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紅
【摘? 要】無邊界學習的意義在于個人的發展和自我實現、自我超越,實現人格完整、人性完美、人生完滿。幼兒無邊界學習倡導幼兒是自己生活世界的主人,教師應注重對無邊界學習課程資源和內容的選擇,做好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讓“無邊界學習”成為幼兒內心真實感受的、精神舒展的、思想自主的學習活動。
【關鍵詞】幼兒;無邊界學習;課程實踐
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主張課程應放入到大生活中,放入到大社會中,突破學校課程的邊界,他的思想實質上就是今天的無邊界學習。幼兒無邊界學習課程是來自孩子生活的課程。是一種關于幼兒內心真實感受的、精神舒展的、思想自主的學習活動。“無邊界學習”倡導幼兒是自己生活世界的主人。所有的研究者都應把教育當作一種樂趣來追求、與幼兒共舞。
一、幼兒無邊界學習的課程資源
幼兒無邊界學習課程,要求教師充分利用幼兒園的各種課程資源,幼兒生活環境中的自然和社會中的有益資源,以及不同班級或家庭特有的資源和條件,都是幼兒無邊界學習的內容來源,教師應關注不同幼兒的需要和特點,適時適地的利用身邊資源開展課程學習,在無邊界學習的環境中,促進幼兒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
幼兒來自不同的家庭,居住的環境也有所不同,開展幼兒無邊界學習,需要了解幼兒生活的環境。因此,班級教師可以通過調查,讓幼兒與家長觀察調查并記錄居住周圍的環境,了解社區各種資源,在父母帶領幼兒參觀的過程中,向幼兒初步介紹各種資源的功能,開闊幼兒的眼界,為幼兒建構初步的經驗。同時,班級每一個家長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家長不同的工作性質及不同的興趣愛好或特長,都可以走進幼兒園課程,教師要了解班級所有可利用的課程資源?!队變簣@教育指導新綱要(試行)》提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幼兒生活中的一草一木,都可以作為其無邊界學習的主要內容。生活環境是幼兒最熟悉的內容,幼兒對熟悉的環境才會感興趣。因此,在無邊界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帶領孩子就地取材,將環境中的資源作為課程的主要內容。如每個幼兒園都有各種玩具,有室內玩具,有戶外玩具,玩具又是幼兒喜歡的材料,圍繞玩具便可開展豐富的課程,在課程進展中讓幼兒發現玩具的功能、種類、使用的注意事項等;又如每個幼兒園都有專用室,將各個專用室作為課程開展活動,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專用室資源,也可以讓幼兒真正熟悉、了解專用室的功能,可為專用室活動做經驗方面的準備。
二、幼兒無邊界學習的內容選擇
隨著幼兒園課程游戲化改革的浪潮,各個幼兒園都會定期開展業務培訓,在培訓中,教師開展課程的能力逐漸增強,為幼兒無邊界學習奠定了基礎。無邊界學習課程開展過程中,教師會根據幼兒的興趣來開展活動,但是時間不長,教師會發現幼兒的興趣容易改變,很多時候走著走著就不感興趣了,需要教師另換主題,有的班級幼兒的興趣點特別廣泛,教師抓不住,不知道從哪件事情入手。幼兒出現的這種現象,該如何對待?我們再次學習《綱要》,于是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堅持遵循三原則,即內容的選擇既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于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在確定課程內容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了解幼兒的現有水平,以幼兒現有水平為基礎,但是不能停留在現有水平的基礎上,而是要略高于現有水平,是幼兒跳一跳夠得著的,貼近幼兒最近發展區的。所選的內容是幼兒當下發展所需要的,對幼兒當下是有價值的,而且這樣的活動開展,是有利于幼兒長遠發展的,能為幼兒可持續發展、終身發展服務,奠定基礎的。