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堅
【摘要】《資本論》生態觀是在19世紀人與自然關系日益緊張、生態問題逐漸暴露的歷史環境下形成的,其核心內容在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隨著社會文明的高速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想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進程中,我黨始終堅持以《資本論》生態觀為指導,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結合我國國情,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本文以分析《資本論》生態觀為基礎,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關鍵詞】《資本論》;生態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進入20世紀后,人類憑借自身獨有的才能與智慧促使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然而,人們在為工業技術的繁榮而喜悅時,卻不得不面對自然被破壞而帶來的問題,比如生態破壞嚴重、全球氣溫變暖、大氣污染嚴重等。習近平總書記在領導全國人民實現偉大中國夢的過程中,積極探索實踐,形成了新時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于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美麗中國目標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資本論》生態觀概述
(一)人與自然的關系
《資本論》強調,只有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才能有效化解生態環境問題。要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物質資料是先決條件。人類通過勞動實現生存與發展的需求,而物質資料正是人類勞動所作用的具體對象,因此,人類在實現自身發展的過程中,難免會造成自然環境的改變。馬克思認為,社會是人與自然的完整統一體,人是自然界發展的歷史產物,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自然界,自然界為人類提供了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和環境。但是,在以往的發展歷程中,人類為了實現自身的發展目標,毫無顧忌地過度開發、運用自然資源,導致自然資源日益減少,自然環境嚴重破壞,進而影響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當前,全球各國都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致力于解決好自然環境與人類發展之間的主要矛盾。
(二)人與人的關系
在人類發展進程中,為了有效實現自身的發展,需要從自然界獲取物質資料,然后通過勞動將其轉變成實現自身需求的勞動產品,從而使人與自然間形成直接的關聯。隨著人類勞動生產能力的逐漸加強,個人對生產資料的占有量必然會產生巨大的差距,有些人占據的生產資料較多,有些人較少,占有量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然而,人類在欲望的推動下,雖然會以增強自身生產能力的方式取得更多的生產資料,但也會因為差距的逐漸加大導致人與人之間產生利益糾葛。工業革命爆發以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運用較為先進的科技對外大肆掠奪人力與資本,造成國家與民族間的矛盾不斷加深。
而生態文明體系的創建,首先需要處理的是人與自然間的矛盾,通過制止人類在互相競爭中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實現“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目標。其次需要化解人與人之間存在的矛盾,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發展理念,通過緩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三)物質資料與生產、再生產的關系
在傳統的社會實踐中,人們將物質資料視作根本,使得物質資料因其特殊性成為人類創造財富與改造自然的開端?!顿Y本論》將物質資料劃分成以下兩種形式:第一,為了滿足人們生活訴求的消費資料;第二,為了再生產而長期存在的生產資料。馬克思提出,消費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不但能幫助勞動人員保存體力,還能再生產出勞動人員所需的新一批產品,在人類保持本身生存與發展所需物質資料時,進一步推動社會的生產以及再生產,人類的這種生產實踐是為了保證持續開展其他方面的生產與再生產。馬克思指出,人類想要不斷發展,就需要處于這種關系中,唯有如此,人與自然才能和諧相處,確保生產活動的持續性。
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概述
(一)六項原則
1.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自然界是人類社會產生、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只有嚴格遵守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避免在自然開發與運用方面走彎路。我國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全新格局。
2.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边@不僅是非常重要的發展思想,還是推動現代化進程的關鍵準則。經濟建設不能是對自然環境與資源的“竭澤而漁”,而自然環境保護也不是對經濟建設的“緣木求魚”,應始終秉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理念,促進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人口、環境等有機結合、相互交融。這就需要全面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將人類活動、經濟行為等約束在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所能承受的范圍內,為生態、自然留足休養空間,確保生態保護與經濟建設共同進步。
3.堅持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就是幸福,發展經濟是為了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同樣也是為了民生。”優良的生態環境代表著“干凈的水源、清新的空氣、宜居的環境、安全的食品”,決定著廣大民眾根本的發展權與生存權,是最具代表性的公共產品。我黨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將保護生態環境擺在更為重要的位置,為廣大民眾謀求更多更好的生態產品,使良好的生態環境轉化為群眾生活水平的全新增長點,讓人民群眾能夠直接體會到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效益。
4.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以“命脈”將人與“山、水、林、田、湖、草”相互聯系起來,形象生動地論述了人與自然間的關系。生態是高度統一的自然系統,需要依靠系統工程的思維去探索治理修復的途徑,需要根據生態系統的系統性、整體性及其基本規律,綜合施策、多策發力,從宏觀上進行整體調控、綜合保護、全面治理,提高生態系統的循環力,保持生態環境均衡性,以達到生態系統治理的最好成效。
5.堅持用最嚴格的制度、最正規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生態文明建設是涉及人們生活模式、生產模式、價值理念以及思維模式等諸多方面的重大舉措。從生態環境保護的角度來看,任何集體或個人都不可“越法律的雷池一步”,否則就應受到處罰,對于破壞生態環境的活動,政府要采取“零容忍”的態度,嚴懲不貸,絕不姑息。此外,政府需加速制度創新的步伐,創建起“多元參與、產權明確、系統全面、激勵與限制共存”的生態文明制度機制,以消除遲滯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障礙,將各項制度落實好,扎緊制度的“籠子”。
