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耀陽,成曉露
(黃岡師范學院教育學院,湖北黃岡 438000)
良性的師生關系是實現教育目標的核心要素,師生關系的研究一直是我國教育學者持續關注的熱點〔1〕。學者郝文武的觀點認為學生與教師在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中所產生的互動關系構成了師生之間不間斷且流動的人際關系,即師生關系。由于師生關系建立于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之中,因此又可稱之為師生互動〔2〕。師生關系是一種教育關系,也是一種生活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學生提高學習效果、促進人格正常發展等教育目標的達成〔3〕。就生活關系而言,學校中師生的生活關系,主要關注的層面包括:群體生活常規的形成與維護;學生個人與群體生活良好習慣的養成、社會技能與態度的習得;學生自我概念的發展等。就教學關系而言,師生關系中的教學關系是對等而不平等的,其中教師是具備教學熱誠與有效促進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專業人員,而學生則是該學習領域的生手,課程目標的設定、教材的選擇、教學的安排、學習結果的評價等,都強調教師的專業權威和自主權利。就輔導關系而言,在學校中能立即提供學生第一線協助與解惑的人就是教師,教師針對學生當前生活、學習、生涯發展等相關的疑惑或困擾,提供支持、引導、解惑或協助轉介的服務過程,都屬于師生的輔導關系〔4〕。被后世譽為“現代教育科學之父”和“傳統教育科學代表”的赫爾巴特在18 世紀初期提出的教師三中心理論影響著世界各國的教學理念,認為教學的主體是老師。隨著學者們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師生關系對教育教學的重要性。后來19世紀著名教育家約翰·杜威提出了學生三中心,與赫爾巴特的理念正好相對立,強調以學生為中心〔5〕。新教育理念的創新,進一步深化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研究。國外學者為了準確衡量師生真實狀態把研究主要集中在師生關系量表上。師生關系的規模因研究目的的不同而不同。教師評定量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皮亞塔編制的STRS 師生關系量表,用來測量教師感受到的師生關系、師生互動和學生對自己的態度〔6〕。學生評定師生關系量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瓦伯斯編制的教師交互量表,用來測量學生感受到的師生關系、師生互動和老師對自己的態度〔7〕。一部分學者觀察師生交往行為,并對師生關系的質量進行評價。古德和布羅菲設計了師生交流雙向觀察系統,將師生交流分為積極和消極〔8〕。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進行觀察,采用時間抽樣的方法,以十分鐘為一個周期。無論行為從教師開始還是從學生開始,都是根據操作定義來記錄所需要的行為〔9〕。國內學者研究視野不再局限于爭論教師與學生誰是主體,而是從心理學、社會學、文化學等的角度去研究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人文關懷的價值取向開始顯現〔10〕。后來孫省提出了以人文關懷為基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11〕。教育改革不斷推進,教育理念不斷更新。師生關系研究是一個不斷反思和超越的過程。
自卑感是對自己能力、素質等各方面做出較低的自我評價產生的感覺。具體表現有悲觀、失望、羞愧。國外學者一般從臨床角度去嘗試治療個體的自卑。貝克是國際認知心理治療協會的主席,他認為自卑與逃避型人格障礙有關。也有研究者認為自卑是由社會地位背景不盡如人意以及坎坷的個人心理經歷造成的,產生不良情緒〔12〕。國內研究者對自卑的理論探討主要集中在自卑感的本質、自卑感的心理學機制、自卑感的表現方式、自卑感在各年齡段上的特點等方面〔13〕。在自卑感的問題研究方面,國內學者把研究重心放在造成自卑感的原因上以及自卑感給人帶來怎樣的影響,最終通過什么方法去解除自卑感。蔣俊梅概括了大學生自卑原因:生理、個人條件、能力、性格、挫折或失敗、不能正確理解自己、他人的負面反饋、童年經歷,并提出了建議〔12〕。
馬斯洛認為“心理安全感”是擺脫恐懼和解除焦慮后體會到自由、自信、安全感,包括現在和將來各種需要都滿足的感覺。保障人身安全、有歸屬感和受到足夠的尊重才算是心理安全〔14〕。以李宏翰為代表提出的人際安全是在人際關系和溝通中保持良好地位的積極體驗。以趙崇蓮為代表提出的人際安全是在人際交往和相處過程中想要保持良好地位的擔憂心理。同時有研究者認為人際安全是一種心理安全感,它表現了個體在人際交往中的安全體驗。大學生人際關系問題受很多方面的影響,這些影響總結起來可以分成主觀的和客觀的兩類。但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由于主觀原因的占大多數。主觀原因包括個人特質例如性格自卑或者自負、生性敏感多疑、膽小怕事、靦腆害羞、虛榮嫉妒心強等等一系列讓人不愉快的性格特征。李宏翰和趙崇蓮提出了影響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四個主要主觀因素:人際安全、人際張力、人際期望和人際報復。人際安全這個概念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提出來的〔15〕。
李陽以350名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采用“大學生人際安全調查問卷”和“大學生自尊問卷”,發現自卑心理和人際安全呈顯著相關,人際安全程度越低則自卑感越差〔16〕。汪金燕采用綜述的形式論證自卑的表現及其潛在特質對人際交往產生了潛在的影響〔17〕。李曉萍和孟祥昕的研究表明超過50%的大學生都有自卑而不敢與人交往的經歷。有的在交往過程中仍帶著自卑感〔18〕。
國內學者李陽對大學生自卑感和人際安全感做了相關的研究,發現大學生自卑感和人際安全感存在顯著正相關〔16〕,但目前還沒有將師生關系和自卑感三個變量綜合考察的研究。本研究將對此進行檢驗,深入探討大學生師生關系、自卑感與人際安全感關系的影響機制,以期對大學生的心理輔導研究提供參考。
本研究采取隨機取樣方法,從黃岡師范學院抽取343 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獲得有效問卷312份,問卷回收有效率為90.96%。其中被試分布情況如表1。
1.師生關系問卷
該問卷由國內學者韋耀陽編制,包含師生交往、幫助意愿、幫助能力三個維度,可以用來了解教師與學生的人際交往狀況和師生互動中教師對學生的幫助意愿。從“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的五點計分〔6〕。對問卷進行信度分析,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為0.874,分半信度為0.886,表明問卷具有較高的可靠性。

