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浩然
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互聯網金融行業也在迅速發展,校園貸在這種環境下應運而生,校園貸的主要群體針對學生,面對多元化的市場需求,校園貸的產品種類也是多種多樣。校園貸的產生也給學生的生活帶來了一定的影響。本文從校園貸的整治情況對金融風控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討論,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解決方案。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行業;校園貸
一、校園貸的特性與風險分析
近年來,在校大學生旺盛的消費需求和超前的消費觀給非法校園貸提供了成長的溫床。這些非法校園貸背后隱藏著極大的危機,有的學生面對還款壓力,選擇“以貸養貸”,從而債臺高筑;還有的學生因無力償還校園貸,長期遭受暴力催債的騷擾。非法校園貸亂象叢生,侵害了廣大學生的合法權益,造成了非常惡劣的社會影響。
校園貸亂象頻頻。對此,2017年原中國銀監會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范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指出,未經銀行業監督管理部門批準設立的機構不得進入校園為大學生提供信貸服務;現階段一律暫停網貸機構開展在校大學生網貸業務。因此,在各種校園貸類型中,僅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才可以開展校園貸服務,其他校園貸一律屬于違規校園貸。大學生一定要提高警惕防范非法校園貸,務必樹立科學的消費觀,不要被虛假承諾所誘惑。
校園貸的運行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互聯網金融行業的風險特征。一方面校園貸的信息采集依賴大數據分析,云計算等先進的技術,使信息分布更加均衡,提升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管理效率。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新型的金融模式,也會加大風險的產生,這種碎片化、跨界性和傳染性的特性會加大新的風險的產生。下面詳細對這兩方面的風險進行詳細的分析。
(一)互聯網金融具有金融的本質特性
互聯網僅僅是實現金融收益的一種手段和方式,互聯網金融依然會面臨傳統金融所遇到的風險,包括市場帶來的風險、信用帶來的風險、操作不當造成的風險和資金流動造成的風險。以校園貸為例,校園貸的審核流程非常簡單,貸款標準非常低,對學生信用的評定和違約的制裁非常低,所以這會造成一定的風險。同時因為高回報率來吸引客戶,資金退保的保證也較低,資金的流動性風險也非常高。由于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新型的金融模式,公司的籌建、內部機制以及人員調配都存在一定問題,所以相應的資金管理和信息管理也造成了潛在的財務風險。
(二)互聯網金融的特定風險
互聯網金融擁有互聯網產品的特性,對互聯網技術和金融業務進行了融合,存在特定的風險。從校園貸分析來看,主要存在的新型風險包括技術風險和信息泄露的風險,校園貸的運行以狐貍王為載體,通過融合了大數據分析和云計算為新型的金融模式,具有擴展迅速的特點,但沒有根據互聯網的特性建立新型的監控機制。最常見的風險是學生信息泄露的風險。直接對公民隱私和平臺安全造成影響。另外,從宏觀角度上來看,互聯網金融的跨界特性和風險事件突發性,也會引發系統性風險問題。
二、互聯網金融的風險產生原因及防控措施
(一)信息不對稱
雖然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新型的金融模式簡化了交易的流程降低了交易的成本,但從某種角度上來看也增加了信息同步不及時的可能性。校園貸產品是一種創新性的產品,學生對于復雜的規則往往缺乏反辨別能力,再加上銷售人員的業務能力不足,導致不實宣傳和誘導學生選擇校園貸產品的現象屢見不鮮,隨之而來的帶來了暴力催收現象的產生。
(二)行業羊群效應
“羊群效應”指的是在經濟學中對于經濟個體的一種從眾跟風的心理。從校園貸的發展來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必然會有一些不當行為,導致造成一些非法收益,這種非法的現象也具有傳染性,造成行業發展的不良影響。
(三)道德風險
根據梯諾爾的新規則理論,校園貸平臺的運營管理方在一定程度上有規避風險的可能性,相對從業人員的流動性較大,并且水平不高,沒有較強的職業責任感,會存在過激推銷的不當行為,對于平臺本身的發展定位和發展方向沒有準確把控,會對互聯網金融本身的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
三、互聯網金融監管對策
互聯網金融的交易和服務都是在互聯網上進行的,交易過程是非透明的,交易過程中需要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過程進行深入研究,本小節提出了幾點相應的對策。
(一)穿透式監管
按照我國目前的監管體制,金融監管是一種分行業監管的模式,所以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存在一定的管理漏洞,需要根據互聯網金融的行業、產品特點進行功能性的監管,注重對內容深層次的管理,通過制定詳細的監管規則來完善管理體制。
(二)跨界監管
我國目前互聯網金融行業跨界發展趨勢明顯,從中央到地方之間逐漸形成分級的管理模式,在目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初期,需要從上到下形成一種統一化的、規范化的治理。同時需要加強監管部門的聯動性,加強跨部門,跨區域系統通合作。與工商、公安、紀檢監察部門建立聯系,及時對互聯網金融可能存在的風險防控點進行重點監督和考察,避免應急事件的產生。
(三)全周期監管
從國際層面上看,互聯網金融從監管順序上包括準入監管,運行監管和退出監管。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可向經驗豐富的國家和地區學習,將成功經驗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應用。將宏觀監管和微觀監管融合,對互聯網金融產品從研發,到分銷、銷售和售后進行全過程管理,消除產品創新造成的不利影響。
(四)創新監管
作為一種新興事物,互聯網金融想要更好更快的發展,也需要回歸到金融發展的本質,避免過度的金融化,需要與國家的實體經濟發展緊密結合,同時在創新監管的過程中,可利用云計算技術、大數據分析技術對風險點進行及時的排查和預防,不斷完善信息泄露風險的體制機制,逐漸提高市場的開放程度。
參考文獻:
[1]王銘,陳文雯,王守剛 互聯網金融背景下校園貸風險防范與教育引導機制研究 [J] 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 2018年.
[2]張李遙,大數據風控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的應用[J]電子世界 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