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雪輝
2014年國家將“電商扶貧”正式作為“精準扶貧十大工程”之一。2013年河南省開始發展電子商務,總體來說起步較晚,作為農業大省和農村人口大省,河南省雖具有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天然優勢,但仍處于起步探索時期,存在很多問題。當前,探索農產品電子商務精準扶貧的對策和路徑,已成為實際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河南省農產品電子商務精準扶貧現狀
(一)政府政策支持,大力推進
2016年河南省印發了《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若干意見》《河南省農村電子商務技能人才培養實施方案》《關于進一步深化“千企幫千村”精準扶貧行動的實施意見》《關于在全省開展結對幫扶貧困縣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文件支持電商精準扶貧。截至2017年年底,河南省共有34個縣被確定為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河南省第三次農業普查數據顯示:規模農營戶電商銷售額為63016.12萬元;農業經營單位電商銷售額為189701.24萬元。2018年8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表決通過《電子商務法》,鼓勵各類社會資源加強合作,促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發揮電子商務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10月,2018扶貧日論壇組委會在北京舉辦了“2018全國電商扶貧精準論壇”,探討了進一步促進電商扶貧實踐交流,探索更精準、有效的電商扶貧方法。
(二)河南農產品網絡銷售勢頭良好
阿里巴巴最新助農數據顯示,2018年,河南省農產品通過阿里經濟體全平臺銷售額超過100億元,同比提高94%。2018年,河南進駐天貓、淘寶的地標農產品達120個,排名全國第十。2019年4月,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發布的《2019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報告》顯示,農產品網絡零售額上,2018年,阿里巴巴線上平臺達到1611.75億元,占市場份額的75%。
(三)電商扶貧推進河南農田訂單化
電商扶貧引導帶動貧困農民通過簽約,全面實施農村電商3F戰略,完善供應鏈,以品牌帶動銷售。以原產地為核心推進C2F+F2C模式,開展訂單農業、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營銷、專業化服務,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提高農產品的市場價格,促進貧困戶增收。
(四)農產品銷售升級為淘寶村
2014年,阿里巴巴根據大數據統計分析焦作孟州南莊鎮桑坡村網店開設情況后,認證其為河南首個淘寶村。近年來,河南淘寶村數量穩步增長,2015年有4個,2016年13個,到2017年淘寶村增加至34個,位居中西部省份之首,并實現淘寶鎮“零突破”,洛陽市龐村鎮、鄭州市龍湖鎮成為河南省第一批淘寶鎮,國家級貧困縣南陽鎮平縣有2個淘寶村,一大批農民通過電商創業,增加收入,擺脫貧困。
(五)河南兩縣市名列全國農產品電商50強
根據農產品銷售額排名,阿里發布的“2016年農產品電商50強縣”,河南占據兩個名額,其中新鄭位居第9名,特色農產品是果干;長葛位居第18名,特色農產品是蜂蜜,這兩個都屬于產銷合一型的電子商務模式,通過電商幫助產地直接連接大市場,減少流通成本。
二、河南省農產品電子商務精準扶貧面臨的問題
(一)政府宏觀指導欠缺,統籌協調不足
政府層面雖然已經出臺了很多電商扶貧的政策及指導意見,但出臺的實施細則、配套政策存在可操作性不強、落地生根難的問題,需要加以指導和推進;全國電商扶貧尚處于探索階段,沒有成熟的模式可移植;部分企業和商戶對政府的扶貧政策了解不深入、甚至有偏差,在扶貧實踐中缺乏專業的團隊支持;參與到扶貧工作中的政府部門和機構不少,但統籌協調不夠,存在各自為戰的情況,尚未完全形成合力。
(二) 農產品規模化、標準化程度不高,品牌效應低
