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夢瑩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以后簡稱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造性的開展各種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農村學校師資薄弱,學生素質低,辦學條件差,農村語文教學如何面對新課標,本人試談一些粗淺的認識。
關鍵詞:學習;生活;成長
新課標下農村語文教學有以下幾點想法:信心是成功的保證;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相等,生活即學習;習慣養成。
一、要有自信心,信心是成功的保證
只要肯做,就會做到。只要肯堅持,就一定能成功。把橫向對比和縱向對比結合來,既要看到農村小學與城鎮小學的巨大差距,也要看到與同類學校的可比性,還要看到學生學習過程的發展性。要在同類學校中領先,明確目標,堅定方向,不為失敗找借口,要為成功找方法,勤勤懇懇,扎扎實實教學。對學生而言,如果說理解與表達有困難的話,起碼朗讀和抄寫是簡便易行的;如果說書寫漂亮很困難的話,起碼書寫整潔是不難做到的。
二、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拼音教學特別強調與孩子的生活、情感緊密結合。文中所配插圖,大都是提示字母的音和形。可將音和形結合起來,編成兒歌教孩子們讀。如,教學“a o e ”這一課時,讓學生讀兒歌:“圓圓臉蛋扎小辮,嘴巴張大a? a? a ;太陽出來公雞叫,嘴巴圓圓o? o? o ;清清池塘一只鵝,嘴巴扁扁 e? e? e ;”教聲母時編出:“像個6字 b? b? b; 9字加彎g? g? g;一根小棍l? l? l 一個小門n? n? n ;兩個門洞 m? m? m ;像個2字z? z? z ;像個9字 q? q? q”等等。這樣充分利用教材,又把枯燥的拼音與有趣的歌謠結合起來,寓拼音教學于兒歌之中,拼音記得也就牢固了。
三、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學習是學生的學習,認識是學生的認識。生字詞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一篇課文中,很多字詞在老師看來,學生自然知道,甚至不可能不知道,而事實出乎意料,這樣讓學生在朗讀或是默讀的基礎上,自己確定生字詞,倡導小組合作學習,取長補短。這樣一來,通過小組內的請教、交流、討論、查工具書等方式,學生自己就可以有針對性地解決大部分生字詞,效率也大為提高。對于幾個重點字詞,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全班講解。以這樣的方式解決就能夠最大限度的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實現因材施教。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因體會到自己主人的身份而熱情高漲。
字詞是閱讀、寫作的基石,也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學生只有充分體會到主人的感覺,學習字詞才能輕松扎實,才能為進一步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相等,生活即學習
語文是語言文字的總和,而語言是基礎。小孩子生性活潑好動,整天總是嘰嘰喳喳不停,但在課堂上,卻噤若寒蟬,不肯說或者不敢說。這是因為害怕說錯了,怕別人笑話,還是無話可說。我手寫我心,我手寫我口,也就是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說,怎么說就怎么寫。生活是文章的源泉,真情是文章的生命,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要讓學生走出封閉的課堂,走向學生真實的生活。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現在的學生雖然生在農村,可多數學生在家里卻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小公主”。在教學中,我們鼓勵學生,回家后,幫家長做家務、干農活;并且要留心觀察,把觀察到的有意義的場面記下來。例如,幫媽媽洗菜、做飯,指導學生把擇菜、洗菜、炒菜的過程看清楚,把所感記錄下來。于是《我學會炒魚香肉絲了》、《一盤土豆絲》、《我學會做飯了》等一篇篇優秀的作文誕生了。又如,很多同學都參加過拾棉花勞動,我們在教學中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在勞動中你看到了什么?你聽到了什么?你學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最后指導學生寫出文章。如《二十年后的我》、《我愛家鄉》等。這樣,學生既學到了農技知識,體會到了勞動的快樂,又養成了留心觀察事物的習慣,擴大了寫作范圍。
農村學生怕寫作文。農村孩子知識面、生活接觸面相對狹窄,因此,我們要交給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積累寫作素材。例如,農村一年四季農作物種植,采摘所特有的諺語,“清明前后,種瓜種豆,小滿花不進家,芒種三天見麥茬。”像這樣的農諺,學生經常能接觸到,我們應及時引導學生收集這些豐富的農諺,在班級進行交流。這樣既提高了學生作文的科技含量,有積累了寫作素材,可謂一舉兩得。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的面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村村通工程,農村的集鎮化,農業的現代化,可以布置學生課外觀察家鄉的可喜變化和農村的田園風光,并練習寫作,從而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作文素材。讓學生寫學生的真實感受,學生思維活動更加活躍,有情可抒,學生具有一定的生活閱歷,有話可寫。
五、習慣養成
知識的積累,更在于習慣的養成。簡單地說,要養成閱讀的習慣,養成隨時查閱字(詞)典和其他資料的習慣,養成大聲朗讀的習慣。毛澤東說,一天不讀報是缺點,三天不讀報是錯誤,像《小學生必讀》是小學生喜歡的讀物,是培養小學生閱讀的載體,養成閱讀的習慣,記日記的習慣,當眾表達的習慣。現在傳統儒學在復興,能說上一些經典名句是有文學修養的體現,不妨引導學生對一些經典名篇,名人名言,熟讀成誦。
兒時有過一種游戲“滾雪球”。意思是首先團一個小雪球,然后把小雪球放在雪地上滾,越滾越大,小學生的學習也是如此,但他們學得也快,忘得也快,這就需要我們在旁邊敲敲打打,督促學生學習,讓他們學的知識像“滾雪球”一樣在知識的海洋里越滾越大,幾年后再看自己,也就是一個有知識有文化的人,有文學修養的人,是爸、媽的驕傲。
面對新課程,農村語文教學要堅定有所作為的信念,確保學生的自主學習,注重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為其將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