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
20世紀80年代以來,任務型學習(Task-based Learning)和與其相對應的任務型教學(Task-based Instruction)模式在國外逐漸得到發展。在我國,《英語課程標準》第一次正式提出任務型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是國家新頒布的英語課程標準中倡導的教學途徑,提倡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并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情感和策略調整,以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促進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形象地說:“為用而學,在用中學,學以致用。”它為學生提供了更大的實踐空間,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一、任務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內容和方式要盡量真實。
任務型的活動設計是一種以交際教學理論為基礎,通過學習者積極主動地學習與探索,以完成有意義的學習任務為目標的活動方式。為了完成這些有意義的學習任務,除了關注輸入材料的質量,教師的作用,以及學習的環境問題外,還需要學習者采取各種探索性的活動方式。
例如,在進行字母教學時,給學生上完第一堂英語課后,我讓學生收集帶有英文字母的商標品牌和英文縮寫,看誰收集的多,看誰認識的英文字母多。結果學生們都帶著濃厚的興趣收集了很多,像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英文縮寫NBA、USB、UFO、CEO等等。
二、面向全體學生,人人參與,體驗成功。
布盧姆認為,教學既要考慮到每個學生學習的個別差異,又要最大限度的促進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因此任務的設計要適合語言能力有差異的群體,使各類學習者均能投入其中,完成任務不是少數人的表演。“任務型”教學的基本任務就是要找到合適不同水平學生的任務,或者創設不同水平層次的活動,力求使每個學生都得到有效的發展。任務的設計除了考慮學生的興趣,情景的真實性,還要考慮任務的難度。過易,學生達不到訓練的目的;過難,容易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教師設計的任務要從實際出發,要讓學生跳一跳就夠得到,學生才能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產生更持久的學習熱情。
比如,讓學生根據提供的情景,圍繞所學語言內容和知識編對話,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要求對書上的對話進行背誦表演;對于基礎一般的學生,要求對書上的對話稍加改編后,再進行表演;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要求能根據語境,改編和拓展對話,表演要有一定的可視性,就好比是一次真實的語言交際活動。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
三、盡早布置任務,讓學生明確目標。
通過實踐我發現:在課堂教學的一開始就將任務布置下去效果更好。因為在學習教學內容之前,學生還沒有足夠的知識和能力來完成這個任務,因此學生就通過學習有關知識,獲得能力,讓學生有足夠多的思考的空間、分析的空間、探索的空間、交流的空間和拓展的空間,完成任務時,學生可充分利用已有的課程資源來感受成功。
四、活動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
在“任務型”教學中,教學是一種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過程,教師是課堂教學材料和課堂活動的主動創造者,對學生的學習目的、內容、方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并通過設計適當的交際情景傳授新句型、新詞匯,指導學生開展各種活動。教師和學生都應該既是演員,又是觀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和技巧;積極熱情地參加學生的活動;同時組織和控制好課堂;給學生充分的實踐機會和時間,這樣學生才有充分表現和自我表現發展的空間,才會成為學習的主人。而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發揮主體作用,充分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通過對話、交流等學習活動,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新知識,并能將所學的語言融會貫通。
五、正確對待學習過程中的失誤和錯誤。
實踐證明,任務型教學是一種以人為本的,體現語言價值的,先進有效的教學途徑。任務型教學途徑指的是一種教學原則或理念,不是某種具體的教學方法。任務型教學優于傳統教學之處在于它注意信息溝通,活動具有真實性,而且活動量大,有利于提高學習的自覺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內驅力,有利于培養責任心和發展運用交際策略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
作為教師,當我們決定采取一種教學途徑時,不僅要弄清它的理論背景和教學的一些基本原則,而且要考慮自身的教學情況,既不能全盤照搬,也不能全盤否定傳統的方法。任務型教學無疑為我們的語言教學提供了全新的模式。教師應注意搜集每次任務完成情況的反饋,及時了解學生語言的發展,根據需要調整任務的難易度和順序,以達到使學生的語言能力全面發展和提高的目的。任務型教學途徑與其他教學理念一樣有自身的局限性,因此,英語教師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去實施任務型教學,學會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觀察自己的課堂行為,評估實驗的效果,在驗證別人的發現的同時,形成自己的教學理念和獨特的教學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