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代下對于我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確定了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教育目標。該文在思想政治觀、價值觀和擇業觀等方面對福建農林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進行抽樣調查和分析研究,提出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鞏固和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加強就業及回應學生正常訴求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思想政治 ?價值觀 ?政治觀 ?教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20)12(c)-0147-03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Situation
—— Taking the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 Jianying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 Fujian Province, 350002 ?China)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new requirement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our country, and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enhance morality and foster talents is determined. This paper makes a sample survey and analysis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ituation of the students in the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in the aspec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view, values and career selection view.The paper not only puts forward and improves the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of enhance morality and foster talents,but also consolidates and expands the "main channel" and "main posi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iming to strengthen employment and respond tothe normal demands of student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Values; Political view; Educational Countermeasures
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主要表現,能夠直接反映立德樹人的效果,該文對福建農林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進行抽樣調查,以期把握農林高校中工科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探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進方法。
1 ?調查概況
調查對象為福建農林大學機電工程學院(以下稱學院)在校本科生,共1 710人,男女生比例為85∶15,涉及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車輛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這5個工科專業。調查采用文獻分析法、問卷調查法和座談訪談法,對大學生思想政治觀、價值觀、擇業觀等進行測量[1]。此次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656份,2019級占33.5%,2018級占25.3%,2017級占29.6%,2016級占11.6%;機械類專業(含農機)占57%,電氣專業占22.3%,車輛專業占12.5%,電科專業占8.2%。
2 ?結果與分析
調查顯示,學院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在主流上呈現良好態勢,絕大多數學生思想政治方向明確,價值取向積極向上,求知欲高,自我管理能力強,對個人發展有著較為明確的目標,但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環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有待提升。
2.1 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觀
(1)大學生的共產主義信仰。調查表明,信仰共產主義的同學占65.2%,29.9%的同學不明確自己的信仰;59.8%的同學認同“人人都應該有自己的信仰,信仰的力量是巨大的”,但也有24.3%的同學認為科學的信仰和理性是一回事,8.8%的同學認為信仰是非理性的,7.1%的同學只信仰自己,這說明在這項涉及大學生思想政治觀重要體現的指標上,大部分學生具備明確信仰,主流信仰是正向的,但也呈現多元化的趨勢,甚至出現信仰功利化、虛無化和世俗化的傾向,這就需要對其進行正確信仰的引導教育。
(2)大學生的入黨。調查顯示,有81.7%的同學希望加入中國共產黨,5.8%的同學不想加入,另外有12.5%的同學持無謂態度,總體要求入黨的比例略低于實際遞交入黨申請書的比例,說明部分同學遞交申請書只是隨大流,在思想上并沒有充足的準備。結合在座談中了解到學生的想法,學生入黨動機受社會、家庭、大學思政教育體系、同輩群體及個人因素共同作用的影響,基于共產主義信念的信仰型入黨動機比例在不斷降低,奉獻型的入黨動機占主流想法,實用功利型和趨同從眾型也有一定的市場。
(3)對大學生黨員評價。47.9%認為絕大多數合格,40.8%認為大多數合格,說明大學生黨員群體在思想上、行為上能夠起到帶頭作用,是得到大部分學生認可的,持否定想法的比例只占11.3%。
2.2 大學生的價值觀
(1)在問及“個人的主要價值”時,74.7%的同學選擇“對社會的貢獻大小”,19.5%的同學選擇“生活是否舒適、安康”,5.8%選擇財富和權力的大小。
(2)在問及“自己是哪類大學生”時,有63.7%的同學認為自己“積極為理想努力著,抱著樂觀的態度”,但也有32.9%的同學“知道未來形勢嚴峻,但現在很茫然,不知該如何努力”,甚至3.4%的同學“無所追求,隨遇而安”。
(3)在“當初上大學的首要理由”中,49.1%的同學選擇“找一份合適自己的好工作,實現個人價值”,29.3%的學生選擇“改變家庭命運,讓父母幸福生活”,18.2%的學生選擇“為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3.4%的學生選擇“獲得較高的金錢和社會地位”。
調查結果表明,學院大學生價值觀總體是積極向上的,多數學生能較為全面地認識人的價值。但在價值觀選擇上趨向積極、務實和功利化,普遍注重自身價值的實現,緊迫感、競爭意識和自強精神明顯增加,注重學習、講究效率已成為他們的主要價值取向,大多數大學生都渴望通過大學的學習來豐富和完善自身素質,從而在就業和個人發展上贏得主動權,以適應社會的競爭,在此過程中,可能出現不擇手段,病態競爭[2]。
