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玉娟
【摘要】初中物理的知識點在綜合應用后,學生在審題、分析和解題時常存在困難,解題時常將知識點孤立,不注重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解題時找不到突破口,或者只能解其中的一小部分問題就沒了頭緒。針對學生解綜合題難的現象,本文對綜合題進行了分析,并從三個方面進行解題訓練。
【關鍵詞】初中物理;解題技巧;綜合題
在初中階段的學習過程中,許多學生覺得物理是一門比較難學的課程,尤其是綜合復習后,對題意的理解總不是很透徹,稍有難度的題目就容易出錯。為什么難學易錯呢?原因在于學生要選擇有限的規律去解決無限的問題??此坪唵蔚奈锢砀拍?、規律及公式,在應用時容易考慮不夠全面,顯得特別難。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研究提高學生能力的方法,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解綜合題是提升學生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綜合題考查學生整體知識水平
在初中階段,物理的大部分知識點比較零碎,綜合題主要體現在下列幾個方面:
1.計算題中的綜合問題
計算題中力學部分和能量部分相結合,將物體的運動和能量的利用效率綜合起來考查或在機械中進行受力分析,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電學部分考查了電路的分析、簡單電路的計算,更重要的是電路在實際生活中的動態應用,甚至與電磁繼電器相聯系進行條件分析。
2.填空、選擇題中圖像綜合問題
圖像中有多條圖線,不同圖線所代表的意義不同,例如電學部分?U-I?圖像中,過原點的直斜線與曲線的區別,及從圖像中獲取的不同數據,能把電學部分導體的性質、半導體、串并聯電路的電路特點及歐姆定律等綜合起來。
3.實驗綜合題
實驗題也不再是單一的實驗。例如,2014年江蘇省南通市物理中考題:在探究光的折射規律時,從水面上方看水中的物體變淺了,為了確定水中物體所成像的位置,某學習小組進行了如下探究:A.把一個小燈泡a放在水中某處,觀察燈泡所成像的位置。B.將另一個相同的小燈泡b放在水面上方,調整其位置,使它的像與燈泡a的像重合。C.用刻度尺測量燈泡b到水面的距離。(1)測量時,把刻度尺的零刻度線對準燈泡b,水面處對應刻度,則燈泡b到水面的距離為________mm。(2)燈泡a的像到水面的距離與燈泡b到水面的距離一定相等,依據是平面鏡所成的像_________。
A.是虛像B.和物體大小相等
C.和物體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D.和物體的連線與鏡面垂直
(3)測量時,如果直接將刻度尺豎直插入水中,使看到的零刻度線與燈泡a的像重合,則刻度尺在水面處的示數表示______________。
這道題,看似是對“光的折射”探究實驗的考查,其實綜合考查了平面鏡成像特點、刻度尺的讀數、利用描點作圖,并通過對圖像的觀察,運用數學知識,寫出物理量之間的關系,涉及面較廣。
這些綜合題要求學生在復習時知識無遺漏,要有解題的綜合能力,平時在課堂上就要對學生進行綜合題的訓練,才能提升他們解綜合題的能力。訓練的目的固然是能應付考試,更重要的目的是不能讓學生僅著眼于課本知識,在學習的過程中還要注重能力的提升。
二、以“標”治“本”,緊扣知識體系,提升學生的概括和審題能力
1.將相似的知識點進行對比,抓住不同點
例如,電學部分的“測未知電阻的電阻值”“測小燈泡的電功率”和“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之間的關系”,這三個實驗的電路是類似的,這部分進行綜合考查的題較多,在進行解題時要能辨識概括出這三者之間的共性與區別,才能有的放矢。電路元件基本相同,電流表、電壓表的使用方法與作用是相同的,但實驗目的、滑動變阻器的作用、實驗結論、圖像等卻大相徑庭。將上述實驗進行對比,區別三者的不同,進行變式練習后,學生自然能找到解這些實驗題的方法。又如,對電磁聯系中的三種現象,“電生磁”“磁生電”和“電磁作用”的原理圖進行比較,圍繞知識點,找出各種現象形成的條件和結果,就比較容易區別三種現象。
2.根據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將相關聯的知識點整合
圍繞“新課程標準”,研讀“考試指南要求”,找出關系較近的知識點,合理設計綜合題。綜合題涉及的面廣,但不一定難度系數大,在解題時應拆解知識點,將綜合題變為簡單題。上述2014年南通市中考中的光學綜合題,拆解出刻度尺的讀數、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應用、光的折射的光路分析以及圖像的繪制和理解,每一個知識點在新課標中的要求都不難,但最終的得分卻低于預期值。因此,在平時訓練時,教師可讓學生嘗試找出知識點間的聯系,并自行出2~3個知識點的綜合題并進行組內交換將知識點拆解,以降低解綜合題的難度。
三、從“生”到“透”,把脈知識鏈接,提高學生的調動和遷移知識能力
積極養成解題正確的思維,消除消極、錯誤的思維習慣。在解答綜合題時,根據知識點、問題之間的必然聯系,解答問題時要按一定順序去分析、思考,形成正確的思維模式。對復雜的綜合問題,應訓練學生的解題方法,審題時可利用分段法和縮句法,圈出關鍵字,先從局部弄清題意,再運用演繹、逆推等方法尋找知識點間的鏈接點,從整體上縱橫分析,便于從一個知識點遷移至另一個知識點。比如,浮力部分的計算,有浮力的計算、物體的浮沉等知識點,解題時與“力與運動”解題思維整合,先分析物體的浮沉狀態,再進行受力分析,結合重力及阿基米德原理等知識,可以解決物體或液體的密度大小等問題。
四、由“定”到“變”,緊扣現象實質,發展學生的應變和思維發散能力
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千變萬化,但其本質不離其宗。在利用物理知識解決物理綜合性問題時,學生要注意生活中的事物不是單一的,而是相互聯系的,是多方面關系的總和,思考問題不能僅局限于一個方面。例如,在求浮力的問題時,當所給條件不能滿足阿基米德原理時,學生應從受力分析的角度思索,讓思維有一個轉換和跨越。在復習時,教師除了精選一些有代表性的綜合性習題,也可以設置不同的問題情境,如結合生活中的不同家電和新科技訓練學生的應變能力,提高解題的靈活性;還可以將綜合性題型設置成開放性問題,從各種不同角度設計問題,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解答,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這樣學生才能綜合運用物理知識和方法提高解題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啟發學生邊學邊思、邊思邊學,適時點撥、解疑提高學生的解題興趣。當然,學生解綜合題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練成的,但只要抓住綜合題的特點,圍繞知識點和考點有理有據解題,再加上養成的良好的學以致用的習慣,學生的能力必定會大幅度提高。
教師要在課堂上采用有效的方法進行教學能提高課堂效率,解題過程中能及時反饋,對研究方法進行調整;在復習的過程中,進一步驗證方法的有效性,為以后的教學積累經驗和方法,讓學生不再畏懼綜合題。
【參考文獻】
[1] 張忠義. 淺議培養初中學生的物理解題能力[J]. 學周刊,2016(0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