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會娟
策略是指可以實現目標的方案集合、行動方針。閱讀策略就是如何開展閱讀,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質效的方案集合、行動方針。英語是外國語言,與作為母語的漢語相比有很多不同之處,在教學上存在較大的差異。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是要“滿堂灌”,還是要發揮民主,讓學生真正參與進來,獨立、自主地學習呢?這就是閱讀策略問題。在閱讀實踐中掌握正確的閱讀策略不僅有利于學習成績的提升,而且對學生的終身學習,實現自我教育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般而言,英語閱讀理解分為三個層次:表層理解、深層理解和評價性理解。不少學生受閱讀方法、閱讀量等的限制,文本閱讀處于表層文字理解層次,很難有更深一步的文本推理和感悟。傳統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經常出現目標定位偏差、學情分析不到位等現象,教師舍不得放手,習慣“滿堂灌”,使學生成為被動接受知識和方法的“客體”,其主觀能動性難以發揮。文本解讀的有效性取決于教師自身的解讀能力,在于教師能否合理解讀內容,將有效的解讀方法付諸實踐。
閱讀加工層次的深淺取決于某個刺激物中所獲得的含義的多少(趙龍武、李毅2016)。閱讀教學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的策略性,策略正確,事半功倍;策略不當,事倍功半。教師對文本閱讀的挖掘深度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理解層面,在傳統的初中英語閱讀課堂上,學生學習被動,獨立性和自主性沒有被調動起來,閱讀能力長期得不到應有的提高。一些學生甚至錯誤地認為,英語閱讀其實是比較簡單的事情,只要學會了單詞和語法,自然會閱讀。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大多數學生沒有一個好的閱讀習慣,往往停留在碎片化、淺層次的閱讀層面上。
在教學內容上,教師只有找準難點,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閱讀語篇中的長難句通常有較多的修飾成分、并列句或從句,內容豐富、結構復雜,學生閱讀普遍有障礙。往往是單詞、短語都認識,但還是不能很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究其原因,不僅是長難句成分復雜,還有學生閱讀習慣、情境聯想能力等方面的因素。教師分析長難句往往陷入不懂“學情”的尷尬境地,授人以“魚”而非授人以“漁”。
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國際視野,增強其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英語課程標準規定初中生的課外閱讀量應達到15萬詞以上,沒有課外閱讀詞匯的積累,深層次閱讀便無從談起。英語閱讀教學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還有進行人文素養教育的功能。然而,學生學習狀態與閱讀水平的差異,學生主體性缺失等因素導致教學實踐中教師對課后同類題材的閱讀任務布置面臨阻礙,課外閱讀開展有難度。而停留在課堂上的精讀,往往無法滿足學生擴大視野、積累堅實的人文背景知識,以及涵養人文素質的需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影響,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難以滿足現階段的教學需求(周娜2016)。
閱讀文本的導入是一堂課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閱讀課導入是否恰當,是決定學生是否感興趣的重要因素。入境才能生趣,才能產生求知的欲望,進入高效閱讀狀態,進而為下一步閱讀教學策略的預設打下基礎。
在新教材牛津版《英語》七年級(上)Unit 4 My day Reading 1中,教師設置了學生熟悉的校園生活話題進行交流,學生有話可說。
T:In our school,there are a lot of things to do.Look at the clock.I’d like to you to introduce your school life.
T:What time doesyour school day begin?
S:It beginsat 6:00.
T:Oh,it starts at 6:00.You start our school day at 7:00.So you need to wakeup very early.
S:We go to school from...to...
Our school startsat...
Wehavelessonsin...
以復習、談論本單元所學部分新詞和話題內容的方式導入新課,一方面可以起到鞏固舊知的作用,另一方面能為學生創設一個內容熟悉、易于表達,并能激發學習興趣、產生情感共鳴的教學情境,從而為后面的教學活動作好鋪墊。從句子內容上看,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和情感方面的教育,以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情感態度的過程”。
1.通過對比分析找閱讀樂趣
通過兩種語言文化意識的對比,可以從中發現不同,能更確切地理解文本本意。教師通過背景知識拓展、延伸教材等方式,開闊學生的國際視野,激發民族自豪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2.激發成就感,體驗閱讀樂趣
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合理的評價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恰當的評價不僅能讓學生獲得成就感,樹立自信心,還有助于實現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關于小組合作學習的評價,應以群體評價為主,個人評價為輔。教師在剛開始時可以推薦一些簡易的英文讀物,并根據學生不同的喜好,提供“高興趣”的閱讀資源。
1.創設貼近學生的閱讀語境
教師在創設語境時要關注三個方面的問題,即要與教學目標、文本內容、文本提供的語言相關。創設語境必須考慮文本提供的語言信息及學生的實際水平。對于在語境創設中遇到的新詞匯,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上下文語境猜測詞義。
(1)巧用語境,確定詞義
在具體、真實的語境中教授單詞更貼切。如動詞lie在不同語境中的意義:
There is a child lying on the grass.(草地上正躺著一個小孩兒。)
The islands lie at the southern end of the Kuril Islands.(這些島嶼位于千島群島的南端。)
If asked,he lies about his age.(有人問起時,他就會謊報年齡。)
從三個例句中可以猜出lie的確切詞義,由此可知,要知道單詞的準確詞義,應該將其放在具體的語境中。
(2)活用語境,推測詞義
互動式教育教學有利于提高初中英語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冉婭2015)。在閱讀文本詞匯教學中,通過創設適宜的語境,讓學生掌握的不只是詞匯本身,而是詞匯對文本理解的意義,使學生習得詞匯并深化閱讀。以新教材牛津版《英語》八年級(下)Unit 4 Gulliver in Lilliput Reading 1為例,從“I woke up asthe sun was rising,but Ifound Icould not move.My arms,legs and hair were tied to the ground.”中tie這個詞在這段語境中的意義可以預測出如下內容:“我的胳膊、腿和頭發都被綁在了地上。”這樣的教授方法不僅能讓學生快速掌握詞義,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3)巧妙提問,確定詞義
有效的問題語境能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產生對文本的思維碰撞,從而習得和鞏固詞匯。在新教材牛津版《英語》七年級(下)Unit 7 Abilities Reading 1中,教師通過讓學生獨立思考共同完成閱讀活動。如:
Did Lin Tao go out on 10 May?
