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月芳

小學中年級是銜接低段與高段的中間學段。在語文閱讀課教學中,對中段學生加強語段訓練是培養學生讀寫能力,為高段篇章學習打好基礎的關鍵。這個認識已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重視。但在課堂中,存在教師教學重點不明、學生缺少思維整合、文章分析龐雜瑣碎等問題。借助思維導圖有助于學生進行知識的建構和整合,從而提高語文水平。
一、指導學生從多個維度進行思維導圖的設計
1.指導學生提取關鍵詞
制作思維導圖的步驟主要由 “關鍵詞的提取”“草圖的建構(主題、結構層次的確定)”“精圖的制作”(草圖的圖像化)三步組成。關鍵詞的提取要求學生能以盡量少的字數囊括最大量的意思,要求學生在一個句段中刪除所有不必要的外圍語言,精準抓出重點詞語,用最少量的文字來概括文本內容。例如,執教四年級下《貓》時,圍繞“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這個中心句子,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精準提取文中“老實、貪玩、盡職、溫柔可親、冷漠、膽小、勇猛”等關鍵詞進行思維導圖的制作設計,從而感受貓既古怪又可愛的性格特點。
2.指導學生整合關鍵詞
關鍵詞整合是結合學生對句子、語段、文本的理解,整合出能概括句、段、篇意思的文字。如四年級下《鄉下人家》的課后練習要求學生能朗讀課文、想象畫面、給課文配畫,并且試著給每幅畫取個名字。學生通過對課文段落內容的理解整合,提煉概括出“瓜藤滿架、鮮花綻放、雨后春筍、雞鴨成群、院落晚餐、月夜蟲吟”等詞語,來命名文本中描述的鄉下人家的幾幅畫面。同時教師啟發學生拓展思路,想象鄉下人家還可能會有怎樣的畫面,如“荷塘蛙鳴”“瓜果飄香”等。
3.指導學生整合知識點
由于受到認知范圍的限制,把學過的知識梳理概括為一個主題,對小學中段學生來說是難度很高的。教師指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自主確定主題,自主整理知識點,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例如,四年級下第三單元主要是學習現代詩,那么在對“現代詩特點”這一主題進行整合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對這一單元的《短詩三首》《綠》《白樺》《在天晴了的時候》等現代詩進行梳理分析,自主整合概括出現代詩的特點。這樣能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力,也有助于記憶。
4.指導學生分解結構層次
每一個文本的詞與詞、句與句、段與段之間往往有一些過渡詞、過渡句、過渡段。詞語和詞語之間、句子和句子之間、語段和語段之間,往往存在著并列、因果、承接、轉折、遞進等關聯關系。文章的內在結構不外乎以下幾種:總分結構、分總結構、總分總結構、并列結構等。學生利用思維導圖對篇章、語段進行分析破解,能更好地理解文章,效果事半功倍。例如,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四年級下《母雞》的文章結構梳理。作者從最初的“討厭母雞”到最后的“贊美母雞”,這中間用“可是,現在我改變了心思,我看見一只孵出一群小雛雞的母雞”進行過渡鏈接。
二、指導學生靈活運用思維導圖格式類型
在思維導圖設計制作過程中,學生根據文本的內容和情境自由選擇圖形和文字,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想象,教師要鼓勵學生形成獨特的個人風格并要關注學生的情感與價值取向,充分尊重和肯定本次學習活動的意義,對其學習結果給予中肯的意見建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在實踐運用過程中,筆者積累和整理了9種思維導圖模式。
1.表格式
表格是交流信息的工具之一,教師除了要教學生學會“讀表”,從表格中“讀”出信息,也要教學生學會“制表”,通過設計和繪制表格把文本中蘊含的信息和結果清晰地表現出來。如四年級下《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課文分為“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和“納米技術可以讓我們更加健康”兩部分,可以用表格式來分析解讀文本,方便學生理順、理清課文主體脈絡,理解掌握課文主要內容。
2.圖文式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將課文“教短”與“教長”是輸出與輸入語言文字的過程,其結果影響的是學生的概括與表達能力。圖文式思維導圖根據圖文轉換指導學生將故事復述出來,抓住關鍵詞用自己的語言加以表達,體現的是把“長文教短”。相當于是給了學生思維的支架,保證語言文字實踐活動切實有效。
3.漸進式
漸進式思維導圖就像游魚、雁陣一樣,一個又一個地聯結著,它著力于指向課文發展的線索,比較適用于線索單一的課文,有利于學生把握課文情節的發展,提升學生對知識的追憶能力。這樣的思維導圖一般是按照事情發展順序、時間順序等進行排列,不能隨意更換先后順序。
