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榮
摘要:興趣是學習知識的前提,物理是初中學生的起始學科,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消除學生畏難情緒尤為重要,設置有趣的教學情境,加強演示實驗,介紹科學小故事,都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尋學生主動思考,努力學好物理。
關鍵詞:興趣;情境;材料;實驗
興趣是學習知識的前提,有了興趣才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物理是初中學生的起始學科,又是一門和實際生活聯系緊密的學科,對于新入門的學科,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尤為重要,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物理知識大部分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學好物理要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不是單純靠記憶或者做大量習題就能實現的,較好的觀察力和較強的分析能力首先要有濃烈的興趣,興趣會給人帶來獲得知識的渴望,基于初中學生的年齡和物理學科特點,在幾年的教學中,我總結了一些培養初中學生學習物理興趣的一些方法。
一、設置一些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對于初中學生來說,物理是一個全新的學科,對于新學科學生在心理上有期待也有畏懼,所以把學生的期待轉化成強烈的學習興趣,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非常重要。初中學生好奇心強,當老師在上課時精心設置一些有趣的問題,制造懸念,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興趣的基礎上,引導他們主動思考,積極探索問題,把學生的被動聽老師講解變成主動學習。例如物理課的第一節,做氣壓影響沸點的實驗,給燒瓶中的水加熱至沸騰,然后停止加熱,可以先向學生提出問題,讓他們想出讓水重新沸騰的辦法,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在他們積極討論過程中,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熱情。又如在學習大氣壓時,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創設情境,一個裝滿水的杯子,一張可以蓋住杯子口的紙片,問:用這張紙蓋住杯子然后把杯子倒立過來,水會不會流出?再沒學新知識之前,學生會懷疑只是這一個小小的紙片不可能拖住這樣滿滿的一杯水,帶著這樣的好奇和懷疑,學生們會躍躍欲試,有著想親自一試的想法,當他們親自實踐時,有的同學確實可以做到滴水不漏,而有的同學因為操作不當,水會全部灑掉,這樣不同的結果,更加增強了學生進一步的好奇,此時老師可以在學生的好奇中說明大氣壓的概念,和學生共同討論以上實驗的道理,分析為什么有的同學做這個實驗沒有成功的原因。物理是和生活緊密相連的學科,象類似于這樣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小情境很容易設計,老師可以充分利用這樣的情境,融入到教學中,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和學習熱情,在設置這些情境時,老師要充分考慮到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能力,一方面要完全附合所要學習的知識點,另一方面還要與初中學生的實際能力相匹配,精心設計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利用閱讀材料,介紹科學家的小故事,引發學生學習興趣
物理教材中的閱讀材料,介紹了有些物理學家的小故事,比如牛頓的“蘋果落地”,這類富有浪溫色彩的小故事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讓學生認識到科學家的發現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他們的靈感來自于生活中細致的觀察,經過思考反復實驗從而發現了某一定律揭示了一個個真理,教師在課堂上可以用這些物理學史料或物理學家在研究科學過程中有趣的小故事引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講光學中的透鏡時,可以介紹望遠鏡的發明,1608年,伽利略聽說一個荷蘭人把凹鏡和凸鏡鏡片放在一起,可以把看到的東西放大,于是伽利略坐在桌旁反復思考為什么兩個鏡片放到一起就能起到放大的作用呢?他親自實驗,然后不斷改進,從最開始放大三倍到七八倍,三十多倍,但伽利略并沒有滿足還在不停地研究改進,一個晚上,他拿著自己的望遠鏡對著月亮,發現月亮并不象人們以前認為的那樣而是象地球一樣有高山深谷。還比如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整整經過十年苦苦思考,設計了數百次實驗才發現了電磁感應定律。阿基米德發現浮力定律是從洗澡中得到的企示,相傳國王讓工匠為他做了一頂純金的王冠,國王懷疑金冠中摻了假,讓大臣們在不破壞王冠的情況下做個檢驗,后來阿基米德苦思冥想沒有想出好的辦法,在一次洗澡中,當他坐進澡盆中時發現水往外溢,他突然悟到可以用測定固體在水中排水量的辦法來確定金冠的真假,他經過進一步的實驗之后來到王宮,把王冠和同等重量的純金放在盛滿水的兩個盆里,比較兩個盆里溢出的水,發現王冠盆里溢出的水比另一個盆里的水多,說明王冠的體積比相同重量純金的體積大,從而證明了王冠里摻了其它金屬。阿基米德也從中發現了浮力定律:物體在液體中所受浮力大小等于它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象這些為科學奮力拼博的物理學家,他們成功的經驗,堅持不懈地努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在他們的鼓舞下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學習物理興趣和學好物理知識的信心。
三、加強演示實驗,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在物理教學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物理中每一個定律都是科學家經過反復實驗之后的結論,在課堂中精心設計演示實驗,可以使學生對那些理論性強又很枯燥的知識通過實驗現象演化得更加直觀,容易理解。初中學生好奇心比較重,實驗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對于剛剛接觸物理的學生來說,在第一節課就設計一些有趣的實驗,漏斗吹乒乓球不掉,用冷水澆燒瓶可以使不再沸騰的水重新沸騰,向兩張紙中間吹氣可以使紙更加靠近,用尺子快速打出一摞棋子中最下面的棋子,上面的棋子不倒等等類似于這樣有趣的實驗,這樣的實驗現象大部分都是和學生們想象的結果截然不同的,由此學生便有著強烈的學習興趣,有著學到能解釋這些現象的物理知識的渴望,在學習知識之前給學生留下懸念,增加學生的好奇感,同時在演示實驗的同時,列舉一些生活中與物理現象相關的實例,比如學習摩擦力時,可以列舉鞋底為什么有花紋,自行車鏈條為什么要上油,自行車把手為什么要裝把套等等,學生在思考這些問題的同時,進一步加深了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課堂中這樣講解和實驗結合,培養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注意力更加集中,也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擴展了學生的思維。總之,就象愛因斯坦說過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在興趣中學習,才能更好的主動思考,主動探索問題,發現規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熱情,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