6.堅持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環境保護是世界各國共同面對的重大課題,所有國家均無法置身事外。世界各國理應加強合作,共同撐起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保護傘,創建美麗、和諧的世界。我國在建設生態文明方面的實踐探索,已經獲得世界各國的高度認可與支持。畢竟,在生態環境問題面前,人類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命運共同體,只有互相協作,才有可能妥善處理海洋污染、氣候變暖、生物消亡等相關環境問題,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
(二)新體系
加速“五大體系”的建設步伐,以健全生態文明新體系。所謂“五大體系”,也就是“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保障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的生態目標責任體系、以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環境風險有效防控為重點的生態安全體系”。此“五大體系”不但有思想基礎、價值指導,更有制度保證、責任目標,能有效推動生態文明體系建設的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將建設生態文化體系擺在第一位進行強調,就是為了突出對其引領功能的高度重視。
(三)新目標
第一步:確保到2035年,生態環境質量從根本上有所好轉,基本上實現“美麗中國”的目標。
第二步:到21世紀中葉,生態文明與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社會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實現整體性提升,全面形成綠色生活模式與發展形式,建成美麗中國。
(四)新任務
第一,需全面推進綠色發展,這是處理污染問題的關鍵途徑;第二,需高效預防生態環境風險,構建多層次、多維度、多視角的生態環境風險預防機制;第三,需提高環境治理能力,加強對于重大生態項目的科技攻關,針對重特大生態環境問題進行系統分析,以科學技術來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第四,需全面貫徹國家為應對自然環境變化所制定的方針戰略,指引與推進創建“科學、公正、協作、共贏”的國際氣候治理機制,以展現出我們作為負責任大國的良好形象。
(五)新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是本行政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第一責任人,必須堅決擔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边@就明確了領導干部責任制。其核心要義就是,創建相對健全的領導干部綠色考評機制:對于破壞生態環境的黨政領導干部需做到“敢追責、嚴追責、真追責、終身追責”,將生態文明建設工作轉變成黨政領導干部的自覺行為,真正避免為追求高GDP而破壞生態環境的經濟活動。
三、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對《資本論》生態觀的繼承與發展
(一)對生態政治觀的繼承與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將生態問題提升至重大社會問題與重大政治問題的高度,并指出:“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廣大人民群眾熱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我們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币陨现匾撌鼍鶃碜浴顿Y本論》生態觀的主要思想。
馬克思要求人們在了解社會各類政治現象的同時,將其與生態環境充分融合起來,需從“人—自然—社會”組成的綜合系統來分析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規律及主流趨勢。《資本論》生態觀將生態環境和人類社會看作是統一的共生體,那些試圖改變自然規律以及盲目征服自然的行為不僅是極其幼稚、天真、錯誤的,而且還會引起非常嚴重的社會與政治問題。馬克思認為“人類過度干預自然界必定會受到自然界報復”“所有事物都有著其獨特的否定形式”,闡述了各類自然災難背后隱藏的真相,都存在著人類對于自然不友好的政治因素,與政治動蕩形勢的出現、不正確的政治路線、失誤的政治決策等都密切關聯。唯有將生態問題看作是嚴重的政治問題,才能促使人們自覺將生態保護提升至政治高度,積極主動調整好人與自然間的關系,推動社會穩定、和諧發展。
(二)對生態權益觀的繼承與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以極其濃厚的人民情懷對待生態文明建設,他提出:“要以空氣質量明顯改善為剛性要求,還老百姓藍天白云、繁星閃爍。要深入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保障飲用水安全,基本消滅城市黑臭水體,還給老百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景象。要全面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突出重點區域、行業和污染物,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有效防范風險,讓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要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打造美麗鄉村,為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反映出了始終堅持以為人民服務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以更多更好的生態產品有效回應廣大民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訴求,從根本上保護好、發展好、實現好廣大民眾對美好生態的追求。
馬克思主義是與人類解放相關的學說,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理念是其核心命題與基本價值追求。馬克思將人的全面、自由發展視作實現人的各類權益的重要環節,其中生態權益是人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人類生存發展有著決定性影響的重要權益因素。馬克思提出,生態權益是在人與自然界產生的關系上,對自然環境的基礎權利及運用這些權利所形成的各類利益,比如,運用水能產生電力、運用熱能晾曬衣物、運用生物能發展農業等。生態權益貫穿于所有人的一生,存在于人類社會從形成至消逝的整體環節。爭取人的生態權益,尤其是爭取勞動人民與無產階級的生態權益,是個人解放與無產階級解放的關鍵組成部分,是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核心內容,也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所在。這是啟發人們要更加關注生態文明、人的發展、社會發展三者間的關聯,嚴格遵守“生態利民、生態惠民、生態為民”的基本原則,著重處理嚴重影響廣大民眾身體健康的環境問題,確保民眾的生態權益,推動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四、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時代價值
