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嬌 許傳宏 吳文治
摘要: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下傳承發展問題,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石庫門里弄建筑營造技藝作為突破口,試圖通過設計驅動文化創新的方法,探索設計驅動下非遺在當代傳承和創新轉化的可行性。通過追溯石庫門里弄建筑營造技藝的技術和藝術,分析石庫門里弄建筑營造技藝傳承發展的困境,再結合實例論證石庫門里弄建筑營造技藝介入現代設計的可行性。石庫門里弄建筑營造技藝介入現代設計中,設計賦能非遺文化,促進非遺可持續性發展。設計驅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不僅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揚,也為現代設計提供了設計素材和設計思路。
關鍵詞:石庫門里弄建筑營造技藝 非物質文化遺產 設計創新 現代設計 傳承
中圖分類號:J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0)11-0102-03
引言
近年來,隨著城市人居環境的提升,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變遷,石庫門建筑受到了社會現代化發展的沖擊,逐漸被取代,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石庫門里弄建筑的營造技藝傳承也同樣面臨技藝流失的危機。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社會發展歷程中人民智慧的結晶,對于一個城市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具有重要價值。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石庫門里弄建筑營造技藝來說,其中包含的海派民族風情和歷史記憶都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因此,探索石庫門里弄建筑營造技藝傳承和創新轉化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和現實價值。[1]
一、石庫門里弄建筑營造技藝之技術與藝術
傳統工匠在過往實踐中的經驗與審美無意識地融入到營建過程中,形成營造工藝。在石庫門建筑營造過程中,進行建筑營造的操作部分,即營造技藝。石庫門里弄單體建筑整體外觀呈現江南傳統民居特色。
(一)石庫門里弄建筑營造技藝之技術
石庫門里弄建筑營造技藝的技術部分從建筑的構造工法,造型布局、材料工藝三個方面來談論傳統工匠的營造技術。首先在建筑構造工法上,為江南民居傳統的穿斗式為基礎漸漸演變。早期老式石庫門里弄采用立貼式木構架結構,一般為立貼式五柱落地、后期也有四柱落地,七柱落地用于進深較大的房屋。1920年后,新式石庫門里弄住宅,在房屋結構開始采用鋼筋混泥土結構的新技術。這種結構形式以磚墻承重為主,承重工藝結構從立帖式到磚混式。[2]
其次是建筑造型布局上,它的建筑格局繼承了江南民居傳統中軸線的形式特點,建筑屋蓋是也傳承江南民居傳統的硬山屋頂。外墻均為磚墻,其施工和外粉刷,不同時期,形成多種類型,有空斗墻,清水墻,水泥外墻等。雖然在建筑布局上保留了傳統的尊卑有序的理念,但是為了適應商業化和生活需要,結合了歐洲毗連式住宅的形式,逐漸演變成現有的石庫門建筑磚木結構。
最后是建筑材料工藝上,預制件的大量使用是石庫門建筑的特色。大量的預制件建筑裝飾需要招募專業的傳統手工藝工匠來完成。在廣泛使用中西合璧的裝飾題材和裝飾工藝。在內部裝修中,洋松企口板、平頂走馬線,花式地磚,馬賽克瓷磚、瓶式欄桿、彩色玻璃,石膏雕花板具有西方文化元素的預制裝飾材料也被應用其中。石庫門門口裝飾在形式上有半圓形、長方形、盾形或組合形式,在工藝上則有磚雕、水泥雕、模具預制等。總體特點是中西并存的自成一體的多元化特色。
(二)石庫門里弄建筑營造技藝之藝術
“天人合一”的傳統居住之道,寓意性藝術語言的表達。在石庫門里弄建筑營造技藝的理念總體概括為:“家”、“里”、“吉”、“和”,“家”-“里”-“中西合璧”的海派居住理念。“吉”-“精美多樣”的里坊吉祥標志。“和”-“平安和睦”的里弄生活常態。里弄的命名方式上就有所體現。對于石庫門里弄住宅來說,一方面是建筑代表業主的產業,一方面是房客的住所,所以在取名方面也是常用“永”、“福”、“德”、“興”、“康”“祥”等。街道名稱的藝術語言,表達中國人在日常生活中對美好生活向往之情和愉悅生活方式。同時,這些理念也影響傳統工匠的營造思維,潛意識地影響工藝的營建。