表1 被試分布情況
2.自卑感問卷
該問卷由國內學者李陽編制,共18 題,包含自我否定擔憂心理和自我無奈懊惱心理兩個維度,可以用來了解學生在生活中產生的自己不如別人的無奈懊惱和否定擔憂心理狀態,按照“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的五點計分〔16〕。該問卷經檢驗,信度均>0.85,并且效度>0.90。
3.大學生人際安全感問卷
該問卷由國內學者李陽編制,共45 題,包含神經質傾向、人際敵意、人際焦慮、人際退縮、自我封閉和人際不信任六個維度,用來測量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的安全感程度。按照“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的五點計分〔16〕。得分越高,表明其安全感程度越低。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56。
采用SPSS17.0 進行平均數和標準差、相關、回歸分析統計,運用AMOSS17.0進行中介效應檢驗。
本研究的師生關系得分為(3.782±0.024),處于中等水平,高于常模;自卑感得分低于常模,表明本次研究中的被試自卑感情況要好于常模;在人際安全感得分方面,總體得分低于常模得分,表明本次研究中被試的人際安全感要高于常模。見表2。

表2 大學生師生關系、自卑感和人際安全感總體得分情況(M±SD)
1.大學生師生關系的人口學變量的差異分析
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在師生關系上有較為顯著差異(F=4.805,P<0.05),在師生交往、幫助意愿和幫助能力中存在顯著差異(P<0.05),且理工專業得分高于文史和藝體專業得分。不同經濟情況的大學生在師生關系中存在顯著差異(F=2.809,P<0.05),且經濟情況較好的學生得分高于經濟較差和經濟一般的學生得分。見表3。

表3 大學生師生關系的人口學變量差異比較(M±SD)
2.大學生自卑感的人口學變量的差異分析
在性別、年級和專業方面,自卑感的各維度得分均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是否是學生干部在自我否定維度上得分存在顯著差異(F=3.876,P<0.05),且非學生干部的大學生得分高于學生干部的得分。見表4。