Wasthere alot of smoke?
How did Lin Tao protect himself?
Did the fireburn Lin Tao?
Was Lin Tao afraid at that moment?
What did Lin Tao say about the fire?
What do you think of Lin Tao?
How to becareful with thefire?
學生對該故事本身比較感興趣。在回答有關救火的問題時,根據“How did Lin Tao protect himself?”這個提問,學生依據生活經驗可以猜出pour some water over his clothes中畫線詞是“倒水在……上”。根據對問題的回答,學生可以領會個別單詞的具體意義,在提問、分析問題的過程中完成對單詞詞義的學習。
2.大膽嘗試運用思維導圖
當閱讀任務是一連串有始有終的事件時,圖示可以清晰顯示事件發展的主要過程。以新教材牛津版《英語》九年級(上)Unit 8 Detective stories Reading 1為例,在處理閱讀文本時,教師讓學生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意見,并把自己的閱讀成果展示給其他小組。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Murder in West Town的故事中的具體情節(見下圖)。

3.拓寬閱讀的活動空間
學生要立足文本內容進行言語交際活動,在情景交融中表達言語。如記者采訪、角色扮演、正反方辯論等活動是產出的過程,也是對閱讀文本內容的內化和拓展。在新教材牛津版《英語》七年級(上)Unit 5 Let’s celebrate!Reading 1教學中,教師設計了如下表格信息。

在學生閱讀文本的基礎上,通過比較中西方兩個不同的節日,適度拓展,幫助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同時能應用文本中對節日的介紹方法提高其歸納總結能力。
4.有效評價助長閱讀積極性
教學評價的根本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以促進學習,助其成長。教師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要及時給出合理的評價,讓學生主動參與并享受活動的內在魅力。對于課堂上回答不上問題的學生,教師要給予恰當的激勵評價,留給其充足的時間思考,觀察其思考過程,綜合判斷其學習成效。評價方式要多樣化、合理化,通過教師、學生、家長三方共評達成形成性評價,達到教、學、評一體的效果。
1.培養限時“英語思維”閱讀習慣
學生學習英語一定要堅持“英語思維”,這是加快閱讀速度的最好方法之一。對于英語初學者,要求摘抄、背誦教材中出現的重點句型,集中講評普遍出現的問題,并定期對句型做變式聽寫。在讀每一篇文章前,要限定閱讀時間,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有效地用英語思維獲取信息。
2.對文本進行“畫面式”閱讀
在閱讀時,使用詞匯描繪事物,這些詞匯會在學生的大腦中形成一幅幅畫面,這些畫面可以幫助他們理解正在閱讀的內容,這種策略叫閱讀形象化。對于部分學生存在的閱讀復視及指讀現象,教師有義務督促其改正這些不良閱讀習慣。
3.不斷豐富閱讀的語言資源庫
掌握英語常用詞是閱讀的關鍵,也是一項基礎性工程。有足夠的輸入才有輸出的可能。學生儲備的詞越多,其閱讀就越平順,就越能由此進入更高一級的閱讀。學生可通過樹形圖、圖表等形象手段歸納、比較,加強記憶與理解,不斷豐富閱讀的語言資料庫。
4.堅持課外閱讀,培育文化意識
學生不能只滿足于課內精讀,還要加大課外閱讀量。文化背景知識是英語閱讀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英語名著讀本中蘊含著豐富的本土文化,這些內容是學生不熟悉的。在課外閱讀活動中,教師應該關注滲透人文精神,通過語言的交流,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語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互動閱讀教學以學生活動為切入點,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學會做人、做事,成長為有責任感的人。互動閱讀教學策略重構不僅極大地解放了教師,而且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挖掘了學生在英語深度閱讀中的巨大潛力。它給學生搭建了足夠的自主合作與才藝展示的平臺,這樣的生本課堂更具靈動性。隨著英語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相信英語閱讀課的互動教學一定會真正落到實處,讓學生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