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翠華
(廊坊市泓澈環保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河北 廊坊 065000)
現階段,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以及排污許可證制度已經逐步完善,它們都充分發揮了自身的價值與作用,有效緩解了我國部分環境污染問題,但是若想徹底改善環境污染現狀,則需要將二者進行有效結合,使二者各自價值的最大化,實現“1+1>2”的環境保護目標。然而在實際的銜接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問題,相關部門需要不斷探索二者融合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問題,采取有效的措施解決問題,才能實現環評制度與排污許可證制度的高效銜接。
所謂環境影響評價也就是從源頭上預防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等問題,并對環境質量實施高效管理的制度,其具體框架如圖1所示。環境影響評價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在對建筑項目布局、選址的合理性以及環境保護等方面具有顯著作用,并提出了科學合理的環境污染預防措施,從而預防了新污染源的出現,還對老污染源進行了治理;(2)在經濟管理、計劃管理以及建設管理過程中均體現出環保內容,確保環境保護工作可以充分滲透到經濟建設的各個領域,并使二者協調發展;(3)有效的環境影響評價可以全面調動社會各個領域環境保護的積極性,這對提高我國環境保護水平具有非常的重要意義。

圖1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框架
20世紀80年代,我國就已經開始推行排污許可證制度,但是由于定位不清、缺少完善的法律支撐等問題,導致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的執行體系。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現代化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排污許可證制度也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從以往粗放式及靜態式的管理逐漸向動態化及精細化的方向轉變,既保證了企業實際污染物排放數據的準確性以及真實性,為環境保護部門的決策提供了一定的參考數據,也為企業在污染物排放中遵紀守法提供了相應的便利,是實現環保部門與社會公眾共同監督的重要手段[1]。
就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而言,其主要的監督對象是項目建設中對環境造成的干擾情況,并且對項目的環境敏感度、總體規模以及工藝污染的具體特征等進行綜合考慮,同時嚴格規定審批流程;而排污許可證制度是以項目建設中的排污數量為主要依據,將其劃分為不同的等級,并根據實際情況發放相應的排污許可證件[2]。由此可見,二者在監督對象上存在明顯的不同,所以在進行實際的“一體化”銜接時,需要高度關注這一問題,做好二者之間監管對象協調工作,確保銜接成果得到有效保障。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與排污許可證制度在關注層面上存在不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關注的是預防,是建立在項目建設及相關工藝的基礎上,對實際的排放量進行估算;而排污許可證制度則是對排污的過程進行關注,通常情況下,排污許可核算工作是以項目建設中的各項排污數據為依據,并根據實際數據計算出真實、準確的結果,所以關注層面的不同,既是二者實現“一體化”的重要契機,也是相互融合工作的重點、難點問題,需要相關工作者著重考量。
在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與排污許可證制度相互融合的過程中,二者的技術方法存在一定的差異。排污許可證制度在實際的運算過程中更注重多元化,需要利用真實數據將具體的排污量計算出來,進而完成排污監管工作;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則是通過分析類比以及物料平衡的模式,進行有針對性的數據運算。因此,二者在銜接工作中,首先考慮的應該是技術方法的銜接問題,從而有效實現二者之間的有機融合[3]。
現階段,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與排污許可證制度的銜接工作已經逐漸展開,但是在實際落實過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問題,這需要相關部門采取相應措施進行全面解決與改善,進而實現二者之間的高效銜接。
相關管理部門若想從根本上實現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與排污許可證制度的“一體化”融合,則需要不斷完善已有的管控方案,并做到以下兩個方面:(1)以項目建設的管控制度為基礎,強化環境管理機制,從而有效確保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時效性;(2)實現排污許可證制度的實時性。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進步,各項建設項目均在不斷地優化與完善,相應的污染物處理途徑也在逐漸升級。所以排污許可證的具體內容也要與時俱進,以實際污染情況為基礎,確保污染管控方案實現動態化管理,進而實現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與排污許可證制度二者之間的等價性[4]。
強化集中管控實際上就是在對污染情況進行審核期間,通過利用多樣化的管控方式實現環境污染綜合管控,例如:環境影響評價評定、排污許可證的下發、環境影響評價的統計等等,并將它們協調統一起來,進而實現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與排污許可證制度的有效銜接,例如: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對排污許可證制度的數據監測具有一定的驗證作用,而排污許可證制度對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類比方法也存在一定的促進作用。因此,二者之間利用審核的方式實現了“一體化”銜接[5]。
源頭建設是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與排污許可證制度進行有效銜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相關管理部門需要不斷強化對于項目建設的管控力度,為二者的銜接工作提供一定的便利。另外,政府部門也要對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與排污許可證制度的銜接提供正確的引導,讓項目建設企業明確二者的重要性,進而確保二者“一體化”銜接工作可以得到全面的落實[6]。
就目前來看,在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與污染許可證制度的“一體化”工作時,需要對高層構建給予足夠的重視[7]。由于二者在初期設計時并沒有考慮到后期的協調與融合,導致在設計制度時均處于相對獨立的狀態。因此,需要為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與排污許可證制度的銜接構建出一個信息化平臺,并建立全新的環境評價以及排污許可證機制,同時確保這一全新機制中完全融合了二者各自的獨立機制,從而促進二者的高效銜接[8]。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環境污染問題的日益突出,將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與排污許可證制度進行“一體化”銜接是環境治理的必然趨勢。因此,二者的高效銜接逐漸成為環境保護工作的重點、難點問題,并且二者在技術方法、關注層面以及監督對象上均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相關部門需要不斷優化與改善管控方案、強化集中管控方式、注重源頭建設,同時高管要重視高層構建,從而將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與排污許可證制度的銜接工作落實到實處,這將有效提升我國環境保護水平以及保護效果,為我國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提供有利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