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材料藝術通過它所帶來的視覺沖擊力,改變了傳統美術作品的審美習慣,打破了傳統繪畫和雕塑、裝置等非繪畫形式的界限。繪畫材料在畫面中所蘊含的文化內容和歷史背景、心理作用等,具備一種人文精神的表現力和生命力,能夠透射出藝術所要表達的社會意義和文化意味,最終演變為一種藝術語言而獨立存在。
【關鍵詞】語言;材料;畫面意味
中圖分類號:J2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2-0116-01
作為一種能夠同時展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的視覺表現形式,藝術形式的發展與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社會形態的發展演變有著密切的關系。
一、材料語言的出現是藝術繼承與發展的結果
從繪畫語言本體以及繪畫思想、思考角度來看,繪畫材料不論是作為制作媒介還是作為畫面形式語言的載體,它始終伴隨在藝術家的創作之中。傳統模式下的架上繪畫創作所展現出來的,更多是建立在對物象保持客觀尊重并帶有一定主觀意味的再現追求之上。傳統的繪畫材料主要包含基底材料、顏料和媒介材料幾大類。隨著現代藝術特別是現代繪畫觀念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作為一種視覺語言,越來越廣泛自由的材料運用使畫面更加富有變化和主觀性。不同材料在畫面中所呈現出的創造性、差異性、符號性、美感性以及肌理變化所帶來的獨特藝術表現力,被發現、重視和利用。材料在畫面上逐漸作為一種藝術語言而獨立存在,由藝術表現的載體變成了表現的主體,直至演變為材料藝術。
材料藝術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繪畫和雕塑、裝置等非繪畫形式的界限,畫面表現語言更加主動,表現形式更加豐富。只要需要,各種材料都可以運用在繪畫創作中,被稱之為當代藝術的材料形式語言。在勞森伯格的作品《床》中,實物與手繪結合,他將枕頭、被子放置于畫布上,從而突破了傳統床的畫面感,成為美國鑲嵌藝術的開端。
繪畫材料蛻變初期,主要是架上繪畫藝術為了豐富畫面質感和視覺效果所運用的常規材料,如各種油性、水性顏料,以及玻璃、紙張、木材、銅鐵等,在整體上是油畫材料、肌理、技法等多種語言因素綜合運用的結果,是服務于以主觀再現客觀的手段,作品的題材、內容和表現形式要比繪畫材料重要得多。
現代及當代藝術更加強調藝術形式本身所具有的表現力,更多的表現語言中所包含的追求個體意志自由抒發的現代精神,能夠更好地表達藝術家的思想、理念,以及情感的發泄。材料藝術所帶來的極強的視覺沖擊力,改變了我們以往對傳統美術作品的審美習慣,沖擊著我們習以為常的藝術觀念,滿足了當代人在藝術審美上的多種需求。
二、藝術家創作過程中的主觀性是材料語言運用的基礎
從藝術家的角度出發,材料以及材料中所蘊含的心理暗示與意義,在觀眾與藝術家、作品之間形成了一個物質化媒介。
藝術家創作中的材料語言除了它的形式意義與物質屬性外,它還是藝術表現中極為重要的精神載體。馬蒂斯曾說過“我首先所企圖達到的是表現,但一個畫家的觀念不應和他的表現手段和材料的運用割裂開再來觀察,因為這個觀念,只有獲得各種手段和材料的支持才有作用。而思想愈深,則手段愈需完備……”
作為一種直接的表現思想與觀念的媒介,材料所具備的表現性因素,使每一種材料的創造性應用都能具備人文精神的表現力和生命力,透射出社會意義和文化性質。一件普通材料在常人眼中具有原始自然屬性,但是當它一旦跟隨藝術家的主觀意志或成為用于表現主觀意志的載體,它的原始物質屬性就成了藝術創作中的主觀材料語言。它所蘊含的文化內容和歷史背景、心理作用等,則展現出具有靈性的、帶有社會屬性和人文精神的一面。
德國新表現主義大師基弗的藝術理念,就建立在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歷史反思之上。那些用水泥、瀝青、廢金屬材料構成的沉重畫面始終貫穿著對歷史、哲學、宗教和文學的思辨與訴求。在基弗的作品中,混凝土暗喻了堅固脆弱的東西,而鉛是液態的元素,內部是流動的。被腐蝕過的鉛有著陰郁的色調,壓印刻繪其上的車輪印記、坑洞等,形成一種無形而強大的心理暗示痕跡,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心靈震撼,同時又飽含了詩意。同樣出現在基弗作品《羅德的妻子》中的我們所熟知的食鹽,灌注在鉛皮之上形成的白色或者淡黃色的結晶,結合畫面中的符號和其他材料,不僅僅是描繪了戰爭所帶來的災難和人類文明的毀滅,而且暗含著鹽所帶來的宗教含義。
可見,極富生命力、表現力的材料與作品本身關系密切互為作用,適當的材料運用在繪畫創作當中,不但是畫面材質表現的一種補充,而且還豐富了繪畫藝術的語言,增強了畫面形式構成的張力,成為人們與作品進行思考對話的重要橋梁,實現了材料本身自然審美價值和藝術家觀念價值的結合,大大拓展了繪畫藝術的表現空間。
三、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材料的形式法則、觀念也在不斷發展,越來越豐富的材料語言和表現形式也被探索、創造和運用出來。對于畫面上濃厚而豐富的物質感的運用,以及對材料心理影響和文化歷史的深入探索,使得材料將會給我們帶來更強烈的視覺沖擊。
參考文獻:
[1]胡偉.綜合材料繪畫的過去現在與未來[J].西北美術,2018(02).
[2]王贏.綜合材料繪畫的視覺意義[D].東北師范大學,2009.
作者簡介:劉朝陽(1994-),女,漢族,山東人,碩士研究生,山東建筑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