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周艷 胡先富
【摘要】高校立德樹人的關鍵在于教師,而學科課程教學是教師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要渠道。教師要提高自身素質,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通過挖掘學科課程中內隱著的德育資源,開發教學活動中的德育價值,強化課堂管理中的德育等實踐路徑來現實立德樹人。
【關鍵詞】立德樹人 ?教師素質 ? 課程教學 ?德育 ?價值觀
一、問題提出
馮友蘭先生曾說過“高等學校講授兩種學問,一種是教授‘使人成為人'的學問,另一種是教授‘使人成為某一類人'的學問。相比而言,‘使人成為人'的學問更重要,是‘使人成為某一類人'的學問的基礎。”假如一個學生不能成為合格的“人”,又怎么能成為合格的“某一類人”呢?然而高校普通重視“使人成為某一類人的學問”,比較忽視“使人成為人的學問?!痹诟呗氃盒S捎诟訌娬{技術技能性,使得這種現象更加突出,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專業技術教學中,教師重視知識傳授、技能培養,而出現德育的空場;同時學校現行管理模式,強調教學與學生管理兩條線的專業分工,客觀上也弱化了專職教師德育的意識與責任。另一方面,在德育中,重說教灌輸、輕自主構建,重道德知識、輕情感體驗,重外在形式、輕內在品質,忘記了人是有德性的動物。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這一重要命題有著鮮明的時代性與現實的緊迫性,明明白白地表達了我們黨對于教育本質的認識與堅守。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樹人”,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但“立德”在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學生,培育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卮鹆伺囵B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根本性的問題。
二、立德樹人與教師素質
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名師出高徒等,反映出立德樹人與教師素質的內在聯系。
立德樹人的基本內涵:“立德”為確立品德、樹立德業,“樹人”為培植成長、培養成才。通過立德,確立、建立科學的思想道德體系,既包括形成和運用正確的思想、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包括調整個人與家庭、職業、社會關系行為規范,樹立良好的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和個人品德。樹人就是通過培養、引導,使教育對象成為有社會責任感、有創新精神、有實踐能力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樹人過程中,教育者為適應新形勢需要不斷進取、不斷創新,提高自身素質。因此,“立德樹人”是人們有目的性、實踐性的價值活動,具有雙重價值取向,“立德”,教師之師德、學生之德育;“樹人”,樹己樹人的有機統一。
教師作為“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體,具有主導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地位。教師素質直接關聯著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教師素質的高低與立德樹的有效性成正相關。
關于教師素質,謝安邦認為“教師素質包括職業道德、教育理念、知識能力和教師的個性品質或人格特質”。王卓認為“教師素質主要包括教育專業知識、教育專業能力和教育專業精神”。教師素質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所必需的德行和技能,是教學工作有效進行的保證,是立德樹人的關鍵?!傲⒌聵淙恕敝卦谘詡魃斫獭⒁陨硎婪?。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給學生正能量的言傳身教其前提是教師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重視師德自律。
三、學科課程教學中立德樹人的實踐路徑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亦即高校的根本任務。教師是立德樹人的主體,要將“立德樹立”作為教學原則,成為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踐行者,將立德樹人滲透到學科課程教學中。任何一門學科教學都直接地或間接地、有形地或無形地涉及到德育,也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說“道德的目的是各科教學的共同的和首要的目的。因此,學科課程教學中要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德育滲透,將學科德育成為課程教學的有機部分,甚至是課程教學的靈魂。
(一)挖掘學科課程知識中隱性德育資源
學科課程教學是教師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主渠道,正如劉堯指出的“大學教學需要堅持傳承知識、培育能力、涵養品性、助長生命四項基本功能”。教學中,教師要把學科課程知識中的隱性德育資源挖掘出來,寓于知識的傳授中,使科學性與思想性水乳交融。在培養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同時,要明晰學科德育理念,融入德育元素,使課程教育從“一維教育”向“三維教育”的轉變,即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結合18,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以高等數學課程教學為例,在高等數學課程中,至少存在下列德育元素:人生觀、價值觀及方法論、認識論;真理、事實、邏輯、理性;科學精神、創新精神、探索精神;歷史、人文(古今中外):哲學(辯證法)、藝術、美;求真、務實、嚴謹,等等。將這些德育元素從課程知識中挖掘出來,自覺地融入到知識傳授中。這些德育元素是學生成長中平凡而又深刻的精神食糧,教學中缺失這些精神食糧無異于教學中缺鈣。
例如,在函數極限的教學中,挖掘其中蘊涵著的辯證思維與人文科學精神,實時地引領學生領悟辯證思想方法及其人文精神。公元263年魏晉時期的數學家劉徽首創“割圓術”,即用增加圓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來無限逼近圓周長的方法。劉徽之后200年,南北朝時期的祖沖之從圓內接正3072邊形算起,算到圓內接正24576邊形,從而得出圓周率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成為世界上最早計算圓周率精確到6位小數的人,并且保持了這項世界記錄將近1100年。極限過程蘊涵著“直與曲、動與靜、變與不變、近似與精確、量變與質變、過程與結果、有限與無限等”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在祖沖之那個年代,信息閉塞、資料匱乏、工具落后,將圓周率精確到6位小數,這一舉世成就的取得,其創新與探索精神、求真務實與嚴謹的作風何其珍貴,時代需要這種精神與品質。
