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紅
摘 要:良好的課堂氣氛對學生學習效率、人格發展以及社會化進程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是提高教與學質量的關鍵。而作為營造良好課堂氣氛的創設者和維護者,教師需要精心組織與主動創設,為學生創造一個積極、愉快的課堂氣氛。
關鍵字:小學語文;課堂氛圍;營造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一堂生動有趣的課與一堂古板僵硬的課,所取得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小學生正處于智力開發的年齡,良好的課堂氣氛對于培養其想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均有重要的作用。從生物學的角度講,生動有趣的課堂教學與和諧的課堂氣氛,能最大限度地讓學生的大腦皮層處于興奮狀態,從而有助于開發學生智力,拓展學生思維,增強其注意力與應變能力,并培養其主動性與集體精神。
相反,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生搬硬套,古板僵硬,學生在消極壓抑的課堂上昏昏欲睡,這對于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積極性主動性的培養是極為不利的,容易導致學生思維能力狹隘,缺乏創造性、創新性。那么,如何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呢?筆者認為,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一、準確定位
教師要想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首先必須明確何種狀態為良好的課堂氣氛,要達到什么樣的效果,滿足什么樣的要求等等。我國學者柳夕浪根據課堂氣氛的內涵,從課堂敢為、課堂不適、課堂交往、課堂態度等四個方面編制了《課堂心理氣氛調查問卷》。其中課堂敢為因子主要調查課堂上學生是否敢于講話、不怕出差錯的傾向;課堂不適因子主要調查課堂上學生是否產生焦慮及其焦慮程度;課堂交往因子主要調查課堂上學生與他人交往的愿望、交流學習的情況;課堂態度因子主要調查學生基于對課堂學習目的的認識而產生的情緒反應。根據調查結果可以了解課堂心理氣氛的現狀。
二、教師的示范性作用
兒童的動作、語言、技能以及行為習慣、品質等的形成和發展都離不開模仿,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極易受到來自父母或者老師的影響。而在小學階段,對老師的崇拜也很容易讓學生模仿老師的行為,包括態度、積極性等。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懂得用自己的積極性去感染學生,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老師影響,變得更加積極主動,形成良性循環,使課堂氣氛更加的和諧。
三、“軟件”與“硬件”的有機結合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想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必須注意“軟件”與“硬件”的有機結合。這里的“軟件”,主要是指教師教學水平,教師自身的素質,如詼諧幽默的語言、良好的表達能力、豐富的教學經驗、淵博的知識等等;而所謂的“硬件”,主要是指教學條件。“軟件”與“硬件”的有機結合,能發揮良好的效果。
比如,有條件的學校,教師可以制作有趣的ppt,再配合教師的生動的講解,學生就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明白很多問題,這就讓整個教學更加的直觀而易于理解。
四、對學生合理期望
心理學中的“皮革馬利翁效應”,系指個人對自己或他人的心理期望,將會影響個人或他人行為,而導致預先的心理期望在個人或他人往后的行為中驗證,即所謂的自我應驗預言。簡單地說,你的預期會讓最后結果受到影響而可能成真。在教育情境上,教師對學生的教師期待,將會影響學生的自我評價,而影響學生各方面的行為表現。你希望學生怎么樣,你就把他當作這樣的人來對待,多給其以良性的暗示,他就按照你所希望的方向發展。這就是一種期望效應,即要求教師要對兒童有愛心,同時懂得尊重和欣賞兒童的優點。良好的教育期待體現出的是教師對學生的關愛之情。愛是最好的教育,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當學生體會到老師對自己的關注,就會向老師期望的方向努力。
“賞識教育”的成功之處即在于此。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通過一些特定的行為來向學生傳達他們的期望信息,讓學生不知不覺沿著教師的期望發展,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五、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
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應該懂得扮演不同的角色,既要是學生的老師又是學生的朋友?!袄蠋煛钡慕巧軌驑淞⒔處煹臋嗤?,從而在某些關鍵問題上能夠讓學生服從,是影響學生情感體驗,制約課堂心理氣氛的重要因素,教師的權威性是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具有較強的教育作用。而“朋友”的角色,更容易讓學生對老師產生信任感,讓師生關系更加融洽。良好的師生關系是良好的課堂氣氛的助推器,能讓課堂氣氛更加的積極、健康、愉快、活躍。同時,融洽的人際關系能讓人保持良好的心情,形成學生豁達開朗的性格,對學生具有較強的塑造作用。
六、講究提問的方式方法,防止課堂冷場現象的發生
一堂生動有趣的小學語文課,教師的提問方法也是要相當講究的。漢語是一門充滿藝術的語言,不同的句子可以表達相同的意思,而相同的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下表達的意思也不相同,語調、語氣不同,表達的效果、意思也是不一樣的。提問的方式直接影響學生對問題的思維和學習的興趣,也直接影響著課堂氣氛的和諧。
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筆者認為提問方法相當重要。問題太難,學生望而生畏,容易導致課堂的冷場;而問題太簡單,又難以提起學生的興趣,所以,教師在提問過程中應該掌握提問的技巧,難易適中。
而要掌握提問技巧,需要教師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理解問題,明確學生所處的智力水平,從而根據學生所能接受的程度去提問,才能夠達到“問得巧、問得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