“中西合璧”的造物理念,賦予性藝術語言的表達。早期石庫門里弄建筑在外部裝飾上可見到傳統的馬頭墻、觀音兜,和各種手工雕刻紋樣。后期雕刻的裝飾紋樣以巴洛克風格、裝飾藝術派風格的山墻花成為主要趨勢,從石庫門的建筑飾件可以看出,其建筑磚雕、磚飾、山墻,牌樓等,借鑒西方的形式。在20世紀之后,石庫門的門頭山墻,從希臘式、羅馬式等古典到是巴洛克風格的裝飾,隨之在二三十年代以后,受新藝術風格的影響,石庫門建筑中的幾何磚飾亦逐漸增多。[3]
綜上所述,石庫門里弄建筑營造技藝是“技術”與“藝術”是相互影響融合的結果。營造工藝是一種“匠技”,“匠技”是指傳統營造中具體而微的操作程序、手法乃至其成果的顯現。在營造過程中,參與的工匠、泥匠、石匠,涉及到技藝,都與時代的建筑營造相調適并創新應用。[4]石庫門營造技藝的“技”和“藝”都具有海派特色,因此石庫門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的價值觀念、審美追求,是老上海人情感記憶的載體,它不僅具有技術工藝,還有更大的文化和藝術價值。
二、石庫門里弄建筑營造技藝之困境與思考
(一)石庫門里弄建筑營造技藝之困境
在現代化發展大趨勢下,石庫門建筑正在逐漸消失于人們視野中。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發現,目前對石庫門的研究多聚焦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石庫門建筑文化角度的研究,另一方面是石庫門建筑的風貌保護和更新改造的研究。其《石庫門里弄建筑營造技藝》對營造技藝的描述最為詳細,書中詳細講述了石庫門里弄建筑營造技藝內容和價值,傳達出傳承保護的迫切性。同時也提出一些日常保護性利用措施和文化建筑的推廣活動,但對于石庫門里弄建筑營造技藝的傳承和創新應用方面仍然涉及較少。因此,基于以上研究總結出石庫門里弄建筑營造技藝目前主要面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首先是技藝需求的缺失感。由于受到工業化的沖擊,建筑技術實現方式的多元化,替代了一些傳統工藝。匠人和技藝是相互依存的有機體,二者缺一不可。如果技藝需求的缺口仍持續存在,營造技藝也將繼續保持停滯狀態。其次是存在形式的單一化。由于石庫門的社會環境發生變化,從早期以民居為主的實用性功能的石庫門里弄,到現代生活品質的提升,早期民居使用功能缺失的境況,人居生活環境條件不能適應現代化人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雖有上海田子坊商業轉型的案例,但是這種模式不適宜大面推廣。因此,在新的社會背景下該如何創新轉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的難題。最后是傳承方式的局限性。目前隨著相關保護工作的逐漸推進,保護途徑主要通過傳承人、傳習所、傳承地保護。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僅僅保護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漸漸融入現代生活才能傳承于世。
在城市有機更新背景下,石庫門建筑作為上海特色城市風貌,雖然相關研究學者對于城市風貌的保護更新策略的研究日漸成熟,但是關于現代化技術與傳統手工藝結合創新研究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當務之急不僅是提升石庫門建筑物質遺產的保護意識,向全民普及教育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最迫在眉睫的任務是基于傳統工藝的特殊性,如何進行活態化的傳承和創新轉化,是需要我們不斷深入探索的問題。
(二)石庫門里弄建筑營造技藝之思考
“生產性保護”是指運用現代化的手段,合理開發利用。目前,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的相關文創產品在市場上已經普遍化出現,但是普通非遺產品的開發模式顯然不適用于“技藝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創產品偏于視覺化符號的傳播,視覺符號的傳播僅對于非遺文化普及化起到一定的作用,相比之下“技藝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依賴傳統工匠的實踐經驗,具有技術性。以石庫門里弄建筑營造技藝為例,“中西結合”的技術要素和海派的人文精神因素具有特殊性。視覺化符號的應用有助于石庫門里弄建筑中人文精神的普及,但其視覺化符號忽視核心技術要素傳承具有二維局限性。因此,石庫門里弄建筑營造技藝在當代的傳承和創新轉化,其技術要素和人文精神是不可分割的設計內容。
