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嫄
【摘 要】嶺南音樂發展至今,形成了系統又獨具地方特色的三大樂種,即廣東音樂、潮州音樂,以及以客家漢樂為主的嶺南音樂。由于其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通俗易學的特性,被廣泛傳播,活躍在海內外廣大地區。在新的大環境下,在嶺南地區經濟不斷發展的背景之下,傳統音樂呈現出更快的發展趨勢,傳播形式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即由傳統單一的傳播形式向多元化的傳播形式發展。本文從當代視角出發,在現有研究資料和自身對嶺南音樂傳播的研究基礎上,淺談嶺南音樂的傳承創新和發展。
【關鍵詞】嶺南音樂;傳承;創新;發展
中圖分類號:J6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2-0059-01
對于“嶺南音樂”的界定至今仍較模糊,但對“嶺南”的概念,已有了一些約定俗成的說法,“泛指五嶺以南。唐朝時曾置‘嶺南道,區域包括今天的廣東、廣西、海南、云南東南部部分地區,而歷史上一些談到廣東的著作,又多以‘嶺南冠之,如《嶺南雜記》《嶺表錄異》《嶺外代答》等,已為廣大讀者所接受。”
由此,在嶺南地區產生的音樂我們可將其暫定為嶺南音樂。嶺南傳統音樂起源于商周以來的百越文化,是在嶺南地區土著越歌的基礎上融入中原漢樂,與漢越文化融合創新而形成的一種多民族音樂文化。數千年來,在樂種上,其劃分為廣東音樂、潮州音樂、客家漢樂;在形式上,包括民歌、曲藝、戲曲、歌舞、器樂等;在音樂上,有粵曲、粵劇、粵樂、嶺南古琴藝術等。嶺南音樂具有深廣的內涵及外延。
1980年民族音樂學被介紹到中國,之后對于中國傳統音樂的研究就不僅僅局限在音樂本體上,而是將其置身于整體文化語境中看待。嶺南音樂的發展也是如此,就是說,除皆知的三大樂種之外,嶺南音樂也應該包括現在嶺南地區的一切音樂文化現象,如流行音樂、群眾性的娛樂活動,以及有關嶺南音樂的教育等。
筆者通過以下幾點來淺談嶺南音樂的傳承創新和發展。
一、嶺南音樂的傳播
嶺南音樂在中原地區廣泛傳播可追溯到唐宋時期,傳播途徑主要有口口相傳、樂譜傳播這兩種形式。發展到明清時期便有學者將傳統音樂整理成樂譜。近代之后,更多的學者參與到對傳統音樂的傳播與研究當中,為嶺南地區傳統音樂傳播起到了引導作用。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廣東地區,傳播形式發生了變化,以電臺為媒介加大了宣傳力度,嶺南音樂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
新時期嶺南傳統音樂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最顯著的是傳播形式發生改變,出現了新的途徑,如網絡傳播、線下推廣,等等。讓更多的人認識和領略到嶺南傳統音樂的藝術魅力,在嶺南傳統音樂的推廣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嶺南音樂文化的普及與教育
楊培柳先生是廣東漢樂的代表人物,他曾呼吁:“從現在開始,應大力加強中小學的民族音樂教育,讓廣東漢樂進入學校課堂,千方百計教育年青一代熱愛民族音樂,培養他們具備高尚的審美觀。”少年兒童是民族的未來,在孩子的世界中宣傳嶺南音樂,讓中小學的音樂課堂形成具有嶺南特色的教育風格,有利于培養中小學生形成嶺南音樂審美觀,傳承民族地方文化。
另外,還需盡可能地創造課外實踐機會,多走入民間鄉間進行采風活動。例如,在星海音樂學院,為了讓學生直觀感受到嶺南傳統音樂的魅力,專門建立了“嶺南音樂文化展覽館”,館內展示了眾多不同領域的音樂家對嶺南音樂文化做出的貢獻。筆者認為,普及和教育應是相輔相成的,在普及中教育、在教育中普及。只有這樣,嶺南音樂才會人才輩出,經久不衰。
三、鼓勵嶺南音樂的創造
嶺南音樂要在傳承中實現創新與發展,除了鞏固現有的創作團隊外,還需要注入新的力量。現階段對于傳統音樂的堅守僅憑藝術工作者自身來維持是很困難的。有群眾力量作為基礎,加上政策支持,嶺南音樂才會有不斷發展的希望。如今廣東省歌舞劇院民族樂團、廣東音樂曲藝團等各大文藝樂團在國內甚至是國際上的影響力證明了政府的決策是英明的,是朝著正確的方向在發展。
嶺南音樂是一個區域音樂概念,其文化內涵古老且豐富,留給現代人充分的創作空間。筆者從三個方面討論嶺南音樂的傳承創新與發展,首先應該利用現代化的手段,以嶺南為中心向邊緣傳播;其次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普及嶺南音樂審美教育;嶺南音樂的傳承創新離不開再創造,政府應加大對創作團隊的支持。
在當今多元文化背景下,傳承是對經典的致敬,發展創新是使民族音樂保持生命力的重要手段。筆者也將繼續堅持不懈地進行研究與實踐,探索出一條更值得借鑒的發展之道。
參考文獻:
[1]葉春生.嶺南俗文學簡史[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2.
[2]余少螢.城市音樂人類學視野下嶺南音樂的發展[J].大舞臺,2012,(06):33-34.
[3]周凱模.嶺南民俗音樂研究的學理與實踐[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1,(03):50-58.
[4]劉智忠.承前啟后 任重道遠——論“嶺南音樂”的發展戰略[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4,(01):60-65.
[5]楊培柳.淺談廣東漢樂[R].河源:中國音樂文化·客家音樂研討會,2001.
作者簡介:鐘 嫄(1995-),女,漢族,廣西玉林人,碩士,研究方向: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