(4)對于誠信問題,74.4%的同學認為大多數人還是講誠信的,但也有14.6%的覺得別人是否誠信與自己無關,只要自己誠信就可以了。對于如何講誠信,77.5%的同學認為無論什么時候都要講究誠信,把誠實守信、相互信任、信守承諾作為自己做人的基本準則,但也有約22.5%的同學誠信觀堪憂,把誠信和利益掛上鉤,或作為交換條件。座談中,同學們也反映了考試作弊屢禁不絕,手段層出不窮,雖然教育部新規加大處罰力度,還是不少人鋌而走險,以身試紀。這些問題相當大的原因是當前社會信用體系不健全、懲罰機制缺乏力度、價值取向不正確等社會環境具體表現在學校的投射,表明大學生的誠信意識并不堅定,當面對較大的利益誘惑時,學生的實際行為和內心誠信準則就會有所落差,因此,嚴肅考紀仍然是大學教育教學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
2.3 大學生的擇業觀
(1)在就業意識上,54.3%的同學認為“有,但比較模糊”,35.7%的認為“有”,還有10.0%的同學認為“沒有”,高年級的同學明顯就業意識較強,雖然絕大部分同學意識到就業的重要性,但對具體的就業崗位、途徑,包括能力的要求都不是太清晰,需要學校加強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
(2)對未來就業很有信心的占19.2%,“只要自己努力應該不會太難”的占61.9%,“走一步算一步”占14.9%,沒信心的只占4.0%,說明近年來學院以“新工科”為導向,在教學中開展應用型專業群建設,以市場的需求倒逼教學,學生實踐能力掌握較為扎實。同時學院開展4年不斷線的就業創業的課程實踐體系,幫助學生提升就業能力。整體培養質量上符合社會的需求,學生在就業市場上專業信心較好。但仍有18.9%的學生對專業的認識不夠清晰,職業生涯規劃模糊,這就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開拓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堅持把解放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
(3)在擇業時主要考慮的因素中,39.0%的同學“兼顧國家需要與個人興趣”,24.1%的選擇“有利于發揮個人的聰明才智”,30.8%的“到經濟收入高的地方去”,只有6.1%的選擇“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從數據看到,當前學生擇業價值觀,從“關注社會”逐步轉向到“關注個人”,大學生的擇業意識自我突出。大多數畢業生畢業后不選擇去偏遠的地方或基層去奉獻自己的才能,工作的地點、待遇及發展前景是他們所關注的。在當前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畢業生的就業選擇往往側重于自我價值的實現和個人目標的追求,急功近利的求職心態與追求個人發展的職業價值觀念共存[3]。
3 ?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做法與對策
3.1 進一步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針對性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堅持高校學生工作的政治標準,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勞動教育和實踐教育,把抗疫精神融入愛國情懷、團結作風、奮斗精神和擔當品格的教育[4],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3.2 鞏固和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
堅持把立德樹人理念貫穿到教育教學的每個環節,一是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從思想政治層面上解答大學生種種困惑和疑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的需求和期待。二是大力加強課程思政建設,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5]。三是發揮好第二課堂主陣地作用,開展青年志愿服務、三下鄉、黨團日等主題突出的活動,教育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提升整體素質、社會責任感和服務社會的能力。
3.3 進一步提升就業指導觀念和措施
通過全員參與、全面培養、全程指導、深挖市場,秉持“就業工作沒有節假日”的服務理念,從學生就業實際需求出發,深化產教融合機制,發揮創新創業教育提升實踐水平的能力,把線下現場招聘和線上云招聘方式相結合,通過導師精準推薦崗位,實現更加充分和更高質量就業。
3.4 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回應學生訴求
一是將時事政治或社會關注熱點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設置,引導大學生思想認知的良性發展。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各項具體工作,立足于做細、做實,解決大學生的思想困惑、學習困難和生活需求,讓解決問題的過程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能回應學生的正常訴求[6]。三是把大學生的考勤管理、考試管理、文明行為管理作為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突破口,通過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體系對大學生思想道德進行量化評價,正向引導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
參考文獻
[1] 錢鎮,李策.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調查與思考—— 以上海市7所高校為例[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6(2):116-119.
[2] 丁成際.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現狀及其建設[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7(2):50-53.
[3] 廖海鵬,顧李丹,吳新林.“95后”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的主體性因素分析[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2(19):14-15,32.
[4] 陳晨.抗疫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與路徑[J].教育探索,2020(4):63-67.
[5] 鄭佳然.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9(3):94-97.
[6] 沈壯海,王迎迎.2016年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狀況調查分析——基于全國35所高校的調查[J].中國高等教育,2017(11):45-50.
①基金項目: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課題《思政教育與實踐能力培養相融的農林特色機電類專業人才雙育人模式探索》(項目編號:2019CG0421)。
作者簡介:李健英(1972—),男,漢族,福建福安人,碩士,副研究員,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