(一)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人與生態環境間矛盾的升級,以往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已無法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已不再符合國際主流趨勢,經濟建設需要以環境友好與生態健康為基礎,要在保護好生態文明的基礎上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所說,要充分掌握生態和發展的辯證關系,在推進經濟建設的同時做好生態保護工作。若純粹追求經濟發展速度,卻忽視了對生態的保護,那就是“竭澤而漁”;相反,若僅關注保護生態卻忽視了經濟建設質量,那就是“緣木求魚”。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綠色經濟發展觀”必定會逐步代替以前的“唯GDP經濟發展觀”,“低碳、綠色、生態、循環”的新經濟體制將會不斷發展壯大,開啟“生態紅利”全新的歷史時期。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對傳統經濟發展理念的顛覆和糾正,是將來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路燈,在社會城鎮化與信息化迅速發展的當下,廣大民眾對良好的生態環境有著更加強烈的訴求,將“綠水青山”轉化成生產力的舉措,正是融合自然、促進經濟發展的最好方式。
(二)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理論指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制化、制度化軌道。”這句話表示政府要以政策來落實理念,構建最完善的制度來進行生態環境保護。
從文化角度來看,牢固樹立起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價值觀。通過增強輿論導向與教育培訓,能夠廣泛培育與強化人民群眾的生態文明意識。唯有廣大民眾樹立正確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將生態保護融入行為自覺,生態文明建設才能夠邁上更高的臺階。因此,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就要創建全民環保的社會環境,形成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風尚,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創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從社會角度來看,創建了綠色的生活模式。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僅是人民生活的指導思想,還是政府部門進行生態社會建設的根本動因。然而,政府部門的推動僅僅發揮著外因的作用,只有廣大民眾積極融入生態社會建設才能發揮內因的作用。這就要求所有人肩負起相應的責任,摒棄消費主義的生活模式,創建綠色的生活模式,提高生活質量。
(三)有利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多次強調,以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為核心,全力創建人與自然友好相處的全新模式,積極推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可持續發展,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而奮斗。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正是秉承這一根本宗旨,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以“為人類謀福祉、為人民謀幸福”的高度責任心,將保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當作評價黨與政府各項工作的最高指標,將廣大民眾對美好環境的價值訴求當作黨與政府各項工作的最終價值訴求,堅持將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當作黨與國家為之奮斗的目標,堅持向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加清潔的空氣、更加豐富的綠色產品、更加優美的生態環境,逐漸提升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獲得感、安全感、滿意度、幸福感”。由此可見,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有益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求。
(四) 有益于推進全球生態治理
當前,隨著經濟一體化的日益深化,世界范圍內的資本、貿易、生產等相關要素跨國流通更加快捷,全球各個國家的經濟互相依賴、互相依存,逐漸趨向于形成多層次的、密切關聯的有機整體。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生態問題同樣已經發展成國際化的問題,全球各個國家間需互相協作,攜手推進全球生態治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此作出了詳細的論述,未來中國將會逐漸成為全球生態治理的主要參與者,在黨的領導下,中國將會積極參與全球范圍內生態保護方面的合作。
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全球社會中將更積極主動參與到保護生態環境的行動中,投入更多精力于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的事業,積極探索新的治理模式。我國始終相信,生態環境資源應當在全球范圍內統一均衡調配,收益為全球共享,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而絕非某個區域或國家的私有財富。在新時代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承擔著民族偉大復興和構建‘美麗中國的歷史重任,還向世界傳達著推動生態文明國際化合作的理念。”這為構建全新的全球生態格局提供了中國方案,全面彰顯出了我國的大國擔當,充分呈現了推進全球生態治理的中國智慧。
五、結語
綜上所述,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在全面把握我國基本國情與國際環境的前提下提出的系統、整體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是新時代緩解生態環境與經濟建設矛盾的重要理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建設獲得了較為顯著的增長,但是不可避免地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的損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產生于現在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為指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當前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成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與不充分不平衡發展間的矛盾,這就要求我們全面推進涵蓋生態文明建設在內的“五位一體”總布局。此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于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也發揮著重要的理論參考作用,有助于向全球傳遞我國的生態發展理念,進而牢固樹立起我國良好的大國形象,更加有益于全球生態環境治理,攜手建設美麗世界。
參考文獻:
[1]張華春,季璟.《資本論》蘊含的生
態思想及其時代價值[J].懷化學院學報,2018,37(2):48-52.
[2]劉博.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時代價
值[J].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學報,2018(8):65-69.
[3]張華春,季璟.淺析習近平新時代生
態文明思想[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80-86.
【作者單位:中共上海市浦東新區黨校(上海市浦東新區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