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妍 滿林錦 王舒暢
【摘 要】普通高考完全向視障學生開放近5年以來,不斷有視障學生通過普通高考選擇融合教育,從而獲得更多的專業選擇。其中,音樂專業由于其特有的學科特點成為大多數視障學生的專業方向。在融合教育逐漸成為主流教育形式的趨勢下,對于視障大學生的教學現狀進行深入研究,并根據視障學生的特點探索出科學的教學模式迫在眉睫。本文以融合教育為背景,針對音樂表演專業主干課程與基礎理論課程的教學現狀進行調查研究,發現現階段不同類型的科目存在的潛在問題,從而根據視障學生的特點給出相應的教學模式,為普通高校教授音樂表演專業視障大學生提供有力參考。
【關鍵詞】視障大學生;音樂表演專業;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2-0141-02
一、相關概念界定
(一)視障大學生及高等融合教育
在我國,視障大學生接受的教育主要有兩種方式,特殊教育及融合教育。視障高等融合教育是指通過獨立招生考試或普通高考進入普通高校的普通班級,與明眼學生一同接受教育的方式。
(二)音樂表演專業及本專業視障大學生相關背景
音樂表演專業主要指培養器樂、聲樂以及音樂戲劇(歌劇、音樂劇)等人才的專門領域。目前,我國的音樂表演專業視障大學生大多分布在北京、天津、南京、長春、浙江、山東、遼寧等地,以融合教育的教育方式為主。因此,對于普通高校,具有相對完備的教學和支持服務體系將為融合教育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
二、視障大學生音樂表演專業教學現狀
(一)音樂表演主科課程現狀研究
音樂表演專業主干課程包括音樂表演主科、重奏、樂隊排練。這些課程的掌握程度與學生未來的發展狀況息息相關。
音樂表演主科,狹義上是由演奏技術和樂曲處理兩個層面構成,而樂譜識別是上述兩個層面的重要基石,是演奏作品最核心的內容。然而,通過對遼寧師范大學、南京特殊師范學院、天津音樂學院等高校視障學生進行訪談發現,識譜是音樂表演主科學習中最大的障礙。因盲文樂譜的制作是極其復雜且耗時的工作,將所有樂譜譯成盲文并不現實。通過瀏覽中國盲文數字圖書館等相關網站發現,目前只有鋼琴專業有較多的盲文樂譜,其他專業還處在盲譜極度匱乏的狀態下。對于這個問題,大部分視障學生發揮了聽覺和記憶力的優勢,讓專業課老師把所學樂曲用較慢的速度進行演奏,并對重點技巧進行講解,學生將其記錄下來,以便課后識譜。看似是符合盲生的特點方案,但其局限性很明顯。第一,這種方法對于一些并非采用一對一教學模式的學校而言,很難實施。因在非一對一的教學模式下,很難在不影響其他同學教學進度的情況下給視障學生進行視奏和講解的錄音工作。第二,上述方案在某種程度上不利于視障學生在融合教育背景下有效完成每學期的專業課任務。因為各高校對學生在每學期應完成的曲目量都會有較高的要求,力求學生可在短時間內較好掌握大量作品。然而聽錄音進行識譜并記憶的速度與明眼人是不可同日而語的。現就讀于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的視障學生表示,雖然她的識譜效率不低,但因為完全依賴于聽覺和老師的部分講解,有時候難免會有誤差,這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她的學習進度,而且有時候為了盡快完成新作品的識譜,導致基本功及已學作品的練習也受到了不小的影響。通過對視障學生特點的分析和研究,建議可適當轉變教學重點,先以積累曲目量為主,在此基礎上再著重進行作品處理。由于視障學生對于音樂的變化極為敏銳,在樂譜極其熟悉的情況下,細致處理并不困難。
為了培養能夠掌握音樂表演專業技能的高級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重奏及排練課所帶來的收獲是專業課無法給予的。通過對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視障學生的研究表明,聽覺靈敏、節奏感較強的視障學生,完全可以參加重奏課以及樂隊排練課,唯一不同的是借助手段不同。明眼學生以指揮棒為依據,視障學生則以樂隊所呈現的和聲效果為依據。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首先應盡量避免識譜時間緊迫的情況。其次,應盡量給視障學生安排旋律性較強的聲部,以便視障學生快速記憶。第三,在曲目選擇上盡量選擇有音響資料的,以便視障學生提前熟悉各聲部之間的關系和和聲效果。
(二)音樂基礎理論課教學模式研究
音樂基礎理論課可分為中西方音樂史與和聲學、曲式學。隨著科技的發展,可供視障者使用的輔具也越來越多,因此像音樂史這種純理論性、文字性的科目并不存在較大障礙。根據對在校視障學生進行訪談得知,在眾多科目中,學習障礙最大、學習效果最不理想的就是和聲學和曲式與作品分析這兩門課程。首先,這兩門課程都要大量依靠視覺看譜進行學習和考試,而目前大多數普通高校不具備把相關樂譜印成盲文供視障學生學習的條件,這給大多數視障生帶來了不便。克服這方面的困難需要老師的配合,據調查,很多視障學生在與老師溝通后,收效甚微。視障學生選擇普通高校、融合教育是期望接受更加專業化的教育,而上述情況既沒有達到融合教育的目的,也違背了國家向視障者開放普通高考的初衷。相比之下,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師對于這兩門課程的教學模式具有很強的指導和借鑒意義。該兩門課程采用了課前由授課老師將所學內容提前告知同學、課上對于板書進行描述、課后批改作業采用口述的教學模式。考試則采用先由老師對題目進行描述以便視障學生進行記錄,答題完畢后再由視障學生口述讓其他同學輔助完成書寫的模式。該教學模式的意義就在于最大限度從客觀上掃除了這兩門課程的學習障礙,保證了視障學生完整有效地掌握課程內容,加上視障學生自身的努力,該方案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當然,解決方案并不是單一的,比如中央音樂學院采用的鍵盤和聲教學模式,同樣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曲式與作品分析更加復雜的譜例決定了視障學生將面對更大的障礙。目前,該課程唯一的解決方案是積極發揮視障學生的聽覺優勢,用聽覺捕捉譜例信息進行分析。同時在日常授課中,建議教師盡可能對所講授的作品片段進行演唱(演奏)或音頻播放,同時在播放之前和視障學生說明作品的拍號,讓視障學生在聆聽時可以有效獲取需要的信息。
雖然目前音樂表演專業視障學生在普通高校的學習還存在一定的不便,但相信在融合教育越來越普及的今天,形成一套個性化而又完備的教學體系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徐明,楚洪波.融合教育中高校必備的條件研究——基于面向盲人開放普通高考的政策[J].長春大學學報, 2019(7).
基金項目: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融合教育背景下視障大學生音樂表演專業教學模式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G18DB289。
作者簡介:段 妍,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青年教師。滿林錦,遼寧師范大學本科在讀。王舒暢,遼寧師范大學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