在現代化社會環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再生創新必須走進大眾日常生活中。從非遺文化的角度出發,思考文化與設計的關系,文化是抽象無形的,設計是具象有形的。文化依托設計作為客觀載體使設計更加現實立體化,設計中融入文化更加有內涵意蘊,兩者相互滲透融合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現代設計已經深入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非物質文化和大眾生活的中間橋梁。非物質文化可以通過現代設計走向人民的日常生活。同時從非遺文化“生產性保護”的角度出發應充分挖掘和利用地域性文化基因,使地域文化內涵延續到現代設計中,現代設計中融入非遺文化才能更有深度。正是基于文化和設計兩者相互需求的聯系,才使非遺文化與現代設計結合具有可能性。
三、石庫門里弄建筑營造技藝之應用與傳承
(一)石庫門里弄建筑營造技藝和現代設計結合
以上海石庫門主題展區為例,分析石庫門里弄建筑營造技藝作為非遺地域性文化,如何在現代化社會中創新與轉化。以下分別從三方面分析石庫門里弄建筑營造技藝如何介入現代設計中。
設計主題,構建石庫門主題性場景,傳承非遺技藝。在2019年11月舉辦的第二屆進博會中,首次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暨中華老字號”文化展示項目。中央廣場展示區的上海展區,以海派石庫門主題,還原上海地方特色生活場景,展示石庫門及其他的非遺展品。基于非遺文化基因的石庫門展館,表達和展示海派城市范兒的精致與華麗。展館選取具有生活氣息的三個空間客堂間、廂房、書房,營建整個“石庫門”展區。整個石庫門建筑展館,由于是室內場館的搭建,沒有采用常用的場館展搭建的材料,整個展區,全部是真磚真瓦實景搭建,預制件的現場搭建,營造技藝的融合應用。“石庫門展區”作為非遺文化展館的載體,營建本身也是對石庫門里弄建筑營造技藝的傳承和創新。
空間表達,融入非遺語言,門楣元素再現。入口展示設計內容選取石庫門經典設計元素“門楣”,在整個石庫門展館,石庫門門楣是關鍵的設計語言。門楣的雕飾精細,具有濃郁的海派風情。再現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上的門楣,礬紅色雕花,拱形堆塑花飾設計形式以及磚雕技藝再現。墻面外墻為不施粉刷的青紅磚交錯,白色粉條。展示空間的入口,是參觀者展示空間的第一感受,是整個空間體驗的開始。“一大會址”門楣場景再現,寓指“唯有不忘初心,方能不辱門楣”。另—方面,通過再現場景的形式,為新時代的年輕人展示海派文化的魅力,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及化宣傳助力,這也是體現設計的社會意義,表達對石庫門文化的崇高敬意。延續經典門楣,傳承紅色精神。作為地域特色石庫門文化,借助展館的形式傳達非遺文化,在潛移默化之中增加民族自信,喚起大眾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展陳要素,再現生活化場景,回歸生活本質。在整個展館建筑造型設計,展館傳承經典的灰色屋坡型屋頂,及常見白色老虎窗造型。在展館客堂間,石庫門客廳的地面小花磚、廂房門窗上的彩色玻璃屋頂老虎窗等細節上的處理還原石庫門居住環境空間。整個客廳的地面,是由簡單幾何造型的菱形花磚拼接而成,花磚邊緣花邊封邊。空間中獨特的地面小花磚,喚起老上海人的回憶。廂房門窗展區采用ART DECO風格的海派屏風,復古的黃色和紅色相間,營造老上海的風情。室內空間傳統深木色門窗隔斷空間,美觀大氣且具有審美情趣。室內空間的處理上,地面的“小花磚”元素和立面的門窗隔斷,再加上海派老家具,海派藝術畫,還有老時鐘、煤油燈、唱片機等等軟裝海派元素家具飾品在展示空間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二)非遺文化介入現代設計創新的實踐意義
作為國家大型活動中出現的主題展館,展現著石庫門所承載的人民智慧。一方面,對于現代設計主題展館來說,設計主題上選取石庫門文化,設計內容上選取“經典門楣”和“生活化的場景”展陳要素,整個展館為非遺提供技藝傳承的載體。石庫門里弄建筑營造技藝介入現代設計中,設計也為非遺賦能。另一方面,對于非遺文化石庫門里弄建筑營造技藝來說,現代技術與傳統工藝的結合,讓我們看到技藝傳承和設計創新的潛力;“一大會址”經典場景的再現,激發人民群眾的國家情懷和情感認同,提供堅實的人民基礎;生活場景化,更是無限接近人民群眾的生活,為非遺的普及化提供便利。在現代社會化發展過程中,石庫門里弄連接著上海人民深厚情感,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增加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認同感。設計驅動的非遺文化的創新,讓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遺文化再生,設計輸出增強文化的認同感,體現設計的社會價值,也促進非遺的可持續的發展。因此,設計驅動文化傳承和創新的方式具有可行性。