比如,離園倒計時。即使班級沒有孩子提出這樣的話題,教師還是要組織孩子開展的,因為這一話題符合大班孩子即將升小學的需要,對孩子將來入小學有利,教師應選擇開展。再者,課程的內容要貼近幼兒的生活,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但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是不是都來自他們的生活呢?不是,而是從生活中選擇感興趣的事物或問題。因此,有的課程在實施的過程中,如果脫離幼兒的生活,只是部分幼兒的經驗,只是部分幼兒對某個事物或問題感興趣,那么這樣的課程開展起來會很累,我們建議教師不選擇,或者可以為滿足個別或部分孩子的需要,作為班級微課程開展,用小組活動的方式進行。如在“春天”主題課程的開展過程中,一個班級幼兒興趣廣泛,有的孩子想研究蝌蚪,有的想研究風箏,有的想研究春天的風,于是教師采用了分組研究的形式,爭取家長的配合,為小組提供豐富的材料,一段時間下來,每組孩子發布各組的研究成果,每組孩子都很有成就感。因此,在孩子興趣廣泛的情況下,采用小組探究的方法比較合適。
三、幼兒無邊界學習的課程實施
在當下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很多教師會受“尊重幼兒”思想的影響,一味地追隨幼兒,這樣的結果會導致教師每天的工作是忙無目的的,美其名曰,要等幼兒活動后才能知道今天的活動是什么,于是教師無法預知幼兒的活動,幼兒的活動有時是無意義的,有時教師因為缺乏預設,面對幼兒的需求無法回應。
幼兒無邊界學習課程的實施需要教師做到心中有課程,眼里有孩子。對當下活動的開展要做到心里有規劃,最大限度地做好關于課程的預設。全面豐富課程預設,相關課程豐富的知識儲備是開展好課程的基礎。因此,幼兒無邊界學習必須要有教師科學合理的規劃,在觀察的基礎上,確定即將開展的課程,在確定課程的過程中,要考慮該課程是否有吸引力,是否與生活有關,是否建立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涉及的材料是否容易取得,是否有利于兒童之間的互動,是否有利于兒童主動探索等。課程盡量以幼兒園具備的課程資源為基礎,充分利用周圍自然和社會中的有益資源,同時關注不同班級特有的資源和條件,多角度、多形式地開展活動。因此,在確立課程的同時,教師需要規劃課程實施的網絡圖,網絡圖的規劃可以幫助教師豐富課程的相關知識,使教師在活動開展過程中,追隨幼兒更有底氣,不論課程的實施從哪一個角度開展,教師都能進行很好地回應與支持。
四、幼兒無邊界學習的課程評價
課程評價是促進無邊界學習課程不斷發展與完善的根本動力,是課程設計與實施的終點,又是課程設計與實施繼續向前發展的起點。因此,對于課程評價,我們在開展每一個課程前,都會通過觀察、調查,或訪談等方式對幼兒的前期經驗進行了解,課程結束時,會對幼兒前期與后期的經驗進行比較,了解幼兒在課程開展過程中的收獲,同時圍繞《指南》目標,對幼兒的發展狀況進行評估,了解幼兒的發展水平。課程評價過程中,教師會充分利用幼兒的繪畫故事,幼兒的游戲故事,以及幼兒的閱讀故事,通過分析幼兒的這些作品材料,了解幼兒所想、所思,了解孩子的能力水平。
幼兒在課程開展過程中獲得的經驗,教師自己實施課程的反思,教師的案例研究,家長在課程建設中的感悟,家長的成長感悟等,都是課程評價的重要內容與形式。教師應通過課程評價,了解課程計劃及課程實施的形式是否合理,了解課程目標的確立是否著眼于幼兒的現有水平,了解課程環境是否有利于幼兒的主動學習等,從而建立幼兒無邊界學習課程的評價體系,讓評價工作貫穿課程實施的始終。
幼兒無邊界學習課程,經歷了三年的實踐、反思、再實踐、再研究,真正實現了幼兒園課程生活化、游戲化。幼兒無邊界學習的教育理念,促使我們的教師必須形成尊重孩子、追隨孩子的教育觀,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養成了主動學習的習慣,專業素養也得到了最大水平的提高。在活動中,我們的幼兒是課程真正的主人,他們自由、自主、愉悅、創造,真正體驗到了童年的快樂與幸福。
(此文系課題《“無邊界學習”理念指引下園本課程的開發研究》中的成果)
(江蘇省張家港市南苑幼兒園,江蘇 蘇州 21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