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丹
現(xiàn)如今語文教學中的古詩詞所占教學比例越來越高,但是古詩詞教學效率并不是很高。 由于小學生知道的少,生活常識淺,知識儲備匱乏,古詩詞出現(xiàn)的時代背景,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以及古詩中的人文情懷都過于陌生,因而在教學語文時候,古詩詞教學一直是教學的重難點。我經(jīng)過不斷嘗試以及實踐探索,要想把學生對學習古詩詞的興趣調(diào)動起來,讓學生在課堂上盡情的想象,讓學生能夠正真的理解古詩,提高學生審美能力,我覺得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時要有效地結(jié)合信息技術手段,增強教學效果。
一、古詩詞教學要利用信息技術解讀和感知情意
小學生學的古詩詞大部分是絕句以及律詩。我們知道:古詩詞是一種高度凝練的語言,它有自己的節(jié)奏還有一定的韻律,閱讀的時候瑯瑯上口。但是我也知道,讓一個七八歲的孩子讀出感情,還要做到讀得字音準確,讀出詩詞合轍押韻的韻律美還是非常具有挑戰(zhàn)性的。為了攻破這一難點,我想到用信息技術來激發(fā)學生讀古詩詞的興趣。 朗讀古詩文需要重視的一是興趣、二是技巧、三是理解。利用信息技術通過動畫片及音樂等形式,展示詩詞的情景之美,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二、古詩詞情境中體現(xiàn)信息技術
好的古詩詞將展現(xiàn)她的畫面美,“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歷代詩人追求的藝術最高境界。 因此我們在給學生講古詩文課的時候要將優(yōu)雅的線條,多彩的顏色合并為一幅多姿多彩的圖畫,讓學生通過聯(lián)想構成畫面,把詩中所描繪的無形的景色變換成有形的畫面, 進而可以充分的體會到“詩中情,畫中意”。這種效果出來后,既達到了活躍課堂氣氛的作用,又能讓學生的思維得以充分的發(fā)揮,體會古詩意境。一首詩就是一幅圖,詩里的韻味才會被無窮的散發(fā)出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古詩詞用簡短的語言描繪出美的意境。直接讓學生體會古詩詞的意境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是比較困難的。所以,要自然地借助多媒體手段來讓學生主動構建古詩詞中的景色,從而體會詩詞的意境美。
三、品詞賞句,喚醒古詩詞意境
用詞簡練的古詩詞之所以能成為經(jīng)典,是因為古詩詞的一字一詞都是經(jīng)過作者的反復推敲所得到的成果,因此重點字就成為古詩詞教學的重難點。 采用傳統(tǒng)的古詩詞教學,只是教師“一個人的課堂”,面對教師滔滔不絕地講解,學生容易浸在枯燥乏味中,思想不能被打開,想象力被束縛,學習自然成為了一種負擔。另一方面,學生所學內(nèi)容有限,知識儲備不足,課外閱讀水品欠缺等原因,造成了對古詩詞中所描繪的時代背景、作者抒發(fā)的感情都不能理解到位。然而信息技術通過鮮艷的色彩、明麗的圖畫、動聽的聲音、有趣的畫面等形式來克服時空限制,將有限字數(shù)的古詩詞轉(zhuǎn)換成直觀可視的聲音和畫面。因此,學生們在學習古詩詞的時候就能抓住詩眼或重點的詞來體會和感受語言文字帶給我們的奇妙畫面,能更深層次的理解詩中的韻味。葉圣陶先生說:“文學這東西,尤其是詩歌,不但要分析地研究,還要綜合地感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牢牢把握住關鍵字句、重點字詞,借助多媒體,克服時空限制。如教學《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的“生”字用法巧妙,如果教師只是一味的講解,學生對詩中意是很難理解的。而錄像的運用成功解決了這一難題。教師提問:“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不用“升”?接著觀看錄像:瀑布在山頂飛流而下,水珠迸濺,霧水升騰,在陽光的照耀下,呈現(xiàn)出一派迷迷蒙蒙的紫色美不勝收的景象,巧妙地將古詩中抽象的文字轉(zhuǎn)化為具體的動態(tài)畫面,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很快便從視頻展現(xiàn)的畫面中領悟到“生”字的妙處:“升”字僅僅能讓人看到煙霧升起,并不會連綿不斷;而“生”卻含有“出生”之意,香爐峰一直處于云霧繚繞的狀態(tài)中。通過該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學生不僅對“紫煙、掛、飛”有了感性的認識,也對“生”字有了深層體會。以此看來,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古詩詞教學是有足夠的優(yōu)勢,學生由眼睛觀看畫面和耳朵接受聲音再到大腦構成畫面, 從而通過學生自行思考后將詩中的韻味表達出來,讓學生由淺顯到深刻的理解了詩中的內(nèi)容。
四、古詩詞教學要利用信息技術在拓展中升華情感
在我們的潛意識中,小學語文教材的詩詞都相對淺顯,不過對于小學生而言,淺顯易懂、短小精悍的名篇卻是學生學習的盲點所在。畢竟這些詩詞都代表著一個時代或一個風格一個詩人的創(chuàng)作特色與情感。實現(xiàn)古詩詞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需要先對詩詞內(nèi)容進行景物意象上的分解,并利用多媒體技術將這些意象的修飾詞通過圖畫色彩表現(xiàn)出來,引導學生深入其中,理解詩人的情感。
五、信息技術與古詩詞教學的整合,有利于提高師生的整體素養(yǎng)
首先,提高了教師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素養(yǎng)。 教師通過編寫電子教材腳本、制作課件等形式,培養(yǎng)了教師高效獲取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吸收、儲存、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批判性地評價信息的能力,運用多媒體形式表達信息、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信息的能力和將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應用與教學實踐的能力。 其次,提高了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充分結(jié)合信息技術手段,有效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如:古詩詞交流展示平臺、學生古詩詞論壇、個人古詩詞主頁等。設計或創(chuàng)設各種有利于學生內(nèi)化審美情趣、表現(xiàn)美或創(chuàng)造美的活動形式,讓學生受到祖國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讓學生通過網(wǎng)絡學習系統(tǒng)查詢資料,進行討論、協(xié)作學習,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拉近自身與古詩詞年代的距離,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提供有利條件。另外,通過基于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開放性的教育環(huán)境進行探究性詩歌教學,使學生間接接觸社會,完善了健全人格;構建了新型探究性教學模式,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總之,在教學古詩詞的時候,有效地運用信息技術,讓學生在有趣的學習氛圍中,充分理解古詩詞的內(nèi)容,感受詩詞所表達的情感,陶冶學生的情操,更能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來。我在往后的教學工作中,需要更加努力的尋求如何使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更有效的融合,使學生更愛上語文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