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玉桃
內容摘要: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引起全社會高度關注,在精準扶貧背景下的留守兒童教育更需要我們通過有效的機制和方式,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創造條件。
關鍵詞:精準扶貧 留守兒童 心理健康 教育
近年來,國家加大力度實施精準扶貧,農村經濟狀況不斷改善,農村學校教育質量穩步提升。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和人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追求,大量的農村青壯年人口進入城市,他們的子女沒有隨父母流動到城市,只能繼續留在農村。由于父母不在身邊,使得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嚴重缺失。
一.產生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
留守兒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被留在家里,只能在當地農村上學。留守兒童的監護主要有隔代監護、單親監護、親戚監護、同輩監護和自我監護等幾種方式。其中以隔代監護為主,單親監護為次。這樣的監管方式使他們無法正常享受的父母的關懷和正常的家庭教育,導致留守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普遍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生活和心理負擔,出現各種問題,影響了他們的健康發展,造成一定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
對于人的一生來說,童年時期的關愛和教育對其人格、情緒和交往能力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不僅直接影響他們人格形成、心理健康發展、智力發育、行為習慣的養成,甚至影響他們的學習成績。留守兒童問題正是因為父母在外,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相對疏遠,導致家庭關系失調,親子關系發生了消極變化造成的。另外,在缺乏父母關愛和正常家庭氛圍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兒童,往往對社會很冷淡,缺乏安全感,如有人欺負或歧視,便會出現退縮或攻擊行為。有些人直到青少年時期仍然表現愛挑釁、易沖動和反社會行為。由于受年齡、文化程度的影響留守兒童監護人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有心事時,留守兒童選擇的第一傾訴對象是教師,第二為同伴,第三者才是監護人。小學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與自身變化、學業壓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獨特的理解與認識,也產生了許多煩惱與沖突。這時,他們需要暢通的傾訴渠道,更需要正確的引導。但由于遠離父母,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這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常引發種種心理病癥。
二.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方面的幾點表現
1.留守兒童不同程度存在自卑心理。
據對一些農村留守兒童的調查顯示,他們中有部分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父母長期不在身邊,覺得自己沒有依靠和堅強的保護,因此,與父母都在身邊的兒童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
2.部分留守兒童性格孤僻,偶爾行為表現怪異。
由于父母長期在外,留守兒童缺乏最起碼的心理交流機會,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內心的煩惱與沖突無從傾訴也得不到引導,導致對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這種情感欠缺嚴重影響著他們與他人的社會交往,他們膽小懦弱,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
3.部分留守兒童有心理叛逆表現。
不少留守兒童在校表現不好,經常違反校紀班規,性格上不太合群,集體觀念不強,有經常完不成作業、打架斗毆、沉迷網絡游戲等不良習慣。許多留守兒童表面上來看都比其他孩子要更獨立、更堅強,然而他們的心靈比其他孩子更脆弱、不堪一擊。他們心態不平衡,情緒波動大,在與他人的社會交往中很容易受傷,從而產生逆反心理和仇恨心理,導致沾染上不良的習氣,有的甚至誤入歧途,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4.留守兒童親情缺失導致情緒不穩,缺少安全感。
留守兒童體驗最多的是孤獨和無助,受委屈了無人安慰,有困難了無人幫助,他們認為自己在父母心目中并不是最重要的。親情關系作為一種情感方面的因素,不能直接介入學生認知結構本身,直接決定學生學習成績,但它對學生的學習動機、態度、情緒、性格產生重大影響。這些都是對學習者有重大影響的人格特征,因而親情關系成為間接地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親情關系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習慣、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往往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
三.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策略
1.家長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思想認識。
父母應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在改善生活條件的同時,更應該重視孩子的教育。陪伴就是一種教育。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父母的關懷和呵護。家長要盡最大努力親自照顧子女,為子女創造良好成長環境。要利用節假日回家或利用寒暑假將孩子接到身邊共同生活,培養與孩子之間的感情,彌補家庭教育的欠缺。知識改變命運,留守兒童家長要徹底轉變傳統教育觀念,深刻認識家庭教育對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性。加強自身學習,學習教育孩子的知識和方法,提升家庭教育的水平。
2.學校建立留守兒童輔導檔案和輔導機制。
學校要對留守兒童家庭、父母、臨時監護人等信息,留守兒童的心理品質、學習行為、生活習慣等諸多方面進行詳盡地記載,動態監測留守兒童的成長過程。
在班級管理和教學中,教師要肩負教育和教學雙重責任,尤其要重視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教師與留守兒童結隊幫扶、建立留守兒童成長檔案、精準扶貧“一生一規劃”等形式,了解孩子心理需求,幫助他們克服心理壓力、解決學習困難。
學校根據留守兒童的興趣愛好和心理需求,結合教師的專業特長成立各種興趣小組、社團組織,進行正確疏導和教育,積極組織留守兒童參與各種文娛活動,培養興趣愛好。
學校做好心理咨詢室建設,利用心理健康講座、愛心電話、愛心驛站信箱等活動和方式,加強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正確引導,培養兒童積極上進、樂觀進取的性格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3.開展形式多樣的留守兒童主題教育活動。
健康的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會環境和實踐活動中慢慢形成和發展的。豐富多彩的有組織有計劃的活動,是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因此,農村學校要創造條件,開展有針對性的主題活動。如指導留守兒童每月給父母打電話、寫信,加強與家長的親情交流的主題活動;洗臉、刷牙、洗腳,作息習慣,就餐方面的指導的挑戰活動。讓學生明白,雖然父母不在身邊,但父母一直關注和愛他們,老師也像他們的父母一樣關愛他們。
4.加強留守兒童心理輔導。
學生具有的煩惱、焦慮、緊張,往往因人而異,通過團體指導有時難以收到最佳效果,應通過個別咨詢,對個體進行指導,幫助他們減輕心理壓力和負擔。“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教師要隨時隨地觀察留守學生的心理動態,對有心理疾病的學生,要對癥下藥,可以進行個別交談、電話咨詢、信函咨詢,也可以設立“心理咨詢室”或“傾訴信箱”,也可以通過寫日記、周記的形式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及時引導學生走出心理誤區。
總之,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未來成果,因此絕不能忽視這一問題。但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不是某一方面就能完成的,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共同參與,構建完善的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機制,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美]林格倫著,章志光等譯:《課堂教育心理學》,云南人民出版杜,1983。
[2][加]江紹倫著,邵瑞珍等譯;《教與育的心理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5。
[3]馮忠良編著:《學習心理學》,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
[4]邵瑞珍等編著:《教育心理學一一學與教的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5]周謙主編:《學習心理學》,科學出版社,1992。
(作者單位:甘肅省莊浪縣思源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