河南農產品種類眾多,農產品生產規模小,標準化程度低,造成產品質量不高,難以形成品牌效應。還有部分產品本身質量不錯,但特色不夠突出,缺乏宣傳創意,銷售推廣方式不科學,造成其市場影響力不大。部分農村產業規模小、成本高,質量參差不齊,成為阻礙電商扶貧的瓶頸。同時,貧困戶普遍沒有打造品牌的意識,在產品包裝、推廣方面難以步調一致,造成產品美譽度提升困難,品牌推廣受限,阻礙了農產品電子商務的開展。
(三)缺乏專業人才,降低了扶貧工作的進展速度
目前農民上網比例不斷攀升,但大部分仍停留在娛樂層面,貧困主體安于現狀,缺乏對新生事物的了解;現在農村人力資源不夠,電子商務人才也缺乏,尤其是專業的電子商務技術人員更少,難以形成氣候;政府部門也缺乏相應的人才,難以對農戶進行專業的指導,而且還面臨農村大學生外流、農村青年外出務工現象。
(四)物流“最后一公里”問題尚未完全解決
目前農村地區物流“最后一公里”問題雖得到了緩解,但是偏遠落后山區的“最后一公里”和“最初的一公里”的差距還很大。生鮮農產品通常對時效性要求很高,農村冷鏈物流系統的不發達也是造成農產品電子商務市場難以拓展的因素之一。
(五) 扶貧工作存在利益灰色地帶
農民對“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理解還不夠,很多政策執行起來并不順利;基礎設施投入和巨額補貼部分中途流產;扶貧時對于扶誰、怎么扶、誰來扶、扶多長時間等具體問題沒有明確,有時候受益的主體并不是真正的貧困戶。政府制度設計是好的,但往往執行的時候有偏差,成為個別群體、個別人獲取利益的手段。
三、河南省農產品電子商務精準扶貧對策建議
(一)做好頂層設計,統籌協調,形成政策合力
省市層面要著力做好頂層設計,建立健全各種政策扶持,統籌協調各部門,整合各種涉農資源,出臺能實際落地的實施細則和配套政策,并做好監督機制,在農產品電子商務精準扶貧政策上給予充分的保障;縣級層面要不斷整合各種資源,大力培育本土電商企業,以本地電商企業或電商協會為主體,推動農產品電商平臺的建立;鄉村鎮級層面要選好試點和典型,建立電商扶貧服務站或點,通過典型引導帶領貧困戶通過電子商務銷售農產品,幫助貧困戶建立電子商務脫貧致富的意識。
(二)授人以漁而非授人以魚,“我要富”而非“要我富”
扶貧的本質是幫扶,而非給予。要通過引導、支持貧困地區和貧困戶通過掌握電子商務的知識和技能,自主脫貧致富,消除其等靠要的思想;同時要重視貧困地區和貧困對象思想和行動上的引導,推進觀念轉變,讓貧困對象由“要我富”變為“我要富”,發揚“干才有希望”的精神,充分發揮其主動性和創造性,尊重貧困農戶的主體地位,提高其可持續發展能力,思想上立志通過自身脫貧致富。
(三)龍頭企業和電商帶頭人示范引領催化電商精準扶貧
龍頭企業示范帶動,推動電商精準扶貧。積極探索線上線下連通的云商模式,形成產業扶貧、資本扶貧、消費扶貧、就業扶貧、數據扶貧的五張牌扶貧法。一是消費扶貧。通過原料采購的形式提高消費總額,幫助農民脫貧致富。二是產業扶貧。投資建立各種產業模式的機構,針對當地的生鮮農產品就地加工,開拓“一縣一品一區一店一基金二區二園”的扶貧模式。三是資本扶貧。在政府指導下,向貧困戶發放相應的精準扶貧資金。四是就業扶貧。就近建廠,帶動貧困農民就業,同時建檔立卡貧困戶做好記錄。五是數據扶貧。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精準扶貧,通過“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發展鼓勵企業或發達地區,走進貧困地區進行一對一幫扶。
(四)推進農產品上行,助力脫貧致富
農產品上行即將農民田里優質土特產品搬到城里人的餐桌上,帶動農民增收脫貧致富。農產品上行是一個系統工程,從產品質量、定位、包裝、售后每個環節都要有相應的組織。要建立農特產品標準化和質量安全溯源及監管平臺,加強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保障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全過程的質量;要有效組織涉農企業利用網絡平臺,將優質農產品和農村休閑服務搬上網,鼓勵本地涉農企業與淘寶、京東、蘇寧、拼多多等大型電商企業合作,引導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在電商平臺上建專區或旗艦店。打造農產品爆款,拉動農產品上行,解決農產品的銷售難問題。
