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美響
(河北省農業農村廳財務服務中心 050000)
雛雞舍需要的溫度較高,秋季育雛時外界溫度一般會低于目標要求的溫度, 這時如果通風量過大就更不容易滿足雛雞對溫度的需求,所以建議采用最小通風方式,最小通風量應根據雛雞生理需要來設定,不受溫度和雞群存欄量的影響,應按照每公斤體重0.7-1.0m3/h 來控制[1]。
實施最小通風時,通常風機的運轉由定時鐘來控制,雞群周齡越小需要的通風量越少,這樣要求風機開始時間也越短。 為了維持舍內溫度相對恒定, 應采用5min 一個周期的定時循環,并且在育雛期風機運轉時間最少為1min。隨著雞群周齡增加,雞群產生的潮氣和熱量越來越多, 這樣要求的通風量和定時鐘開啟時間必須增加,才能將雞群散失的熱量排出,并控制適宜的相對濕度。 成年雞要求以通風為主,保溫為輔,排風扇選擇白天手動加溫控,晚上溫控加時控,這樣可以更加合理地調控雞舍通風系統。
實際生產中應隨時觀察雞群行為, 并認真檢測舍內負壓、空氣質量和濕度等,才能確定雞舍通風模式是否合適,并根據上述數據來調整風機開啟時間和是否增加風機開啟數量。
雞群的體感溫度是雞實際感受到的溫度, 它受雞舍溫度、濕度、風速、日齡等因素的影響。 雞舍內產生的風速會對雞群產生風冷效應,通常風速越快對雞只產生的風冷效應越大,雞只的體感溫度也越低。例如:相同日齡雞群,如果風速為1.0m/s 時,雞只體感溫度大約比溫度計測定溫度值2℃,而風速增大為1.5m/s時,體感溫度相比實際檢測的溫度低4℃。 同時雞群日齡越小產生的風冷效應越大。 因此進入秋季或季節交替時,需要認真觀察雞群狀態和具體表現,是否張開翅膀、張口呼吸或者扎堆、縮脖等,來靈活調整雞舍通風系統,確保雞舍溫度適宜和雞群處于舒適狀況[2]。
在秋季的通風管理中,大多養殖者往往遵循春捂秋凍的原則,如果一直加大風速采用降溫通風模式的話,就會給雞群帶來很大的冷應激,致使雞只代謝紊亂和體質降低,進而危害雞群的健康狀況。 所以在秋冬季節需要根據舍內外溫度差異來進行合理通風。 如果外界溫度低于雞舍目標溫度時應實施最小通風模式,冷風從側面進風口進入雞舍,盡量減少雞舍風速和通風量。如果外界溫度高于雞舍目標溫度時,實施縱向通風模式,適當增加通風量和風速,為雞群提高舒適的環境條件,進而維持雞群的舒適度[2]。
4.1 保持晝夜穩定 秋季晝夜溫差較大,在每天的升溫期(6點~11 點)觀察雞群是否有縮脖、呆立、受涼現象,防止通風量過大或風速過高導致雞群不適應;在高溫期(12 點~17 點)適當增加通風量和風速, 來降低雞舍溫度并將舍內的粉塵和污濁空氣等排出;在降溫期(17 點~24 點)需要隨時減少風速和通風量;在低溫期(0 點~6 點)應采取定時通風換氣,減緩冷應激給雞群帶來的不適。
4.2 風機循環時間內的穩定 夜間為了保證舍內環境條件相當穩定,建議采取時控或溫控的通風方式,在保持一定通風量的基礎上維持溫度恒定。 溫度控制的應根據雞舍溫度逐級開啟風機,確保舍內溫度相對穩定。 定時控制時可以設置5~10min 一個循環,通常循環時間越短,雞舍內溫度波動越小。
4.3 風機啟停瞬間的穩定采取機械通風時,一般在風機開啟和停止的瞬間會進風口處的風速較小, 容易直接落向地面給雞群造成冷應激, 所以必須重視風機開啟和停止瞬間對雞群的影響,每天認真觀察天氣變化,隨時調整進風口大小和數量,確保冷風直接到達屋頂與熱空氣混合后才落向地面, 避免長時間給雞群造成的不良影響[3]。
5.1 保持雞舍各區域風速均勻雞舍負壓不僅會影響進風風速、風向、進氣量及進風落點,還會影響雞舍環境內含氧量。 秋季天氣多變,晝夜溫差加大,生產過程中可通過合理調整進風口大小、位置、角度及風機開啟數量,設置相對適宜的負壓值,確保雞舍各區域風速風量的均勻, 否則舍內負壓過大或過小都會形成通風死角。
秋季外界溫度較高時,保持舍內負壓值較小為宜,因為對雞本身而言不需要負壓,負壓是雞舍通風需求形成的,負壓值越高風冷效應越強,造成局部冷應激的風險越大,而且雞舍也越容易缺氧,對雞群的健康生長是不利的[3]。
5.2 保證雞舍密閉良好 如果雞舍密閉性較差,可以形成賊風入侵,引起局部溫度較低,對雞群的健康狀況造成很大影響。在秋季應對雞舍門窗邊框、水簾、風機、出糞口等部位進行密封保溫。 前端加擋風簾,后端停用的風機用塑料布封堵,出糞口出完糞及時堵嚴。 這樣可以有效防止雞舍前端和后端出現溫差較大的現象。
總之,秋季氣候轉涼,外界溫差加大,應根據雞群日齡、雞舍設施、外界溫度等合理調節雞舍通風系統,同時重視雞群的體感溫度和風速給雞只帶來的風冷效應, 力爭給雞群創造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活環境,為雞群的健康生長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