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玲
一、初中英語分層閱讀教學的必要性
1.客觀環境角度
鄉鎮初中學校的學生由于家庭環境的差異,對英語的重視程度不一;缺乏英語學習的環境等,學生兩極分化較嚴重。有部分學生努力積極學習英語,也有部分學生出現英語學習困難的現象,一堂課上難以同時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
2.中考角度
近年來,中考試題中對篇章閱讀的考查占比越來越大,其中包括完型填空、三篇閱讀理解、短文填空以及信息歸納等題型。從去年(2018-2019年)中考英語模擬試中我校學生篇章閱讀部分的得分情況分析,不難發現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達到新課程標準中五級目標的英語閱讀要求,兩極分化的情況是比較大的。而英語試題閱讀問題設置是有難易之分的,并不是一定要閱讀能力很強的學生才能完成,對于那些基礎比較差的同學有些題也是能做出來的。俗話說:得閱讀者得天下。那在中考備考階段,如何能使優生吃飽又能讓基礎比較差的同學不放棄閱讀,把該拿的分到手呢?
3.理論依據
根據《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分級目標描述,初中學生英語閱讀的目標是能讀懂相應水平的讀物和報紙、雜志,克服生詞障礙,理解大意。能根據閱讀目的運用適當的閱讀策略。其中五級目標中要求學生能根據上下文和構詞法推斷、理解生詞的含義。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題,理解故事的情節,預測故事情節的發展和可能的結局。另外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應累計達到15萬詞以上。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還指出,英語教學要充分考慮“語言學習者的不同特點和個體差異性”,要“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也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引入閱讀分層教學模式有研究的必要性。
二、課堂閱讀分層教學的實施過程
課堂閱讀分層是指在講授同一篇閱讀課文時,教師要根據分層教學目標來精心設計分層閱讀任務。根據學生現有的英語學習能力、學習效果、學習興趣,測試結果的情況,以及對學生的調查等方面進行詳細比對,把學生分為發展層、中間層、基礎層(A、B、C)三個層次。對C層的學生要求能夠閱讀整篇文章,了解大意,并能找到主旨句;對B層的學生要求能夠較好地完成基礎層的目標,還要能根據上下文意猜測文中個別重點生詞的意思,并能準確把握作者的觀點;對A層的學生要求必須較好地完成發展層的學習目標,還應在理解全文的基礎上能夠對文章進行概括與評價。
課堂閱讀教學過程以三部教學法(pre-reading, while-reading, post-reading)呈現。Pre-reading 階段一般不分層,以導入話題及新單詞的學習為主要方式。根據不同的閱讀話題,導入的形式各異,可讓學生預測話題主要內容,給出選項讓學生打勾;亦可以視頻形式導入,如:在仁愛版英語九年級上冊Unit4 Topic3 Section D關于機器人閱讀文章的pre-reading部分,以最新的世界上第一位取得沙特阿拉伯公民身份的機器人Sophia被采訪的視頻導入,在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到了最新的科技資訊。
While-reading 階段則按快速閱讀和細節閱讀模式開展。通過閱讀技能的滲透,要求學生快速找出適合文章的標題,文章的主旨,或各段落的主題句,這部分一般為the whole class work。設計這類型題目時要求學生重點關注文章的首段和末尾段,以及每個段落的首尾兩句。在細節閱讀環節,閱讀任務的形式多樣,一篇文章會出現兩種或多種形式的閱讀任務,幫助學生讀懂文章,這一環節則要求分層閱讀,閱讀任務的題量和難易度按C、B、A層次逐級遞增,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題可做,也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通過閱讀熟知細節提取的閱讀方法。
Post-reading階段主要是讓學生對閱讀文章的內容進行鞏固及閱讀的延伸。這一階段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可分層任務也可小組間合作完成,各層次的學生相互合作,相互幫助完成任務。
除了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分層,閱讀任務進行分層之外,還要關注課外的分層,比如對學生閱讀預習以及課后作業的布置。課后作業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重要方式。評價一堂課的好壞與學生作業完成的情況有直接的關系。因此要重視課后作業的分層。課后作業按任務分層設計。總之,教師根據不同的閱讀文章也會設計符合不同層次學生的課后作業。
三、閱讀分層教學的好處
1.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教師對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形成的重視,思考在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成為每個老師關注的話題。閱讀教學無疑是培養學生英語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而閱讀分層教學的實施便是為了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得到思維能力的培養。因為閱讀分層教學的目的是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基本素質都得到全面的發展。
2.動態管理模式更注重以人為本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分層閱讀教學之后,學生由于理解與接受能力和學習主動性等的不同,學習效果也會有所不同,教師需要根據學生實際閱讀水平的動態發展情況采取動態管理策略,進行分層調整,從而保證設計的分層教學任務能夠切合學生的實際閱讀能力和閱讀水平。一般而言,教師對學生進行分層調整的依據是學生的閱讀成績,平時課堂上閱讀任務的完成情況等,最重要的還是征詢學生的意愿。
3.培養小組合作能力
課堂上,學生在小組合作模式下相互學習,相互促進,與相同層次的學生共同探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課堂中各層次學生混搭組合成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讓C層的學生能在B層學生或者B層的學生在A層學生的幫助下完成閱讀任務,學習有效的閱讀技能。同時也提高了人際交往能力。
課外閱讀中,學生在閱讀文章或者書籍之后可以與同組的同學分享閱讀心得,也可代表小組在班級的post-reading fruit show中展現自己的才華,及小組合作的能力。這樣的活動給學生提供一個自我表現的機會,讓學生感受到英語學習的成功與喜悅,體驗從閱讀到悅讀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