(五)打造特色產業品牌,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構建農村合作社生產方式,嚴格產品標準和流程,保證產品質量,實施品牌工程。第一,要把“河南特色農產品”這一概念做好。借助河南豐富的農業資源優勢、厚重的文化優勢、“得中原者得天下”的區位優勢和四通八達的交通優勢,突出“生態河南特色農產品”這一主題。第二,要把規模做大。做大基地,優化特色農產品布局,因地制宜建設環山、環水、臨港特色農產品產業帶;培育一批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逐步形成農產品產業化經營的聯合艦隊和航空母艦;要做大專業合作社,重點在規范發展上下功夫,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由單一向復合、由松散向緊密、由生產聯合向多元合作、本區域聯合向跨區域聯合發展。第三,要把品質做優。推行良種良法配套,推行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堅持品種、品質和品牌三位一體,做到技術培訓、生資供應、生產經營三個統一,強化農產品質量監管,從源頭上嚴格控制農產品質量,特別要嚴把農藥關、化肥關和飼料關。第四,要把特色做亮。推進一村一品、一鎮一特區域化發展,要加強對特色農產品的整合提升,對焦作四大懷藥、信陽毛尖、新鄭大棗、西峽香菇、泌陽花菇等地理標志產品加大扶持力度,把產業做大做強,把產品做精做細。第五,要把品牌做響。要做好品牌和文化結合的文章,深挖地域和產品文化,搭準時尚的脈搏,賦予產品獨特的個性和神韻,提高產品附加值。第六,要把市場做廣。推進產銷對接、基地與商超對接,推廣預售模式,發展訂單農業。
(六)探索人民生活網銷化,立體式拉動電商精準扶貧
要在推廣綠色健康有機等符合消費者心里所想的健康宣傳方向上多下功夫,進駐淘寶生態農業頻道,加入有機綠色、無公害生態食品欄目,增加附加值和美譽度,提升品牌價值。同時要結合河南本地生活,將特色農產品、旅游等實現網絡化,立體式拉動農產品電商精準扶貧。積極探索線上線下連通的云商模式,打造極具地方特色的工業旅游項目,致力于全渠道營銷,這樣可讓用戶感受到撲面而來的各種文化氣息。
(七) 做大“以銷定產”的訂單農業,實現脫貧致富
訂單農業是指農戶根據同買方簽訂的訂單,有目的地安排生產的一種新興農業產銷模式,河南農產品電子商務精準扶貧可以從訂單農業中尋找出路。通過網上先下訂單,再結合訂單進行生產種植等。如駐馬店確山瓦崗鎮通過紅薯的訂單式生產,帶動農民脫貧致富。
(八)繼續做強地理標志產品,助力脫貧攻堅
生態化、鄉土化已成現在城市消費新常態。河南目前有河陰石榴、西峽香菇、新鄭大棗、洛陽牡丹、信陽毛尖、焦作懷藥、泌陽花菇等100多種地理標志產品開展農產品電商。如南陽西峽的香菇、獼猴桃等中國地理標志產品,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大力培育和發展食用菌和林果產業,兩大農村特色產業使山區群眾實現了脫貧致富。通過銷售模式創新、銷售渠道開拓可繼續做大做強地理標志產品。
(九)補齊農產品電商短板,破解“最后一公里”瓶頸問題
搭建信息化平臺,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共享,建立農戶、物流公司和購買者之間的渠道;創新物流配送機制,補充物流基礎設施。為降低物流企業經營成本,提高服務效率,可采取聯合配送模式,即幾家物流公司共同建立配送站,統一人員聘用,負責轄區內商品的配送問題;同時將社區自提等快遞新模式和農村電子商務結合起來,充分利用農村小賣部作為農產品電子商務服務點和配送中心,使每個小賣部成為農村電子商務的最末梢,突破農村電商物流配送瓶頸,這樣既維護了物流公司、農戶和小賣部三方的利益,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同時解決了“最后一公里”問題。
四、結語
扶貧、脫貧、致富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團體、農戶等廣泛參與并聯合起來通力合作,統籌協調解決重大問題,共同形成一個大生態,保持長期穩定脫貧、不返貧。
【本文系2018年度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招標課題“河南農產品電子商務精準脫貧路徑研究”(2018B425)、2018年度河南省科技廳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河南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對策及路徑研究”(182400410543)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