(二)開發教學活動中的德育價值
教學過程是一種“人為”的和“為人”的實踐活動,師生交往伴隨活動始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以活動中內隱著的德育元素,涵養學生品性、培育價值觀。
(1)樹立學生為本理念。教學中要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本、學生主體的育人理念,背離這一理念,會阻礙教育根本任務的實現。在立德樹人中,需要強調自我教育與人文關懷,大學生的自我教育是其成長的內在機制,而人文關懷則是學生成長的外部機制;自我教育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調節是學生主體的價值取向,而人文關懷中責任、愛心、寬容、尊重、理解則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兩者都是以學生為本的具體體現。
(2)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和諧師生關系是一種主體間的交往互動關系,賦予了學生主體地位,又以理解、尊重、信任為前提,以民主、平等為基礎;教師與學生是“參與—合作”的關系,通過平等對話、相互溝通實現價值構建。師生交往基于和諧師生關系,通過語言(包括肢體語言)來實現。語言是師生傳遞信息、碰撞思想、生成意義、升華生命、建構文化的根基;肢體語言是更高層次上的隱性交往,需要主體間達到一種更和諧的默契,以實現彼此真正意義上的心領神會。在和諧師生關系的交往互動中,學生伴隨著理解、尊重、信任等情感體驗,感受和諧、民主與平等的氛圍與熏陶。
(3)發揮教師與學生的雙主體性。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教師的主體性主要表現在責任感、愛心、耐心、敬業精神、教學激情、教學風格、 嚴謹務實及主導教學活動等;而學生的主體性主要表現在情感、態度、自覺性、自主性、創造性等,但需要教師的積極引導與培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在“導”上下功夫,創設問題情景,將冰冷的、學術形態的知識,轉化為鮮活的、教學形態的知識,引導學生火熱的思考;要釋放激情、帶著自信,引導學生主體參與;要耐心輔導學困生、指導學習方法;特別注重學生非智力因素及情商的培養,因為它們孕育著人生觀、價值觀,能夠促進良好個性心理品質的形成。
(4)綜合指導、全程關愛。教師以豐富的閱歷,淵博的知識,以及看問題的高度指導學生思考大學生活與職業規劃,關愛學生的學習、生活、交友等。特別是大一學生,他們帶著向往,也帶著迷茫來到學校,由于涉世未深,心智尚未真正成熟,看問題時容易被表面現象(如網絡信息)所迷惑,思考問題簡單、片面,導致許多學生在大學里無所適從。所以教師要肩負起家長與社會的重托,給學生提供富有價值的參考建議,引領學生成長、成才。
例如,可以給學生提出以下一些建議,引導學生規劃大學生活:較快的適應新的環境,熟悉學校的各項管理制度;熟悉專業培養目標,以及相關行業、企業對勞動者的能力素質要求;學會交流,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合作,學會相處,學會自立;積極參加學校的各種活動,參與社會實踐;盡可能提升學歷,如高職學生的“專升本”;走進圖書館,博覽群書;學會愛與被愛,學會接受,學會拒絕;強身健體,樂觀生活,增強自信。
將這些建議滲透到課程教學中,辯析內涵并引導學生內化為行動,讓學生感受到學校的期待與教師的關愛。
(三)強化課堂管理中的德育
學科課程教學伴隨著課堂管理,教師要樹立“樹人”先“立德”的理念。通過課堂的有效管理,增強學生紀律觀念、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1)強化管理形成規范性。課程初期,教師要做的首要工作就是將學習上、紀律上的一些基本要求,學校相關的管理規定,給學生解讀,讓學生明白“該與不該”的問題。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教師始終以高尚的師德自律,愛崗敬業、忠于職守、以身世范做好價值引領,如若發現學生有諸如遲到、曠課、玩手機、睡覺、不誠信、不規范等現象,一定要予以及時的、善意的說服教育。只要方法得當,善意而富有情感的、持續性的規范管理與價值引領,將有益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也會助推良好班風與學風的形成。
(2)課堂管理中值得注意的兩點。第一,點面結合、區別對待。面上的問題需要嚴肅認真,明確要求,面向全體同學。點上的問題,特別需要注重方式方法,個性化處理,以關愛為基礎,曉之以理。第二、嚴而有度。做到“嚴字當頭”:要求嚴、立規矩;“愛心維系”:關愛、善意、寬容、曉之以理;“耐心支撐”:持續性要求、長期性堅持;“拿捏分寸”:適可而止、切忌一氣之下。
課堂管理是學生行為規范養成教育的重要渠道,也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課堂管理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教師的責任心、師德師風與教育教學水平。
高校教師要更新教育理念,立足本職崗位,在學科課程教學中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并內化為實際行動。
參考文獻:
[1]許軍國.從校園文化視角看立德樹人[J].中國教育學刊,2014,(04).
[2]龔克.立德樹人,素質教育與內涵式發展[J].中國高等教育,2013,(02).
[3]張力.縱論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J].人民教育,2013,(01).
[4]呂京.立德樹人視域下教師素質的新內涵及其提升[J].中國教育學刊,2004,(01).
[5]謝安邦,朱宇波.教師素質的范疇和結構探析[J].教師教育研究,2007,(02).
[6]王卓,楊建云.教師專業素質內涵新詮釋[J].教育科學,2007,(02).
[7]呂京,呂丁.立德樹人視域下教師素質的新內涵及斯提升[J].中國教育學刊,2014,(11).
[8]徐延春.學科教學滲透德育的方法和途徑[J].教育科學研究,2001,(6).
[9]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 .王承緒譯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10]劉堯.創新人才培養需要轉變教學觀念[J].中國高等教育[J],2010,(01).
[11]胡先富.在極限的教學中談學生數學素質的培養[J].數學通報[J],2008,(08).
[12]陳旭遠,楊宏麗.論教學交往[J].教育研究[J],2006,(09).
基金項目:2019年重慶市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等數學課程思政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193424)。
作者簡介: 謝周艷(1988-),女,湖南邵陽市人,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電子工程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數學教育,偏微分方程;胡先富(1964年10月-),男,重慶市人,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電子工程學院,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數學與數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