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駿 吳茜
2020年1月3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對于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黨中央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建設,不僅能促進西部地區的高質量發展,也為西部地區的城市、經濟發展創造了巨大空間。高校是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在城市和經濟發展中尤為重要。目前,成渝兩地各部門、企事業單位,社科院、高校等各層次都在積極參與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相關研究和建設,因此,從知識共享角度研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校聯盟是必要的。
一、高校聯盟知識共享主要形式
1.教學知識共享。教學知識共享主要依托高校各學院、教研室、教務處等單位,通過教學資源的共享實現知識的共享。教學資源指一切可以幫助學生完成學習目標、為學生學習服務的教學組成要素,包括教師資源、課程資源、教學設施等。
高校聯盟中主要的教學知識共享途徑有教師互聘互用、學分互認、線上課程資源共享、共建共享人才培養基地等形式。教師互聘互用是在確保各高校自身的教學需求的基礎上,通過互開課程、名師講座等形式實現教師互聘互用,共享各高校的優勢學科專業的教師資源。學分互認是依據相關標準,通過對學習者的學習成果進行認證、鑒定,換算成教育主體認可或所規定學分的一種形式,強調學習自由,目的在于促進資源共享和學生的終身學習。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校聯盟對于教師互聘互用、學分互認等合作項目已達成共識,目前正在積極的探索當中。線上課程資源共享是以互聯網環境為基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遠程教學或共享線上教學資源。四川大學、重慶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目前已在慕課上發布了大量開放的在線課程,任何人都可以獲取相關課程進行學習,這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校聯盟間的線上課程資源共享提供了思路,未來可能會有更多成員高校借助類似在線課程開放平臺共享課程資源,或以慕課為樣板,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校聯盟專屬的線上課程資源共享平臺。共建共享人才培養基地也是高校教學合作的重要形式,成員高校主要依托現有的優勢基礎,整合匯聚各類資源,共建共享高水平教學科研平臺,西南大學與四川農業大學在農業研究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雙方也將共建共享6個重大創新平臺,成立鄉村振興學院,推動農業人才培養。
2.科研知識共享。科研知識共享是指高校聯盟在科研層面通過學術交流、協作科研、共享成果等方式,完成知識在不同科研主體之間的轉移。科研活動中涉及大量的隱性知識和不便于共享的知識,如科研人員的經驗、靈感、專利等,因此科研知識共享主要體現在高校間的科研合作。
科研合作也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校聯盟的“重頭戲”,是提升科研水平、增加知識產出的重要方式,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強強聯手”,即在同一領域具有較高水平的各方參與合作,通過“強強聯手”實現“優勢疊加效應”;二是“優勢互補”,即參與合作者在不同的領域具有優勢,通過合作實現不同學科領域的交叉碰撞進而獲得突破和創新。西南大學和四川農業大學的合作是“強強聯手”的典型代表,兩所大學在基因研究方面都具有較高水平,擁有多個國家級、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多個重點研究項目,目前兩所大學已簽訂合作協議,在加強學術交流、聯合申報國家級項目和獎勵、共同發表高水平論文方面達成一致。重慶醫科大學與電子科技大學的合作則體現了高校科研合作中的“優勢互補”。電子科技大學在電子信息領域具有較強的綜合優勢,重慶醫科大學在微無創醫學、超聲醫療等領域取得了重要成果,雙方通過優勢互補、交叉融合,共同探討信息醫學方面的發展。高校聯盟科研合作還有相互開放實驗室、共享試驗設備、共建高水平聯合實驗室、共同承擔重大科研項目等方式。
3.社會服務知識共享。高校社會服務是通過發揮高校的優勢,利用高校智慧來解決社會問題;是高校與高校、企事業單位間的一個互動過程,雙方是合作伙伴的關系,相互協調,滿足各自需要。社會服務知識共享則是指高校在解決社會問題的過程中實現知識在高校和社會之間轉移,主要依托高校現有的實驗室、科技創新中心等資源,與相關行業政府部門、科研單位或優質企業協作,實現技術的應用與創新、專業人才的培養、科研成果的高效率轉化。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校聯盟社會服務功能主要體現在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升地區醫療水平等方面。