前提,而前置性學習是“學會學習”的重要方式。前置性學習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平臺,可以利用微課小視頻足不出戶開展前置性小研究。微課能讓學生溫故知新,微課可以再現重要情境,微課還能釋疑解惑,微課能傳播數學文化,培養學生自主發展、終身發展的能力。
【關鍵詞】自主學習? 前置性? 研究? 微課? 助力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學科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學生核心素養“學會學習”是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能力,也是個體自主發展的前提,前置性學習是“學會學習”的重要方式。前置性學習是學生在課外、在課前自我獲取新體驗、新知識的獨立過程,對于培養學生自主發展、終身發展的能力意義非凡。
前置性學習中更多的形式是,讓學生經歷與生活密切相關社會活動,通過觀察發現、動手操作、調查訪問等形式,積累更多的實際體驗和生活經驗。但是有時會遇到社會實踐活動無法開展,或動手操作的條件不具備;再如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很多同學的假期實踐計劃無法如期進行。然而,我們《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數學前置性學習策略研究》(項目編號:HJG 19080)課題組嘗試利用微課小視頻,為學生在不同環境下順利開展前置性小研究提供體驗的平臺。
微課是近年興起的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教學手段,針對某知識點在短時間內進行講解的音視頻。內容涉及典例精講、教材解讀、經驗方法;可以是技能傳授、實驗過程、場景模擬等。微課的優勢是應用廣泛,同時視頻聲像結合、動靜搭配、圖文并茂;目前線下線上資源豐富,利用微課配合前置性學習會獲得更有針對性的效果。
一、微課助力溫故知新
人類對未知世界的探索都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識經驗上。學生的學習也不例外,新知識的學習離不開已有認知的支持。學生的認知水平存在差異,在前置性學習時每個人對舊知識的掌握有所不同,利用微課進行適當而又個性化的溫故和鋪墊,會有利于知識的遷移和前置性探究的開展。
在教學“多邊形的面積”時,讓學生通過前置性學習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計算方法。為了讓學生能順利進行前置性學習,將長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面積單位的相關知識點,制作成一個微課視頻,學生先觀看、練習,再進行前置性小研究。學生在視頻和練習中感悟出研究的方法和方向,促使學生有效地進行前置性學習。
再如,在學習“分數的意義和性質”時,把學過的“認識幾分之一(或幾分之幾)”的內容,制成一個短小的微課,觀看后學生對一個物體與一個整體有更清晰的認知,也促成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全面認識“分數的意義”。短小精悍的微課適應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根據情況有選擇地回看或反復看,從而更好地夯實基礎,更好地激活舊知向新識的遷移,使前置性學習在個體中、小組里更加充分,促進課堂探究的更加深入、透徹。
二、微課助力情境再現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有研究表明,當學習的內容與學生已有的體驗越是接近,學生就越能主動地接納知識。如何讓學生具有更豐富的生活經驗?可想而知,生活經驗的積累也是前置性學習的重要內容。可是,當這種不可或缺的體驗無法實現時,可以利用微課來神奇地再現實際場景。
比如在教學“年、月、日”時,先讓學生在前置性學習中完成年歷的繪制,初步了解一些年、月、日的知識。雖然學生自小到大,在生活中早已接觸歷法的相關內容,但很少真正意義上的理解其內在的聯系。這時提供太陽系行星公轉和地球自轉的模擬視頻,讓學生親眼觀察不可能切身體驗的太空情境,有助于學生對年、月、日知識的內在認識,為前置性小研究提供現實素材,讓研究性學習更有趣、有效。
在學習土地面積單位“公頃、平方千米“時,生活中學生無法體驗到這兩個單位,對土地面積單位大小缺少直觀感受。用微課大視角呈現實際地域地貌,能對比不同面積單位的大小,會給學生留下強烈的直觀印象。
在前置性學習中嵌入微課,展現知識的來龍去脈,為學生的思維提供合適的入口,學生接觸到更多有趣的課外知識,能豐富課堂的教學內容;學生在自主學習的時空里,根據能力和需求獲取不同的體驗,讓學生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讓師生的課堂學習更深入、寬闊。
三、微課助力釋疑解惑
在數學教學中實施前置性學習,能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引導學生自我建構知識。學生總會有些知識點掌握不牢固,或者應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不足,或者思維的過程相當抽象,學習中就會積淀較多的疑惑,成為學生前置性學習的難點和障礙。這時可借助微課來突破以上認知環節中的困惑。
學習“圓柱的體積”時,在前置性小研究階段,學生由于缺乏操作經歷,會遇到圓柱體轉化的認知難點。學生的空間思維存在局限性,難以理解圓柱體演變成近似的長方體的抽象過程。此時利用微課資源,演示出圓柱切分、拼合成一個近似長方體;在不斷等分的情況下滲透極限思想,微課視頻補足學生有限的生活體驗,很容易理解兩種形體之間的數理關系。
低年級在學習“時、分、秒”內容時,由于學生年齡小,生活中的時間體驗不具體,前置性學習中難以理解時針、分針、秒針的聯動性。針對這個問題提供一個微課,學生通過觀看并與生活中的計時聯系起來,建立三針聯動關系的完整知識體系,輕松化解探究中的疑難、困惑。
微課的動態、聲像優勢成功解決知識難點,實現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學生在微課的幫助下,自主突破思維障礙,獲得前置性學習的樂趣和信心,也有利于后續的課堂交流和再探究。
四、微課助力文化傳播
教材中編排的數學文化內容,是數學知識產生的前提背景。數學文化大多數安排在教材“你知道嗎”里,學生有必要了解和領會,對前置性小研究具有指導意義,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很有幫助。雖有文字閱讀,但采用圖文聲像結合的微課來呈現,更能吸引學生注意,激發探究的欲望。
在“認識算盤”的前置性學習中,安排介紹我國算盤產生和發展歷史的小微課,讓學生循著古人的足跡,感受到算盤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計算工具,古人早在1000多年前就用算盤記數和計算。學生有了關于算盤歷史的了解,同時明白了算盤記數的規則,就能自如地利用算盤認識千以內的數。
在學習“加法的運算律”時,學生在前置性學習單的引導下,自主理解并發現加法計算的簡便規律,然后再用微課介紹數學家高斯的故事及高斯算法,不僅讓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還讓學生了解到數學的發展史,進一步激發前置探究的動力和信心。某種意義上說,數學知識的教學也是一種數學文化的傳播,數學素養的傳遞,用數學的無窮魅力感染每個學生。
信息技術下的微課形式,在數學的前置性小研究中得到合理、恰當的運用,可以為學生提供充分觀察和思辨的聲像素材,讓學生體驗到難以經歷的生活實踐,能有效建立起新舊知識之間遷移橋梁,讓前置性探究在更寬廣的時空下,實現學生的自主發現與自覺感悟,提高前置性學習的實效性;進一步拓展課內研究的廣度與深度,從而贏得課堂學習的主動權和高效率。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S].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 吳文娟、紀美玲. 微課 走近數學文化的新途徑[J]. 江蘇教育研究,2019 (16).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