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怡婷
摘要: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一些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充分展示了“家長本色”,對孩子過分的溺愛,導致一些學生無論是在生活或者是學習中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學生素質和品德也是普遍日益下滑,新課改教學理念要求教師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全面促進學生身心、素養良好發展。如何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是現下教師值得研究的問題,本文結合相關教學經驗,探究道德與法治可滲透德育的途徑與方法。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德育滲透;教學策略
《道德與法治》教學旨在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傳授學生法治知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將學生培養成為具備良好品質、精神素養的公民。在實際教學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中涉及很多的人文哲理與文化底蘊,并引入很多歷史人物,教師可以深度挖掘教學內容,合理剖析教材內容設置目的,合理引入并滲透家國情懷,通過典型人物的引入,為學生樹立相應的榜樣,以英雄人物的事跡引發學生情感的共鳴。另外,還可以開展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公益、志愿者活動,通過實際活動培養學生相關情懷,激發學生感悟,從而實現學生學科素養的全面提升。
一、適度解讀教材,明確內容意義
在教材中,編書者引入了大量的傳統文化經典,并且是以古文的形式出現的。例如: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在實際教學中,如果單憑學生很難透徹理解這些經典語句,教師應該對這些教學內容進行適度的解讀,明確教學內容表達的意義。此外,由于學生的認知能力與身心特點因素的影響,學生很難理解與閱讀相關內容。在沒有透徹理解相關內容的情況下,學生就無法得知這些經典語句表達的涵義,從而內心無法產生相應的觸動,無法認同與認可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通過經典誦讀,學生逐漸對這些對仗工整、優激昂的語句產生興趣,并且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學生開始逐漸理解相應的意思,會從內心對中華傳統文化產生自豪感與自信心。其次,還要注重釋義,像“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句經典,本意是如果每天能夠除舊更新,就要天天除舊更新,不間斷地更新又更新,學生很難通過誦讀理解相應的意思,教師要為學生進行相應的釋義,解釋句子的意思,為滲透相應的文化,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經典語句的出處。并通過語句為學生闡述為人、學習的態度,培養學生相應的情懷。
二、引入典型人物,剖析人生價值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中,每一章節都有傳統文化經典的涉及,如同星星之火,如果教師能夠應用得當,必當燎原。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深度挖掘教材中涉及到的家國情懷資料,剖析經典的歷史人物,利用經典故事,培養學生相應的家國情懷。比如:在培養學生節約意識的教學內容中有一句“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這是朱柏廬提倡的家規家訓,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體現。為良好的滲透相應的德育教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究良好家風建設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以此引導學生感受良好家風對社會發展、和諧穩定的重要影響,并培養學生相關的意識,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教師還可以引入相應的歷史人物,通過歷史人物的事件傳達民族大義,引導學生關注國家大事,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比如:在《建設美好祖國》這一課時教學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教師可以引入岳飛、文天祥、戚繼光等偉大的民族英雄,通過這些英勇事跡讓學生了解在古代這些英雄人物是如何維護自己的國家的,并給學生指出,現在處于和平的年代,學生的使命不是投入戰爭,而是好好學習,在未來的社會建設中發揮自己的作用,即便平凡過一生,也當努力經營好自己的家庭,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從而引導學生初步建立人生價值觀與人生態度。
三、開展實踐活動,獲得體驗感悟
理論課堂的開展知識在理論的層面上提升學生認識,培養學生相應的情感,為加強學生的實際感悟,應當打破理論知識的束縛,積極開展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獲得相應的情感體驗。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教學內容,確定相應的課題,引導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并在活動開展之后,讓學生書寫自己的活動體驗感悟。這種實踐活動既要在學校與家庭內部開展,也要參與社會,公共參與,培養學生集體意識。“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先培養學生從小事做起的意識,首先引導學生從家校生活做起,引導學生尊重孝道,孝順父母,讓學生等級家庭成員的生日信息,以便家庭老人或者長輩在過生日時送出祝福。此外,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為家庭做家務,參加家庭大掃除等。然后,在學校內,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參與學校大掃除,倡導學生在學校樂于助人等,通過小事讓學生認識到做好事的樂趣,以此培養學生樂于助人、尊老愛幼的品德。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德育教育在教學階段是十分重要的,學生在學生時期養成的個人價值觀深刻地影響著學生的發展,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地將德育教育滲入到教學課堂上,通過道德與法治教學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心態,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學習,培養學生合作探究意識,在教學課堂上滲透相關情懷和價值觀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參考文獻:
[1]劉壯雄. 道德與法治課滲透德育的途徑與方法研究[J]. 新課程, 2019(8):243-243.
[2]魯艷紅. 創設生活化情境,滋養學生的心靈——淺談《道德與法治》課中的德育滲透[C]// 2018年“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途徑研究”研討會.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