農業裝備現代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關鍵,西南大學與西華大學以“丘陵山區農業裝備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四川現代農業裝備協同創新中心”為基礎,聯合相關科研院,共建“西南農業智能裝備科技創新中心”,聯合相關龍頭企業,實現聯合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應用,積極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鄉村振興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國家戰略,也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西南大學與綿陽市游仙區、重慶市永川區等地區圍繞鄉村振興合作、人才培養等方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校地人才交流與培養等方面進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推動地區經濟發展。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重慶醫科大學是川渝地區綜合實力最強的三所醫學院,醫學院校與企事業單位、科研機構的合作對于提升地區醫療水平有重要意義。重慶醫科大學與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等單位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以重慶醫科大學超聲醫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為依托,以中醫藥系統臨床應用大數據庫和智能學習平臺建設為重點,推動聚焦超聲消融治療在中醫藥系統的廣泛應用,為打造“川渝微無創醫學全球高地”助力,在服務川渝地區的同時,向全國乃至全球提供聚焦超聲消融治療遠程智能化醫療服務。
二、高校聯盟知識共享模式分析
1.單一模式。單一模式是指發生在高校單一職能范圍內的知識共享活動,資源共享和知識流動主要集中在職能內部,主要有教學知識共享、科研知識共享、社會服務知識共享三種形式。
單一模式具有以下特點:(1)知識共享活動范圍有限,主要集中在各職能內部。職能不同即分工不同,意味著在知識的創造、獲取、使用等各方面存在差異,比如教學中的知識活動主要表現為教師提供知識,學生接受知識后重構自身的知識體系,而在科研中,主要是利用現有的知識創造新的知識,所以各職能部門之間自然形成了相互隔離的屏障,在缺乏主動干預的情況下,知識共享范圍會自然受到限制。(2)知識共享活動參與者較為單一,多數具有相同職能背景。在教學知識共享活動中,學院、教研室、教師、學生共同構成了教學知識共享圈,科研知識共享活動中則是由實驗室、科研所、教師、學生構成了科研知識共享圈,在社會服務知識共享中,由校團委、創新創業中心、企業、社區、教師、學生構成了社會服務知識共享圈。(3)各部門相互影響較少。知識共享活動發生在各自形成的圈內,職能范圍的界限還沒有打破。
單一模式下的知識共享活動呈現出三種知識轉移途徑。在教學知識共享中,教師是知識提供者,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授課、培訓、交流等活動,完成知識向學生的轉移;學生作為知識接收者,在獲取知識之后,對知識進行加工吸收和利用,重構自身知識體系,并且通常以課后答疑形式給予教師反饋。科研知識共享過程包含知識的轉移和知識的創造,任何參與知識共享活動的主體都可能是知識的提供者,也可能是知識的接收者,通常在思想交流或小組會討論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的轉移和共享,知識的創造則體現在研究的成果上。在社會服務知識共享中,知識主要從高校向企業或社區轉移,在實踐的過程中將應用結果反饋給高校促進知識的創新。
2.復合模式。復合模式是指兩種或三種知識共享形式結合而成的知識共享模式,資源共享和知識流動通常發生在多個職能之間,具體有“教學+科研”模式、“教學+社會服務”模式、“科研+社會服務”模式、“教學+科研+社會服務”模式。復合模式突破了職能范圍的局限,知識共享活動范圍更廣、參與主體更加多元、共享關系更加緊密。復合模式由不同職能部門間的合作關系驅動,使得具有不同的知識背景的主體能夠聯結起來,在相互協作中完成知識的共享,具有更強的知識互補性,同時也表現出一定的依賴性。
在復合模式中,“教學+科研”和“教學+科研+社會服務”是最主要的兩種模式。“教學+科研”模式主要體現在教學與科研的融合。教學是一個知識由教師向學生轉移的過程,教學過程中產生的新問題可以促進科研,為科研提供新的思路;科研是一個創造新知識的過程,將新的科研成果應用在教學當中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學的水平。“科研+教學+社會服務”模式的一個典型形式是產學研合作。高校通過項目與企業進行科研合作,將學生輸送到企業進行培養;企業為高校提供研究資金,為學生提供實踐場所;高校通過科學研究,為企業提供技術和服務;企業在利用技術和科研成果的同時將應用效果反饋給高校,為科研創新提供思路。在“教學+科研+社會服務”模式中,有兩條知識共享路徑,其一,知識首先通過人才輸送等形式從高校向企業轉移用于生產,之后再以信息反饋等形式從企業轉向科研用于創新,最后以授課等形式從科研轉向教學;其二,知識通過先進技術應用等形式從科研轉向企業,通過企業的“做中學”,知識由企業向教學轉移,學生通過實踐將理論與應用結合,最后將所學的知識用于科研創新。[四川省科技廳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2018ZR0123《基于生態視角的高校教育科研服務三位一體協同共生機制研究》資助]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