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晨
摘要:在國家大力推進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師教學質量受到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注。在高中多種教學科目中,語文教學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高中語文教材中包含許多文章,每篇文章都是經過千挑萬選并且具備較強的教育意義,如何更好的解讀這些文本,分析文本背后蘊含的深意一直是眾多語文教師研究的重點。本文圍繞著高中語文,分析文本解讀現狀,探索出新的解讀方式,為廣大語文教學工作者提供一些工作參考。
關鍵詞:高中語文;文本解讀
引言:
一個人的文本解讀能力體現在閱讀文本的理解能力、能否領略到文本背后蘊含的深意、能否將文本中涉及到的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當中等多個方面。對待同一個文本,讀者受到自身原有文化修養、閱讀理解能力等因素的影響,會對文本產生不一樣的見解。高中語文教學中涵蓋大量的文本內容,如何更好的解讀這些文本一直是眾多語文教師教學重點。為了提高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使其了解文本背后蘊含的深意,語文教師應依據自身以往的教學經驗結合當下教育教學環境,創新出新的文本解讀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學效率[1]。
一、文本解讀的意義
文本解讀就是對學習中接觸到的課本或者是學習資料中涵蓋的文章進行解讀,依據對于作者人生經歷以及文章創造背景的理解,分析作者寫作手法探討文章背后蘊含的深意以及如何將這些意義與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文本解讀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高中語文教材中涵蓋散文、記敘文、詩歌、小說等多種文本題材,語文教師想要更好的向班級學生傳授這些文本中涵蓋的知識點以及背后的深意,自身必須具備較高的文本解讀能力。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傳統的文本解讀方法的弊端逐漸顯露,語文教師應注重創新出新的文本解讀方式,提高班級學生文本解讀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
二、文本解讀中存在的問題
受到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部分語文教師在進行文本解讀教學過程中,無法掌握教學平衡,沒有深入考慮班級學生現有的閱讀理解能力,經常出現文本解讀過于淺顯或者過于復雜。文本解讀方式一般以三個方面為重心,即作者、文本、讀者,教師在進行文本解讀教學的過程中應合理把握三者之間的關系,尋求平衡點,講解的重點應符合班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水平。部分教師過度依賴于文本教參,其對于文本解讀的中心思想完全復制教參中的內容,并且將其視為唯一答案,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使得學生受到標準文本解讀答案的束縛,不利于學生思維的拓展。部分教師對于文本解讀過于單一化和片面化,未能從全方位對文本進行解析。如《裝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教師只看到主角別里科夫把自己封閉起來,生活中不允許出現一點小差錯,但是卻沒有看到別里科夫的行為是對自身的約束,是逃避現實的一種生活態度。
三、文本解讀方法的創新
(一)理順文本的內容與架構
教師在進行正式的教學活動之前,首先要理順教學文本的內容與其架構,如故事發生的順序、人物心理變化、描繪景色蘊含的深意等多個方面,為班級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資源[2]。語文教師應發揮學生在教學當中的主體地位,依據自身對于班級學生具備的閱讀能力理解,合理制定教學方案,提高學生在教學中的參與度。如在講解《老人與海》一文時,教師提前整理好文本中涵蓋的故事情節、老人心理變化、作者海明威的個人經歷、文章寫作手法等。老人連續84天沒有捕到魚卻依舊沒有放棄,獨自出海經歷三天兩夜的搏斗,終于捕獲了一條大馬林魚,卻被鯊魚盯上,盡管老人不畏艱險與鯊魚搏斗,但是最終大馬林魚被鯊魚吃掉。在學生閱讀完《老人與海》后,教師向學生提問文本中最令人震撼的是哪一環節,學生發表自身的意見并說出理由,教師再根據學生們的回答進行點評。最終教師向學生講述老人與海背后蘊含的深意,老人一步一步的做出令人驚訝的勇敢行為,值得大家學習,鼓勵學生在生活中發揮老人不畏艱險拼搏奮斗的精神。
(二)全方位進行文本解讀
部分教師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將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教學的根本目標,在進行文本解讀的過程中過度依賴教參,提倡標準化文本解讀方式,使得在考試中學生能夠正確的進行文本解讀,獲得較高的分數。但是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只是熟記教師傳授的文本解讀方式,沒有發散自身思維,自行探索文本背后蘊含的深意,久而久之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在進行文本解讀教學時,采取多種立意全方位對文本進行解讀,同時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自主發現文章中人物心理變化、文本蘊含的現實意義等,讓學生發表自身的意見和理由,提高學生在教學中的參與度以及自主學習能力。如在講解《祝福》一文時,教師可以讓班級學生進行全文閱讀,之后向學生詢問文本中人物或者是事件的看法,讓學生發表自身的意見,這些意見有可能與教參中羅列的《祝福》中心思想相符,有可能是新穎的文本解讀方式,教師針對學生發表出的意見進行點評,鼓勵學生多發散自身思維,從多種角度去理解《祝福》一文,從而提高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
(三)深入解讀分析其背后蘊含的深意
高中生受到自身閱讀理解能力較低,對于作者人生經歷的了解較低以及不清楚文本寫作背景等因素影響,很難完全掌握文本背后蘊含的深意[3]。教師可以將班級學生進行分組,在進行文本教學時,讓組內成員共同討論文章中蘊含的深意,集思廣益,組內成員在進行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彌補自己對文章理解的不足之處,逐漸形成適合自身的文本解讀技巧。教師再讓小組代表發表看法,然后對大家提出的看法進行歸納整理,結合自身對于文本的理解以及教參意見,進行查漏補缺。教師應向班級學生講解文本背后蘊含的深意,同時強調這些深意的現實價值,培養學生的各方面綜合素質,促進其全面發展。
四、結束語
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文本解讀是其必要前提。受到傳統教育理念、固有教學思維模式等因素的影響,部分教師在進行文本解讀時存在著解讀片面化和單一化的問題。教師理應采取多方可行有效措施對現有的文本解讀方法進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漏洞,結合自身以往的教學經驗以及對于教材的了解,創新出新的文本解讀方法,提升學生文本閱讀興趣,促進其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寬邦.基于比較法的高中語文古典詩歌文本細讀研究[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17(6):37-38.
[2]王小明.有效品鑒 深入解讀——高中語文文本解讀的三種方法[J].語文教學通訊:學術,2016(11):59-60.
[3]周作艷.高中語文文本解讀的現狀及應用探究[J].考試周刊,2015(93):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