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永紅
摘 要: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和審美能力的培養,是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美育素材,結合古詩詞教學滲透美育,通過問題設計強化美育,運用信息技術凸顯美育,使學生學會鑒賞語言美,領略自然美,感受社會美,體會內在美,學習和完善人格美,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語文;審美教育;教材;古詩;問題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03-0134-02
審美教育是通過培養人們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養。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的需要,能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體驗到文學帶給人的魅力與愉悅,讓學生對文學產生渴望與熱愛,在鑒賞美的過程中使個性創造力得到培養,道德情操得到更好的陶冶。本文對如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進行探討。
一、挖掘語文教材中的美育素材
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應該是疑問的焦點、思維的交匯點、教學的創新點,如果學生的審美教育在語文課堂被激活了,那么學生的興奮點就被激活了,他們就會對課文進行再創造,能夠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題,挖掘文章的創新點,體會語文學習的快樂,進一步激發學習語文的熱情。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通過對這些課文的學習,學生不僅可以掌握語文基礎知識,而且能夠潛移默化地受到其中豐富美學因素的感染,學會發現美、感受美、欣賞美,進而形成正確的審美觀點和健康的審美情趣。
例如,在《一只小鳥》的課堂教學中,在細節之處講到“他每天只能在巢里瞅著”和“大地上一片好景”,僅從文字看,理解是空洞的,但其背后有著鮮活的感情、形象的畫面,作者僅用一句話帶過,讓讀者體會小鳥的快樂。教師在教學時可引導學生理解,然后想想小鳥一家的對話,體會小鳥所反映的人性之美,讓學生接受美德教育,進一步讓學生理解語言,品味情感,使小鳥全家其樂融融的幸福生活自然進入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人生追求。又如,在《回自己的祖國去》一文中,“中國解放了”“我們的祖國解放了”“回去,回自己的祖國去”等句子無不表現出華羅庚對祖國的熱愛。學生在反復朗讀中跟著華羅庚一起激動,一起興奮。華羅庚這種迫切回國、報效祖國的強烈愿望深深地感染了學生。此時,學生會與文中人物產生思想的共鳴,真正走進課文,接受情感教育。語文教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師應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接受美的教育。
二、結合古詩詞教學滲透美育
中學語文教學是實現美育的主要途徑,而古詩詞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古詩詞是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每一首古詩都是良好的美育素材,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推敲古詩詞的文字美,感受古詩詞的意蘊美,領略古詩詞的剛柔美,在古詩詞教學中滲透美育。
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用聲音再現畫面,學生更容易進入古詩詞所描繪的境界,在朗讀中逐步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與人物的情感產生共鳴,心靈不斷得到凈化,情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豐盈。而古詩詞的韻律美,更容易讓學生進入到其描繪的優美境界中,感受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選入初中教材的古詩詞,都是歷經錘煉的名篇佳作,教師可通過領讀、齊讀、默讀等方法讓學生反復朗讀古詩詞,體會古詩詞的韻律美,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例如,教學李清照《如夢令》時,教師可先自己領讀,讓學生體會音調的高低、強弱變化,然后讓學生齊讀,從而把握古詩詞的用韻、節拍、停頓,最后讓學生默讀,感受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在古詩詞學習中,教師還應啟發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領悟古詩詞中的意境美。例如,在教學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時,教師可讓學生在朗讀后找出這首詞都描寫了哪些景物。然后對“曲徑通幽處”一句進行詳解:“曲”“幽”“深”等字眼表現了禪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靜的環境,課文對“曲”的注釋為 “竹”,而這兩個詞表達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而“曲”形容小路彎彎曲曲,層次很多,景致很深。這樣,學生就在古詩詞的學習中體會到作者用詞的精妙之處,并通過對字詞的理解,領略其中的意境美,培養了古詩詞鑒賞能力。
三、通過問題設計強化美育
對于一些反映社會生活的文章,教師可通過問題讓學生理解和評價其中的典型形象,體會作品中的社會美。教師可讓學生反復閱讀課文,熟知課文內容,解決一些基本的問題,找出若干質疑點,使學生上課的時候能根據自己的理解有重點、有的放矢地聽課。例如,《孔乙己》描寫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舉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體不勤、窮困潦倒,在人們的嘲笑戲謔中混度時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階級所吞噬的悲慘形象。預習《孔乙己》一文時,教師可給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寫作此文目的是什么?孔乙己有哪些性格特征?作者對他抱什么態度?本文主要通過哪方面的描寫來刻畫孔乙己的性格?為什么用“孔乙己”作為小說的題目?學生經過反復思考,自行解決了上面的五個問題,但產生了六個質疑點:文章開頭對酒店為什么要寫這么多?為什么要強調孔乙己的長衫?為什么重復寫“眾人哄笑”?為什么孔乙己偷書,而酒錢總不欠?怎么理解“孔乙己大約的確死了”這句話?對“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怎么理解?上課時,學生會特別注意教師對這些問題的分析,從而體會文章的社會美。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從課文的具體內容出發,充分利用教材,通過美的事件和美的素材陶冶學生的情操,加強美育。例如,在《孔乙己》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問題“孔乙己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信奉者,請結合全文具體語句說說作者是通過哪些方面的描寫來刻畫孔乙這一特點的”,引導學生體會這一形象的社會意義,讓學生挖掘造成孔乙己悲劇命運的原因,深刻認識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質,從而發揮這篇文章應有的悲劇的審美教育作用。
四、運用信息技術凸顯美育
信息技術運用圖像、聲音等視聽手段,彌補了傳統審美教育在時空轉換、情感滲透、情境營造等方面的不足,克服了語文審美教學中重“析”輕“賞”的傾向,為語文美育滲透起了很好的媒介作用。為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領悟課文的形象美、結構美、主體美,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審美教育。例如,在老舍的《濟南的冬天》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可先通過多媒體展示濟南陽光下的山景,讓學生復述第二自然段的內容,探究“作者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寫出小山的特點”;然后用多媒體展示濟南薄雪后的山景,讓學生復述第三自然段的內容,探究“作者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寫出雪后小山的特點”;再用多媒體展示城外遠山圖,讓學生復述第四自然段的內容,探究“作者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寫出城外遠山的特點”。這樣,學生不僅通過多媒體展示的圖片直觀感受到濟南冬天的美,而且通過對課文的理解,領悟了作者優美的用詞和寫作手法。
總之,初中語文教師應該注意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之美、對情感意境之美的感覺,讓學生在課文這片芳林中尋找美點,尋找“美”的感覺,表達“美”的感受,增強“美”的判斷,注重“美”的咀嚼,并在生活中尋找美、感受美,用文字來表達美、謳歌美,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許鐘予.中學語文隨筆寫作教學中的美育滲透[D].上海師范大學,2011.
[2]谷翰鐳.中學語文課堂美育滲透探微[D].遼寧師范大學,2002.
[3]于欣.初中語文美育與核心素養培養[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7(36).
[4]榮連山.淺談初中語文詩歌教學與美育研究[J].中學課程資源,2017(10).
Discuss on Aesthetic Education in Junior?Middle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Chang Yonghong
(Li Dian Education School District, Tongwei County, Dingxi City, Gansu Province, Tongwei 743300, China)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healthy aesthetic standards and aesthetic abilit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based on core literacy. Teachers should be good at digging up aesthetic education materials in teaching materials, infiltrating aesthetic educ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strengthening aesthetic education through problem design, and highlighting aesthetic education throug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o that students can learn to appreciate language beauty, appreciate natural beauty, social beauty, internal beauty, learn and perfect personality beauty,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Key words: ?language; aesthetic educ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question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