四、石庫門里弄建筑營造技藝傳承之經驗與啟示
(一)石庫門里弄建筑營造技藝傳承之設計經驗
傳統工藝要適應時代發展,才能生生不息地傳承和發展。在當代社會轉型趨勢下,通過對石庫門主題展館的案例分析,總結以下三方面現代設計介入文化傳承創新設計方法。
首先,設計驅動傳統技藝改良,與時代俱進拓展傳承渠道。用一分為二的理念看待石庫門里弄建筑營造技藝中的構造工法、造型布局、材料工藝、雕刻技法等技術內容,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應注意保留非遺核心技藝本真性,同時傳統技術及材料也要與時俱進,才能適應和滿足現代化生產和生活的需求。石庫門里弄建筑營造技藝不僅僅是傳統居住類的空間,也可以在商業類,文化類的空間結合,拓寬其存在的形式,現代化社會中實現創新和轉化。從傳統居住功能到上海田子坊商業轉型,再到世博會、進博會文化展示,都在與時俱進。就目前諸多現代空間設計而言,只片面關注設計形式上的標新立異,易呈現出眼花繚亂的無意義空間。當空間主題沒有文化導向時,整個設計便是失去了意義,由此設計需要不斷汲取文化營養。也正是基于現代設計需要創新的迫切性形勢,可找到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的契合點,結合現代設計方法和設計原則,找到其現代創新載體及其需求市場,為營造技藝的匠人提供使用手藝的機會,從而解決技藝缺失感的問題,讓技藝有機會呈現在現代社會中,豐富現代設計內容。
其次,設計驅動深入挖掘文化,提取文化元素,融入設計語言完成視覺呈現。深入挖掘石庫門裝飾題材和雕刻紋樣等文化元素,使其文化元素為現代設計提供設計內容。利用文化元素來營造場所空間,同時利用現代設計方法,將設計語言與文化語言共同融入現代空間設計中。石庫門里弄建筑營造技藝代表上海過去發展的歷史成果,設計的介入讓彌足珍貴的文化跨越時空,傳統與現代的文化相交融。上海石庫門主題展區設計從會展空間環境的整體結構,平面功能布局等層面整體考慮設計的里弄文化主題,對地域性特色元素門楣等進行設計語言設計造型的提煉和重構,呈現出技術性與藝術性相統一的場所空間。就展示類空間而言,滿足展覽活動中觀眾與信息傳輸互動,感受地域文化的雙向需求具有重要的設計意義。空間裝飾形式和裝飾圖案、空間色彩、對空間塑造產生影響,設計元素和設計語言之間相互協調,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人與環境的互動。因此,現代設計以非遺地域特色文化為設計底色,為未來現代設計創新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也為現代設計提供一種設計思路。
最后,設計驅動學習造物智慧,設計融入傳統文化精神,實現社會文化意義建構。深入探究石庫門建筑裝飾圖案形式和雕刻紋樣設計理念所傳達的人文精神,在當代使人文精神繼續傳承發揚。在當今社會技術體系面臨變革環境下,埃佐·曼奇尼談到“整個自然及社會文化環境的荒漠化,最終會導致系統整體更加脆弱”。[5]因此,在賦能生態系統方面,他指出必須從不同的方向和態度進行探索。現代設計從傳統技藝中汲取營養,不僅在文化語境下賦予設計美感,也更加注重人在設計中的體驗,推動非物質文化的普及性,為社會文化生態的建設提供支持,實現非遺文化和設計的社會價值。地域性特色的非物質文化,具有獨特的設計語言和文化底蘊,學習傳統造物智慧及人文精神,如何將深厚的文化價值呈現及表達出來都是我們關注的重點。非物質文化介入現代設計的傳承設計創新思路,一方面保護和普及傳統的非物質文化,是非遺傳承的使命,另一方面也助力現代社會文化生態的建設,體現設計承擔的社會責任。
(二)設計驅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創新再生的啟示
早期在包豪斯時期,提出“設計是技術與藝術的統一”的觀念。在當下研究學者提出從設計1.0到設計3.0轉變,設計3.0階段通過整個設計和研究過程關注社會價值,關注社會責任感滲透整個知識生產的過程,設計本質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設計的方式,整合社會資源,利用某種設計方法來解決某個社會問題。[6]設計驅動創新策略中,談到設計創新一方面突破關注外在形式的低級模式,一方面關注設計對象從有形向無形的高級轉變,正是這種無形的力量正在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力量。[7]與傳統非遺文化以技術發展為導向不同,設計驅動非遺文化,不僅整合非遺文化的技術與藝術,也將非遺文化與社會關聯。對于具備“生產性”的非遺文化來說,當下與社會關聯可以有效避免面臨“非遺化”和“遺產化”的風險。正如同濟大學研究學者范圣璽提到的“設計創新視閾的‘傳統工藝+現代設計模式”[8],這是契合時代發展需求的模式,文化創新與設計創新是密不可分。