4.推演式
每一個文本里面,詞與詞之間,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往往都是按照文本內容的內在先后,一層緊接一層連起來的。有按事情發展順序來進行承接的,有按時間順序來進行承接的,有按方位變換來進行承接的,有按事物變化的過程來進行承接的,有按因果關系來進行承接的。比如,四年級下《巨人的花園》從時間上可以被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巨人外出時”“巨人回來后”“巨人拆除圍墻后”,巨人的想法和做法也先后起了變化,分別是“我自己的花園就是我自己的花園”“禁止入內,違者重懲”“孩子們,花園現在是你們的了”。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思維導圖找出相關句子讀一讀,想一想巨人花園所發生的一系列變化,根據思維導圖,就可以順利推演出巨人的花園發生變化的原因:巨人是否和孩子們分享春天。
5.枝干式
抓住事物的主要特點,從幾個方面展開具體的介紹,以文本中的人物、動物或景物為“干”,以其特征為“枝”,便于操作和生發。枝干式思維導圖就是把具有不同結構的文本,按一棵樹的主干與枝杈的式樣進行剖解。如四年級上《一個豆角里的五粒豆》,主要寫了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各自的理想追求和最終的命運結果。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利用“枝干式”思維導圖梳理文本,最后得出“能為別人帶來快樂的一生才是有意義的”這個結論(見圖1)。
6.回旋式
形如回環,由一點生發出去,途經各點,再回到原點,既體現語段一環扣一環的寫法,又顯得思路清晰,使首尾呼應,這種類型的思維導圖被稱為“回旋式思維導圖”。在閱讀說明性文章時,教師要關注學生閱讀的準確性和閱讀的條理性,要引導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閱讀理解。如四年級上《回收的塑料瓶都到哪里去了》是一篇說明性文章,弄清塑料瓶的處理流程是這篇文章的閱讀重點,也是難點。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弄清塑料瓶處理的初步流程:廢品收購站→再生工廠→打包出廠→制造各種塑料品,再抓住“首先、然后;先、再;先、再、然后”等連接詞,通過回旋式思維導圖分析、梳理塑料瓶的處理流程。
7.階梯式
階梯式思維導圖是指根據事情發展順序鋪設臺階,通過梳理圈畫動詞,運用圈字連詞的方法,使內容紛繁的語段變得條理清楚。如四年級下《千年夢圓在今朝》文章篇幅較長,作為略讀課文,對其結構的梳理和內容的分析,都要求在一節課時間內完成。因此,教師指導學生利用階梯式思維導圖來化難為易,完成學習任務就變得輕松而充滿趣味性了。
8.對比式
通過對比式思維導圖學習文本,能使文本的表達手法清晰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對比式思維導圖通常應用于對比或類比手法勻稱的語段,讓學生通過比照閱讀抓住語段特點,這樣能加深學生的閱讀體驗,也便于學生模仿、遷移與運用。如四年級上《牛和鵝》一文,其中一部分寫了作者被鵝追趕、欺負的事,教師指導學生利用對比式思維導圖梳理人和鵝相遇時的不同表現,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感受鵝的傲慢囂張與“我們”的驚恐無措,對閱讀理解文本幫助很大。
9.直繪式
“直繪式思維導圖”就是把思維導圖直接繪制在文本中,這種形式適合能在文中直接找到關鍵詞及關鍵詞所圍繞的中心詞的文本,類似于閱讀批注,既給讀者提供了便利,同時,和批注相比,造型和線條的整合能給讀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如四年級下《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一文向讀者介紹了幾種先進的納米技術以及它們的特性功能。對于中段年級的學生來說,結構不是太復雜的說明性文章更容易被讀懂和理解。對于這篇文章的解析,既可以用表格式思維導圖,也可以用枝干式等思維導圖,但在預習階段用直繪式思維導圖,用不同的符號標注出關鍵詞、句,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如下所示)。
冰箱里如果使用一種,就會具有和功能,能夠使蔬菜期更長。有一種叫作“”的神奇材料,比鋼鐵百倍,而且非常,將來我們有可能坐上“碳納米管天梯”到太空旅行。在最先進的隱形戰機上,用到一種,能夠把探測掉,所以雷達根本看不見它。
綜上所述,以思維導圖來進行小學中段語文教學可以使語文知識結構化,重點內容清晰化,教學策略豐富化,教學過程細實化,語言學習有效化,思維發展形象化。把“單向教”轉化為“雙向學”,把“已學會”轉化為“已會學”,把“厭倦學”轉化為“樂意學”,這種學習方法是切實有效的。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義蓬第一小學)
責任編輯:孫昕
heartedu_s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