表4 大學生自卑感的人口學變量差異比較(M±SD)
3.大學生人際安全感的人口學變量的差異分析
大學生人際安全感問卷的結果表明,在性別、年級和專業方面,人際安全感各維度得分沒有顯著差異。見表5。
通過相關分析發現,師生關系與人際安全感(r=-0.280,P<0.01)和自卑感(r=-0.254,P<0.01)都呈顯著負相關,自卑感與人際安全感呈顯著正相關(r=0.778,P<0.01)。由表6 可以看出,師生關系的師生交往、幫助意愿和幫助能力三個維度與自卑感和安全感都存在顯著的負相關,自我否定心理與自我無奈懊惱心理與人際安全感各個維度呈顯著正相關。
以自卑感為自變量,師生關系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發現,回歸系數具有顯著性(P<0.001);以人際安全感和自卑感為自變量,師生關系為因變量,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人際安全感的五個維度進入了回歸方程,回歸系數都具有顯著性(P<0.001),其中神經質傾向對師生關系的解釋率達到95.8%,人際焦慮對師生關系的解釋率達到98.1%,自我封閉對師生關系的解釋率達到98.9%,人際敵意對師生關系的解釋率達到99.4%,人際退縮對師生關系的解釋率達到99.8%,見表7。

表5 大學生人際安全感的人口學變量差異比較(M±SD)

表6 大學生師生關系、自卑感與人際安全感的相關分析(r)

表7 大學生師生關系、自卑感對人際安全感的回歸分析
為了考察大學生師生關系、自卑感對人際安全感的路徑關系,自卑感是否是大學生師生關系和人際安全感的中介變量。采用溫忠麟和葉寶娟的線性回歸分析檢驗中介效應〔19〕。結果顯示:①以師生關系為因變量,人際安全感為自變量,回歸系數具有顯著性;②以自卑感為因變量,人際安全感為自變量時,回歸系數具有顯著性;③以師生關系為因變量,自卑感和人際安全感為自變量時,回歸系數具有顯著性。因變量師生關系和自變量人際安全感具有顯著相關性,當在它們之間加入中介變量人際安全感之后,師生關系和自卑感之間的回歸系數明顯降低(偏回歸系數從-0.280 降低到了-0.491)。見表8。

表8 大學生師生關系、自卑感、人際安全感的多元回歸
在對師生關系影響的路徑中,有三條顯著的路徑,一是“自卑感—師生關系”;二是“自卑感—人際安全感—師生關系”;三是“人際安全感—師生關系”。為了驗證中介效應模型,我們采用了AMOS 對自卑感的中介效應進行了分析和檢驗,結果顯示人際安全感、自卑感對師生關系直接存在顯著負面效應。人際安全感在自卑感與師生關系之間起著部分中介作用,具體模型見圖1。模型的主要擬合指數見表9。

