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鴻
[摘 要] 青年亞文化是當代文化版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青年亞文化的三個標志性文化符號——“網游”“惡搞”“屌絲”進行文化解碼,發現其具有個性與邊緣化、惡搞與顛覆、關注與批判三個文化特點,該文化特點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產生了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其積極因素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話語成長的內在驅動,而其消極影響則是阻礙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意義的有效傳達,形成失語狀態。前者通過提供新的話語載體、話語內容、話語方式,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提供了發展機遇與未來;而后者則因話語主體技術與內容的回避,使其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失語狀態。因此,應當通過積極的情感回應、議程回應和形式回應來實現青年亞文化語境下的思想政治話語重構。
[關鍵詞] 青年亞文化語境;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文化解碼;成長;失語
[中圖分類號] G641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0) 01-0054-03
大學生是社會文明道德風尚的重要體現者和傳承者,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構建科學有效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當代大學生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構建便極具現實意義與社會價值。在社會結構日益突出,文化組成多元,新媒介更迭不斷,各種社會思潮不斷滲透意識形態教育的當代社會,以邊緣性、顛覆性和批判性為主要特點,與大學生年齡層次、知識結構和生活習慣相適的青年亞文化是當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建設面臨的最直接挑戰,也為其話語建構提供了參照。筆者擬立足中國青年亞文化特征,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遭遇的機遇與挑戰,探索該語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突圍途徑。
一 網游、惡搞、屌絲:當代中國青年亞文化解碼
所謂青年亞文化,是指“在青年群體中存在的不同于主流文化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以顯著區別于主流文化的風格和樣式表現出來,為社會上處于從屬地位的青年所接受,是從屬、次要與支流的文化”。有學者看到了當代青年亞文化與技術緊密聯系的新特征,認為“新型傳播技術與高科技文化產品的應用是其技術特點,社會分層所形成的多重亞文化圈是其階層特點,右手拼命工作,左手拼命刷卡的生活方式是其消費特點,游戲、嘲笑與躲避崇高是其價值觀特點”。總而言之,“青年亞文化概念在社會變遷中以理論的更迭拓展出青年亞文化新的表現形式、新的特性”。
就筆者看來,就當代中國青年亞文化的表征而言,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個性與邊緣化特點。如網游及由此衍生的網絡游戲競賽、cosplay、甚至是網游人物服裝設計,如世界知名服裝品牌Dior開辟了專為網游人物設計服裝的新業務。盡管網游引起了世界時尚巨頭的關注,其觸角從虛擬空間向實體世界延伸,但是在主流社會,網游仍是中國當代家長和學校嗤之以鼻的邊緣事物。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獲得世界網絡游戲大賽冠軍的年輕人所獲得的社會認同感和價值認定是肯定完全無法與獲得物理或化學世界錦標賽的年輕人相媲美的。
二是惡搞與顛覆的特點。對主流文化的叛逆天性,使青年亞文化總是顯得與主流文化格格不入,桀驁不馴,甚至忤逆不遜,而有時主流文化話語的僵化過時更為青年亞文化的活躍提供契機。如在青年大學生中走紅的電影《泰囧》、大學生自拍的微電影《舌尖上的方便面》、大學生喜愛的年輕導演寧浩,以及層出不窮、甚至點擊率能超越正劇本身或掀起觀劇熱潮的惡搞類影評。回顧惡搞類影評的崛起史,就不得不提當年初出茅廬的胡戈惡搞陳凱歌嘔心力作《無級》拍出的另類影評《一個饅頭引起的血案》,此片充滿了對藝術前輩——陳凱歌的調侃和對電影藝術的娛樂消費,逃避崇高、結構英雄、追求娛樂、是這一青年亞文化的突出特點。面對此,陳凱歌蹦出“無恥”兩個字的點評,頓時引發了關于大師胸懷問題的熱烈爭議。其實,陳凱歌與胡戈與其說是藝術上的分歧,不如說是兩代人文化選擇與認同上的巨大鴻溝,前者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精英文化自覺繼承者,而后者則是“眼睛一睜一閉一天就過去了”的娛樂文化的積極擁躉者;是傳統時代與自媒體時代影評載體和影片方式的博弈,前者專業影評人掌握話語權在《電影世界》等專業領域做出的理論評價與理性(起碼是追求理性)分析,而后者是觀影甚至圍觀者在豆瓣、貼吧有情網絡自媒體平臺抒發的直觀感受或情緒。
