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清玲?張艷飛?弓鋒輝

摘要:本文以新課標為指導,結合課堂教學實際,在利用點圓、將軍飲馬等數學模型解決中考數學壓軸題的方法進行研究與探索,提出了教師中考復課的策略。
關鍵詞:數學模型;解決;壓軸題
2018年陜西中考數學第25題壓軸題很好地運用了“點到圓上點,共線有最短(長)”這一點圓模型和“先固定,再放開”的數學思維方法,對中考復課有許多啟示。
一、真題展示:
問題提出:(1)如圖①,在△ABC中,∠A=120°,AB= AC=5,則△ABC的外接圓半徑R的值為___________。
問題探究:(2)如圖②,⊙O的半徑為13,弦AB=24,M是AB的中點,P是⊙O上一動點,求PM的最大值。
問題解決:(3)如圖③所示,AB、AC、BC是某新區的三條規劃路,其中:AB= 6km,AC=3km,∠BAC=60°,BC所對圓心角為60°.管委會想在BC路邊建物資總站點P,在AB、AC路辺建物資分站點E、F.即,分別在BC、線段AB和AC上選取點P、E、F.因職工毎天都要將物資在各站點間按P→E→F→P的路徑運輸,故規劃道路PE、EF和FP.為了快捷和節約成本使得線段PE、EF、FP之和最短,試求PE+ EF+FP的最小值.(道路的距離、路寬忽略不計)。
二、思路分析:
第一小題:
思路1:垂徑定理。作△ABC的外接圓⊙O,OA是∠BAC的平分線,故∠OAC=∠BAC=60°,連接OC,則OC=OA,故等腰△OAC是正三角形。可得半徑OA=OC=AC=5.
思路2:正弦定理。由頂角是120°角的等腰三角形三邊之比是1:1:知BC=AC=5,再利用正弦定理的變形:R=可得R===5.
第二小題:思路:OM+OP≥PM,由“點圓模型”可知當O、P、M三點共線時,PM最小,此時PM⊥AB并過O,PM=PO+OM=5+13=18.
根據三角形的三邊關系:OB+OA≥AB,當且僅當B,O,A三點共線時,OB+OA=AB.即當B,O,A三點共線時,AB取最大值為OB+OA=AB.
第三小題:
求三條線段和的最小值一般解題策略是先做軸對稱變換,再用兩點之間線段最短,或者用兩邊之和大于等于第三邊(共線時取等號)。
原理:作兩次對稱,兩點之間,線段最短.
據此,本題可以假設BC上一點P點即為所求點,固定P點分別作出點P關于AB、AC的對稱點P'、P''連接P' P'',分別交AB、AC于點E、F,連接PP'、PE,PF,PP'',由對稱性可知PE=P' E,FP=FP'',AP'=A P=A P'',∠P'A P''= 2∠BAC =120°,PE +EF+FP=P' E+EF+FP'' ≥P' P''=AP',即當P'、E、F、P''共線時,P' P''即為最短距離,其長度取決于AP'即A P的長度。
由第(2)問知,作出BC的圓心O,連接AO,與BC交于P,P點即為使得PA最短的點,PE+EF+FP≥AP=3-9,所以PE+EF+FP的最小值為(3-9)km.
點評:本題命題者巧妙將所求三角形一個頂點放在特定圓心角的圓弧上,讓學生有似曾相識之感,難點是:P在圓弧上何處能使三角形周長最短?找到點P位置后如何說明三角形周長最小?
綜上,教師在復習時不能只講一個大概過程,要著力解決壓軸題教學最后一公里的痛點問題,對于真題答案中諸如:“將軍飲馬”問題中,為什么做軸對稱后拉直線段長為最短距離?這一類復雜問題的當堂能進行證明或解釋,打消學生心頭疑慮。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羅增儒,《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J],中學教研(數學),2004.7第28頁。
作者簡介:董清玲(1975.9)女,漢族,陜西省寶雞市,學歷,畢業于寶雞文理學院,一級教師,數學教育,寶雞市清姜路中學。
張艷飛(1975.4)女,漢族,陜西省榆林市,本科,畢業于寶雞文理學院,一級教師,數學教育,寶雞市姜城中學。
弓鋒輝(1974.2)男,漢族,陜西省寶雞市,本科,畢業于寶雞文理學院,高級教師,數學教育,寶雞市渭濱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