表9 人際安全感在自卑感與師生關系之間的中介效應

圖1 人際安全感在自卑感與師生關系之間的中介效應模型圖
本研究中的師生關系得分處于中等水平,高于常模。這可能與被試為師范大學生有關,師范大學生的未來職業發展性質決定了他們在平常的學習中對教師職業的理解要高于其他專業的大學生,他們與教師的親近感要高,跟教師之間的交流互動要高于常模。自卑感得分低于常模得分,表明本研究中被試的自卑感情況要好于其他大學生。這與國內學者韋耀陽對大學生人際交往效能感和自卑感的關系研究結論〔13〕一致。師范大學生在平常的學習中,進行教師技能專業訓練得較多,他們通過上臺試講、普通話訓練等,表現得逐步自信,因而他們的自卑感程度要低于其他專業的大學生。在人際安全感得分方面,總體得分低于常模得分,表明本研究中被試的人際安全感要高于其他被試,師范專業大學生通過進行專業技能訓練,人際交往方面顯得較為自信,在人際交往中的敵意、猜忌和不信任會減少,因此他們在人際安全感程度會高于其他專業學生。
調查結果顯示,不同專業大學生的師生交往、幫助意愿、幫助能力得分差異顯著,這與大學生所學的專業差異有關。文科專業的大學生相對比較活躍,在處理人際關系方面表現較為靈活,理工科大學生因為專業學習的特點,在思維方式上表現較為理性,處理人際關系方面相對較為刻板,因此專業差異導致大學生在師生交往、幫助意愿和幫助能力上表現出較大的差異。
結果表明,不同經濟情況大學生的師生關系存在顯著差異,這可能與他們對教師的認知及與教師的交往方式有關。家庭經濟狀況較差的大學生可能由于家庭原因內心產生自卑,在人際交往上顯得退縮,經濟狀況較好的大學生在交往上顯得較為大方,愿意與他人接近,因此在與教師交往過程中不會拘謹。
結果表明,是否是學生干部在大學生自卑感的自我否定心理中存在顯著差異,這可能與大學生在擔任學生干部過程中表現出較大的差異有關。擔任學生干部的大學生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從事多種實踐活動,他們的領導力、人際關系處理能力逐漸得以提升,在擔任學生干部的實踐中逐漸變得較為自信,其自我否定的部分越來越少,未擔任學生干部的大學生可能因為缺少一些學生實踐活動組織中的鍛煉,發現自我的優勢和特長會比較少,其自我否定的方面可能會比較多一些。
研究結果表明,自卑感、人際安全感與師生關系呈顯著負相關,這說明自卑感和人際安全感都會影響師生關系的發展。嚴重自卑的大學生,會因為內心的自卑感,不敢與老師接近,害怕被老師拒絕,因而他們會在生活和學習中疏遠與教師的關系。人際安全感也會影響師生關系的發展。大學生的內心人際安全感會影響其人際交往狀態,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不安全感,表現得懷疑、不信任,他們會將這種內心的恐懼投射到所有的人際關系中,因此在師生關系的處理中也表現出疑慮和疏遠。
結果表明,自卑感與人際安全感存在顯著正相關,這與張婷婷和楊子珺的研究結果〔20〕一致。內心自卑的大學生在生活中會覺得自己內心卑微,處處表現得較為小心謹慎,在與外界交往方面會表現出退縮狀態,他們會認為周圍的人可能會忽略他,甚至看不起他,對與之交往的對象會表現出不信任和懷疑,因此他們會表現出較多的人際安全感問題。
經過多元回歸分析及中介效應檢驗發現,人際安全感能夠很好地預測大學生的師生關系。人際安全感程度高低是個體自我模型消極與否的指標,人際安全感程度低的個體,認為自己不值得愛,不能悅納自己,從而影響其師生關系,因此,個體自卑感同樣能夠預測其師生關系。大學生人際安全感與自卑感對師生關系具有顯著回歸效應。大學生的人際安全感和自卑感會讓其變得退縮和拒絕,他們在人際關系上會出現疏離感,在與教師的人際關系方面也會表現出退縮和拒絕。以大學生人際安全感和自卑感為自變量對大學師生關系進行回歸分析,發現只有人際安全感進入回歸方程。在影響大學師生關系的因素中,人際安全感是中間變量。說明人際安全感對大學師生關系有一定的預測力,人際安全感越低的學生,大學師生關系較差,人際安全感越高的學生,大學師生關系較好。
另外,自卑感對大學師生關系回歸的決定系數R2=0.082,說明大學師生關系有8.2%的變異能由自卑感解釋,說明大學師生關系除受自卑感因素影響外,還受其他因素,如家庭因素、社會因素等的影響。而這些因素是如何影響大學師生關系,影響程度如何,有必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綜上所述,大學生的師生關系、自卑感和人際安全感存在顯著負相關,自卑感與人際安全感存在顯著正相關,由此可以看出,自卑感和人際安全感是影響師生關系的重要因素。經過回歸分析發現,大學生自卑感能夠顯著負向預測師生關系,人際安全感能夠顯著正向預測自卑感,人際安全感能夠顯著負向預測師生關系,自卑感和人際安全感同時對師生關系具有顯著負向預測作用。運用路徑進一步分析發現,人際安全感在自卑感與師生關系之間起著部分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