三是關注與批判的特點。其代表人物如屌絲、憤青等。在大學生群體中風靡的神劇《萬萬沒想到》,涉及搞笑、穿越、職場等當下熱門元素,劇中男主人公王大錘,作為職場界、名醫界、相親界的著名屌絲,每天的生活都多姿多彩而又變幻莫測。舉例而言,本來只是一場很簡單的面試,但在王大錘看來卻變成了一個探案現場,學校的就業教育和職場的面試實際之間的距離,被王大錘以夸張和幽默的方式進行了放大,最后的面試結果更是讓人意想不到。這幕面試戲戲仿中有嚴肅,夸張中有真實,關注中有批判,批判中有反思,不論是對學校就業教育、招聘單位,抑或職場新人都具有值得推敲的關注和批判的意義。
二 成長與失語:青年亞文化語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機遇與挑戰
青年亞文化自身的個性與邊緣化、惡搞與顛覆、關注與批判的特點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產生了積極和消極影響,其積極因素形成大學生思想政治話語成長的內在驅動,而其消極影響則是阻礙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意義的有效傳達,形成失語狀態。
(一)新穎、隱蔽、深入:青年亞文化語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機遇與未來
一是青年亞文化的產生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提供了新的話語載體。青年亞文化的傳播往往與技術更迭密切相關,不拘泥于傳統的話語形式和載體,樂于借助新的載體來傳遞聲音,擴大影響。從QQ、微博到微信,從電視、電影到嗶哩嗶哩等非主流網站,新的信息應用平臺的普及,極大地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形式和載體,為提升教育實效奠定了技術基礎。
二是青年亞文化的產生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提供了新的話語內容。傳統的思想政治話語內容多集中于教學體系、實踐活動體系,但是現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已經拓展至生活領域,甚至是以生活領域為切入口反喻至思想領域和政治領域。以“炫富女”為例,百度百科對其的定義是“在公眾面前炫耀奢華生活而引起民眾關注,無正面意義,使社會風氣形成攀比、嫉妒、心里扭曲等負面影響”,大學生的微博微信中時有轉發和評論,面對這種有可能引起大學生思想負面影響的消極現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首先得具備熟練使用新載體的能力,然后對癥下藥,利用新載體發布相關的引導話語,深刻剖析這一生活領域的亞文化現象,從而將這一分析成果輻射至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領域。
三是青年亞文化的產生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提供了新的話語方式。話語載體的更新和話語內容的引申,必然會引起話語方式的轉變。如浙江大學推出的兩條創意迎新橫幅便迅速走紅網絡:“做一個明媚的女子,不傾城,不傾國,以優雅姿勢去摸爬滾打;做一個豐盈的男子,不虛化,不浮躁,以先鋒之姿去奮斗拼搏。”兩條橫幅在微博上引出各種評論,“@浙大_復旦_文彬”認為:“這標語實在親民。一如浙大的校風,我很稀飯(喜歡)。”這條橫幅基于網絡語境,以新穎的話語方式有效表達出高校對新生的成長期待和學校風格,產生了直接有效的教育意義。
(二)回避與失語:青年亞文化語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遭遇的困境與尷尬
回避是大學生思想政治話語面對青年亞文化的態度,而失語則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對青年亞文化的狀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技術領域的缺失、內容的回避導致話語主體(教育者)與話語受眾(大學生)之間的話語裂縫。
一是技術回避導致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失語。盡管很多高校教師表示理解或支持正向的青年亞文化,但有意識、有技巧、有實效地借助新技術來進行深入的青年亞文化引導工作仍顯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源自技術更迭迅速、技術安全風險以及高校教育工作者主觀意識上對青年亞文化的重視程度不足。這種技術回避導致教育載體的滯后甚至缺位,從而在新技術領域客觀形成思想政治話語失語狀態。