因此,設計驅動非遺文化傳承和發展要注意以下維度。首先,注意建立非遺文化與當代社會需求。聚焦非遺文化核心技藝和歷史價值,設計驅動積極深入挖掘非遺文化價值點,讓設計作為傳統技藝和現代需求的橋梁,連通過去和現代,實現時間和空間的跨越。譬如,近年來一些非遺文化的活動,展現各地區特色文化,有助于了解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實現文化的普及和認同,樹立民族自信心。其次,將設計創新和非遺技藝創新融合。在“生產性保護”的理念下,以設計創新作為切入點,傳統非遺技藝為核心,進行非遺文化的相關設計,為非遺文化發展提供一個新的發展視角。設計驅動文化創新,融入傳統技藝的創新應用,推動非遺可持續發展。再其次,建立非遺文化的傳承體系,不僅要增加非遺文化的設計識別性,也要開發非遺的附加值,打造非遺文化的品牌,從而帶動市場。比如,近年來對“中華老字號”的關注,如何讓老品牌在新時代煥發活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國家政策的扶持和地方政府及相關研究學者的參與和推動,才能推動非遺文化在當代傳承與創新轉化。[9]
結語
從2010“世博石庫門”到2019“進博石庫門”展館,石庫門作為上海地域文化的標志,已經成為一張國際化的上海名片,推動上海走向世界。石庫門里弄建筑營造技藝作為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見證上海近代城市的發展和變遷,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相關專家和學者談到繼承和傳承時講到“石庫門里弄建筑營造技藝作為一種公共性民居建筑的營造技藝,其傳承方式不是簡單的個體性手工技藝的流傳,而是一種社會性、復合式的集體傳承方式”。對于設計相關從業者而言,運用專業知識,將石庫門里建筑里弄營造技藝與現代設計相結合方式,地域性文化與地域性設計語言的相互融入,這是“技”與“藝”的轉捩到現代設計中是一種新層次的發展。設計驅動非遺文化傳承和創新轉化,為當代設計的發展與創新提供了強大的動力,也是社會創新轉型中的社會責任。以設計驅動創新的方法實現非遺文化當代傳承,這也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生態新的保護和再生途徑。[10]
基金項目: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西風東漸背景下近代上海里弄過街樓營建技藝與空間特征研究”(19YJC760123);上海市設計學IV高峰學科資助。
參考文獻
[1]王旭,黃春華,高宜生.中國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的保護與傳承方法[J].中外建筑,2017(04):57-60.
[2]潘谷西.中國建筑史(第六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86.
[3]張雪敏,葉品毅主編.石庫門里弄建筑營造技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4]李湞,馮珊珊.傳統營造在石庫門建筑形成中的歷史調適[J].古建園林技術,2010(04):38-43.
[5]埃佐·曼奇尼著,鐘芳,馬瑾譯,設計,在人人設計的時代——社會創新設計導論[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6(05):231-234.
[6]蔡軍,李洪海.設計3.0的視角——設計管理中的設計知i結構[J].裝飾,2016(12):88-92.
[7]宋立巍.從產品到社會:設計驅動創新策略[J].設計,2015(12):126-127.
[8]范圣璽,鄧碧波.設計創新視角下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比遺產可持續發展研究[J].設計藝術研究,2020,10(02):4-8.
[9]李南南,盧章平,李明珠.設計視域下非遺研究態勢的可視化分析[J].設計,2020,33(10):l22-125.
[10]曾輝.大設計觀與社會創新設計——曾輝談“設計與文化”[J].設計,2020,33(02):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