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璽彪
摘 要:學校及教師應重視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強化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效用,讓其在學習與生活中得到更多的關懷,更加健康地學習與成長。對農村留守兒童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包括:強化對留守兒童的情感教育、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完善留守兒童家庭結構。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途徑;情感教育;家庭結構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02-0024-02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不在少數。農村留守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容易在心理上出現一些問題,需要得到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現代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已成為重點關注的問題,其不僅是一個亟待解決的教育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這方面的研究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還沒有完全得到有效解決。因此,學校及教師應重視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強化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效用,讓其在學習與生活中得到更多的關懷,更加健康地學習與成長。
一、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出現不是偶然的,雖然遠在外地務工的父母會給他們提供相對充足的物質條件,但是他們實際上更需要父母的陪伴與關愛。然而,父母遠在外地,留守兒童與正常兒童相比,會有更加強烈的孤獨感,會在情感關愛上存在一定的缺失。健康的心理及良好的心理素養對于兒童的成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農村留守兒童受家庭教育缺失的影響,難免會在生活中出現或多或少的心理問題。所以,對農村留守兒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兒童健康成長主要的內在訴求。
現代化教育的發展使得學校教育成為主要的教育陣地。對于農村學校而言,學校負責人與教師不僅需要承擔義務教育責任,還需要特別承擔心理健康教育及開解兒童、引導兒童的責任。農村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得到別人的照顧與理解,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擁有更平和、健康的心理。因此,學校需要發揮教育引導作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幫助農村留守兒童走出心理陰霾,使其擁有快樂的童年,健康成長。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國家的要求之一。兒童在學習與成長中具備無限的潛力,關注兒童的健康成長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追求。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關系到未來人口素質和勞動力的培育。因此,學校及教師需要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從根本上提高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農村留守兒童的主要心理問題
其一,人格問題。留守兒童在人格上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比較內向、嚴重自卑、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方面。還有部分農村留守兒童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基本的信任感,甚至產生自閉或者存在較強的攻擊性。針對這部分學生,教師在開展教育工作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問題。存在人格問題的學生一般不愿意與教師進行溝通,甚至可能會對教師進行語言攻擊。另外,部分農村留守兒童的情感比較淡漠,教師難以對其進行情感上的引導,也無法走入學生的內心世界。
其二,學業問題。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僅表現在人格方面,在學業上也會有一定程度的表現。部分農村留守兒童為了引起關注,故意不按照教師的要求做,甚至在學習過程中頂撞教師,導致教學進度緩慢。有調查研究顯示,成績優異的農村留守兒童只在少數,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學習過程中缺乏自制力,學習觀念淡薄,不具備自主學習意識等。還有部分學生的父母給予他們較大的學習壓力,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又難以憑借一己之力去克服,所以感覺比較疲憊、緊張,這導致其心理出現一定問題。
其三,行為問題。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還會體現在學習與生活中的行為方面,主要表現在不愿意與教師及同學溝通,存在退縮行為。留守兒童這方面的心理健康問題尤其表現在依賴行為上,他們過于依賴他人的反應及情感支持,缺乏自我意識。部分農村留守兒童性格比較孤僻,難以融入到班級團體中,甚至不愿意上學,或者容易與身邊人發生沖突等。他們的攻擊行為與逆反行為是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表現。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對這部分學生經常會感覺束手無策,難以給予其正確的引導。
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其一,強化情感教育。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強化情感教育,讓學生從情感上對自我與他人產生認同,使其在情緒與情感表達的過程中更加完善。農村留守兒童在生活中缺少父母的關愛與陪伴,會產生孤單的內心感受。教師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需要讓學生體會到情感的重要性,防止其陷入自我情感世界中無法自拔。比如,教學“交知心朋友”這一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時,教師需要讓學生明確朋友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在生活與學習中敞開心扉與同學友好相處。教師要培養農村留守兒童的積極情感,讓其學會在生活與學習的過程中控制自己的情緒,還要鍛煉其應激能力,使其學會對自己的情感進行合理調控。同時,教師應該通過該課教學讓學生明白,自己出現消極情緒時可以尋求朋友的幫助,以消化自己的消極情緒。朋友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伙伴,朋友之間可以互相陪伴、鼓勵,共同成長。
其二,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繁多,教師要科學選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體現心理健康教育學科的價值與功能。教師可以通過“挫折是成功之母”這節課的教學培養學生較強的耐挫意識,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存在嚴重逆反心理與自卑心理的農村留守兒童,會在遭遇挫折之后產生較大的心理陰影。教師通過這節課的教學,能夠幫助其形成抗挫意識,提高抗挫能力。因此,教師要掌握心理輔導的技術與方法,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有足夠的了解,然后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挖掘,再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讓自己的教育行為能夠化解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
其三,完善留守兒童家庭結構。雖然農村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陪伴與關愛,但教師還是要盡力完善其家庭結構,建立學校與家庭之間的密切聯系,讓家庭最大程度地發揮教育作用。留守兒童父母需要謹慎選擇孩子的監護人,因為監護人的監護與教導水平非常重要,如果監護不當,會使監護效用不升反降,而且容易使兒童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教師要與家長積極溝通,了解兒童的生活情況,了解兒童的實際心理,這樣才能更好地教育兒童。另外,在寒暑假或節假日期間,教師應提醒家長盡量多與孩子團聚,給孩子更多的心理關懷。教師只要注重完善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結構,就會對兒童的家庭產生正面影響,促進兒童健康成長。
四、結語
總之,在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認識到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并在分析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基礎上,探索實施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教師要強化對留守兒童的情感教育,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完善留守兒童家庭結構。教師要按照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需求提高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通過情感教育與教學內容的有機滲透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胡義秋,朱翠英.不同學齡階段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比較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15(01).
[2]張幫輝,李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及其治理對策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3).
[3]李曉麗.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路徑選擇[J].基礎教育研究,2019(01).
[4]姚桂雪.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綜述[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1(07).
Exploration of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Li Xibiao
(Sizichuan Education Branch, Tongwei County, Gansu Province, Tongwei 743321, China)
Abstract: Schools and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mental health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and strengthen the effectivenes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so as to make them be able to receive more care in their study and life, and learn and grow more healthily. Ways to implemen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are as follows: strengthen the emotional education for left-behind children, infiltrate the cont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family structure of left-behind children.
Key words: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ays; emotional education; family stru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