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鋒
【摘 要】提問是課堂中師生對話的媒介,是達成課堂教學目標的向導。然而,在初中語文課堂中,各種無效的提問卻屢見不鮮。諸如,目的不明確的提問,方法不精確的提問以及時機不準確的提問等。這些“無效提問”不僅不利于高效課堂的建構,還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本文將在理論聯系實際的基礎上,圍繞“明確提問目的、優化提問方法以及把握提問時機”三個方面,例談初中語文課堂提問的一些有效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提問;有效策略
在新課程背景下,啟發式教學是一種既有助于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又有助于啟迪學生思維能力的教學方式。提問,則是教師實施啟發式教學的主要方式。于學生而言,教師的提問,就好似一根無形的“指揮棒”,能夠引領學生一步一步地從“粗淺的認識”走向“精深的理解”,從“只知其然”走向“知其所以然”,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探究”等。對教師來說,提問,既是啟迪學生思考的觸發器,也是把控教學方向的導航儀。與此同時,提問,也是師生對話的一種基本方式。
聚焦當前的一些初中語文課堂,歸因于部分教師提出的問題過于簡單,或問題之間缺乏銜接性、連貫性,或問題與教學目標“脫節”、或問題與學生學情不符等,所以導致教師的提問缺乏實效性,進而導致學生“啟而不發”。追本溯源,是因為這部分教師不知道“緣何問?”、“如何問?”以及“何時問?”。下面筆者將圍繞上述三個問題,詳細論述一些初中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策略。
一、緣何問?——明確提問目的
“緣何問?”,說到底,就是教師要明確提問的目的。之所以要提問,是因為學生的思維出現了阻滯,教師想要通過提問“疏通”學生是思維阻滯?還是因為學生的學習過程缺少目標,教師想要通過提問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學習目標?或是因為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教師想要通過提問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濃厚興趣?亦或是因為別的什么原因?
唯有明確了提問的目的,教師的提問才有價值,才有意義。如果學生的思維沒有受到阻滯,如果學生的學習目標非常明確,如果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濃厚等,那么,教師就完全沒有必要提問,而應該屏氣凝神做一名課堂教學活動的觀察者、促進者以及評價者。
鑒于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對學生提問時,一定要首先明確提問的目的。是為了引領學生的學習方向,是為了啟迪學生的思考深度,還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說,在教學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蘇州園林》這篇課文時,本著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之目的,筆者設計了這樣一些問題:請同學們嘗試運用對聯和詩句的形式概括每一節的內容,并思考每一節中所描寫的對象有什么特征?這個問題符合學生喜歡語言韻律之美的天性,能夠充分挖掘學生的語言潛質。此時的學生,已經不再只是一群閱讀者,而是一群一邊游覽蘇州園林,一邊題詩作賦的“詩人”。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過了一把“詩人癮”,還對風景美如畫的蘇州園林有了一個清晰地認識。當然,學生的遣詞造句能力,語言組織能力以及思維想象能力等,也都會潛滋暗長,逐步發展。
又如,在教學《中國石拱橋》這篇課文時,許多學生不禁會產生這樣的疑問:老師經常告誡我們,寫作文不能離題。但是,我覺得《中國石拱橋》這篇說明文有些離題,文章主要描寫的是趙州橋和盧溝橋,用《中國石拱橋》命名這些文章,好像不太適恰。在課前,筆者充分預設了學生的這種疑問,于是,面對學生的這種思維“阻滯”,筆者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從文章題目和具體內容來看,這篇文章離題了嗎?為什么?通過讓學生解決這一問題,就可以將學生內心的“疑問”化解,進而“疏通”學生的思維阻滯。
由此可見,明確提問的目的,是教師有效提問的先決條件。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之前,一定要充分考慮提問的目的。
二、如何問?——優化提問方法
“如何問?”,也是初中語文課堂中教師提問所面臨的一個主要困境。具體而言,就是教師不知道究竟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方法提問?是讓學生自主思考,還是讓學生小組交流?是逐一點名提問,還是不點名隨機提問?再則,對于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或超出學生認知能力的問題,教師可以將其進行分解。通過分解,教師就可以顯著降低問題的難度,就可以調動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對于有些問題,學生可能在心中知道答案,但是,卻不知道如何表述,如何回答,在這樣的時候,教師可以為學生搭建一些語言支架。憑借這些語言支架,不僅有助于學生準確表述自己的答案,還有助于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思維能力等。
以教學《昆明的雨》這篇課文為例,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文章除了寫雨,還寫到了什么?這些與“昆明的雨”之間有什么關系?”這兩個問題主要是用來引領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學生只要認真閱讀課文,就可以從文中找出第一個問題的答案;而對于第二個問題,絕大部分學生憑借自身的認知能力,通過仔細思考,能夠找出“昆明的雨”和這些事物之間的關系。
另外,為了引領學生有的放矢地討論與交流,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即“文章寫昆明的雨,為什么我從寧坤要‘我作畫寫起,這樣寫有什么作用?”很顯然,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僅憑自己的能力思考這個問題,認識會比較片面。相反,讓學生以合作交流的形式,深入探討這個問題,不僅有助于學生更為全面地認識這個問題,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等。
實踐證明,通過優化提問方法,教師就可以更進一步地提升提問的實效性,讓學生以問題為階梯,逐漸達成教學目標以及發展核心素養。
三、何時問?——把握提問時機
當學生正在全神貫注的思考時,教師不合時宜的提問,既會打斷學生的思路,也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當學生正在朝著既定的教學目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時,教師不合時宜的提問,既會影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也會降低學生學習的實效性。把握提問時機,即“何時問?”,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提問策略。對于教師而言,唯有準確把握了提問時機,才能夠更好地發揮提問的作用,才能夠“四兩撥千斤”,用“小問題”啟迪學生“深思考”,在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同時,提升教學的實效性。
以教學《回憶我的母親》這篇課文為例,在指導學生朗讀時,因為部分學生對于這篇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情感理解不夠準確,所以導致他們在朗讀過程中情感不夠豐富,感情基調不夠準確。鑒于此,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文章飽含了作者對母親的哪些豐富情感?全文的情感基調是什么樣子的?”
顯而易見,這是合情合景的提問。通過讓學生深入探究這一問題,有助于學生準確把握這篇課文的情感基調,進而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
總而言之,提問,是師生有效對話的一種基本方式,也是達成課堂教學目標的一種無形推手。而為了提升提問的實效性,初中語文教師既要明確提問的目的,也要優化提問的方法,還要把握提問的時機。如此,教師就可以將提問在提升課堂教學效益方面的作用最大化。與此同時,在解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核心素養也會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廖海龍.初中語文課堂提問的策略[J].語文天地(初中版),2016(10):21-22
[2]朱劍武.淺談初中語文課堂提問的策略[J].文理導航(上旬),2016(5):12
(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第六中學,甘肅 金昌 73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