二是內容回避導致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失語。高校大學生思想教育體系大致包括三個部分,即“教學體系、實踐活動體系和日常生活體系”。在既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構建中,教學體系、實踐活動體系是話語體系構建的重要內容,而日常生活體系的構建則處于隱性地位,即便偶有言及,也往往只是在構建前兩者時的順帶提及。而在今天,我們逐漸意識到日常生活場域是開展思想引領、文化引導、人格塑造工作的重要場域,只有將這三大體系這三大體系交流互滲,形成內在的有機整體,才能事半功倍地彰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成效。
三 回應:青年亞文化語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構建因應之策
堅持正面回應是重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重要策略,而回應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情感回應。處于青春期的大學生在情感上渴望被認同,如果不被認同,至少希望被關注;如果不被關注,至少希望被正視。在華中科技大學2010屆本科生畢業典禮上,校長李培根院士16分鐘的演講,被掌聲打斷30次。“你們一定記住了‘俯臥撐、‘躲貓貓、‘喝開水,從熱鬧和愚蠢中,你們記憶了正義;你們記住了‘打醬油和‘媽媽喊你回家吃飯,從麻木和好笑中,你們記憶了責任和良知;你們一定記住了姐的狂放哥的犀利。”全場7700余名學子起立高喊:“根叔!根叔!”在這聲聲“根叔”中有當代大學生渴望已久的話語平等和情感回應。這次畢業典禮演講迅速風靡全國,甚至引起了高校畢業典禮和開學典禮的校長致辭話語方式改革。正如大學生的留言,每個大學生心里都有一位“根叔”,“感謝‘根叔,讓我們重溫久違的大學精神”。
二是內容回應。除了傳統的教學體系、實踐活動體系外,世俗文化的入侵使得日常生活體系成為目前大學生思想政治話語構建的重要新課題。我們看到“七十碼”“高富帥”“拼爹”“蟻族”等常見生活話語背后都飽含法律倫理、社會訴求、秩序理性等話語深意。對大學生回應并分析這些話語的過程,既是一場與消極文化正面博弈的激烈戰斗,更是一次價值重建、思想引導的歷程。不論大學生以多么看似世故、實則稚嫩的話語方式調侃消解正統的思想政治話語,關注本身就顯示了他們對社會問題的關切熱情、交流期待和追求答案的內心焦慮。“根叔”的畢業典禮寄語正是因為對“俯臥撐”“躲貓貓”“喝開水”等“熱鬧”和“愚蠢”的不回避,對社會正義和人生理想的不放棄而受到了大學生的熱烈肯定。
三是形式回應。解碼青年亞文化特征,掌握話語載體工具,與時俱進轉變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形式。在技術更迭迅速、信息爆炸的今天,在思想活躍的青年亞文化語境中,如何將教育內容的隱蔽性和教育方式的開放性更好地結合在一起,是我們亟待解決的重要議題。“根叔”發言中提到的正義、理想、堅持對不論是對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而言都不陌生,但是教育的效果卻不可同日而語,導致這一差異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方式的轉變實現情感共鳴,因情感共鳴而消除了受教育者的戒備和抵抗,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意義的隱蔽傳達。同時,“根叔”通過微博、視頻網站等網絡新技術,更引發了從高校到社會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構建的省思與重構。
青年亞文化是“歷史變遷的產物和時代的癥候”。對待網絡技術時代的青年亞文化,必須轉換治理觀念,創新治理范式,促使社會主流文化與青年亞文化實現良性互動。青年亞文化最大的魅力是其源源不斷的自我更新能力,而這也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重構提供了新課題、新場域、新思考。
參考文獻:
[1]張爍,鞠鵬.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蘇文清.青年亞文化探微[J].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4).
[3]田方萌,楊長征.近5成青少年流行文化現象的特點[J].中國青年研究,2003(2).
[4]崔家新,池忠軍.青年亞文化的概念解析——基于青年亞文化歷史流變的發展性考察[J].學習與實踐,2018(11).
[5]陳殿林.回應與收編:青年亞文化影響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29).
[6]李培根.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培根在2010屆本科生畢業典禮上的演講[J].福建教育(F版),2011(1).
[7]閆翠娟.我國青年亞文化的歷史演進[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9(3).
[8]朱雷.網絡青年亞文化何以健康發展[J].人民論壇,2019(2).(責任編輯: 王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