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哲 黃邁
過去幾年在城市社區銀行快速擴展的同時,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渠道建設也在不斷推進。各類商業銀行、農信社以及互聯網金融機構等都在縣域農村地區積極發展各類服務渠道,不斷延伸觸角,社區銀行模式已經在部分經濟發達縣域鄉鎮悄然推廣。
農村社區銀行的實踐探索
調研了解到,浙江、安徽等縣域鄉鎮社區銀行發展已經初現成效,如浙江、安徽等地農商行,都在當地經濟發達的鄉鎮按照有人值守自助銀行模式建設社區銀行。雖然名稱上有別于城市社區銀行,如浙江的“豐收驛站”、安徽的“金農信e?家”等,但銀行內部都設有24小時自助服務區,除了自助存取款外,還常駐員工為客戶提供客戶經理預約,貸款咨詢、申請和貸前調查等業務。
為什么社區銀行在城市發展遇到瓶頸,而在縣域鄉鎮地區能夠得到發展?依筆者看來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市場潛力大。城市地區金融供給比較充分,金融同業各類網點渠道分布密集,?可替代性強,留給社區銀行的市場空間有限。而在廣大縣域地區,除了農信社、農商行和農行、郵儲等設有網點外,其他金融機構甚少進入,在很多鄉鎮往往是農信社一家獨大。同時,經濟發達地區城鄉差別小,如浙江一些經濟發達鄉鎮,經濟總量超過中西部一個縣,金融需求潛力巨大,為社區銀行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服務特色化。鄉鎮地區與城市社區的金融服務需求不同,城市社區銀行提供的金融服務趨于同質、可替代性強,而鄉鎮社區銀行除了通過自助機具提供理財、代理繳費以及存取款、轉賬等傳統服務外,?重點是針對農戶融資需求提供專屬的特色信貸服務,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農戶可以通過線上、線下等渠道提出貸款申請,?鄉鎮社區銀行進行貸前調查、貸后管理等工作,貸款審查審批則集中到縣支行網點進行,有效提高了傳統網點服務覆蓋面,?便利了農戶。調研了解到,溫州某商業銀行一個設立在鄉鎮的社區銀行,僅有2名員工,在對鄉鎮進行金融產品營銷宣傳的同時,管理的農戶貸款余額已超過8000萬元,預計2019年能夠達到1億元,在與當地農信社的競爭中大幅降低了農戶貸款利率水平,有效滿足了農戶生產經營融資需求。
成本更可控。社區銀行經營場所面積遠小于一般銀行網點,通常為50~100平方米,且鄉鎮地區租賃成本每年不過數萬元,遠遠低于城市水平。同時在數字化轉型的趨勢下,縣城傳統網點也需要轉型,?人工和電子機具本屬于沉沒成本,通過縣城網點分流到鄉鎮社區銀行,能夠優化整個縣域經營機構資源配置,擴大服務覆蓋,提升經營效率。只要鄉鎮經濟發展水平達到一定規模,在金融需求旺盛的情況下社區銀行很快就能實現盈虧平衡。通過“縣城網點+鄉鎮社區銀行”的布局,縣域行的整體盈利能力也將超過單一的縣城網點。
獲客本地化。社區銀行發展的初衷就是要解決銀行服務半徑不足的弱點,下沉到社區挖掘客戶。但是,隨著線上業務的快速發展,以往購買理財產品、代理繳費等社區銀行的核心業務現在都已經逐漸轉移到線上,這就需要社區銀行將網點空間打造成周邊居民生活和社交場所,從過去的“坐商”向“行商”轉變,為客戶提供更加便利的非金融生活服務,降低客戶觸用成本,才能把目標客戶吸引到銀行。鄉鎮地區屬于“熟人社會”,鄉鎮社區的銀行提供各類便民服務的營銷效果往往超過城市社區,能夠更加有效地增加客流,而這正好契合了社區銀行的獲客理念和經營思維。
在農村推廣社區銀行可發揮四大作用
探索社區銀行可持續發展新路徑。社區銀行在城市發展遇到的瓶頸問題,主要集中在運營成本高、產品服務同質化、線上可替代、獲客能力不強等方面。而在經濟發達地區鄉鎮建設社區銀行,針對農戶需求提供特色金融服務,可以有效地克服這些問題,實現商業可持續,有利于商業銀行延伸服務觸角,提升獲客能力,擴大市場影響,樹立品牌形象。
豐富完善農村金融服務渠道。農村地區長期面臨金融服務渠道有限問題,給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在鄉鎮地區發展社區銀行,是對農村金融服務渠道的有益補充。通過建設“縣城物理網點+鄉鎮社區銀行+行政村電子機具+線上服務平臺”的多層次金融服務渠道體系,有利于更加全面有效地為縣域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金融服務。
阻擊金融詐騙的重要力量。農民由于缺乏必要的金融知識,很容易被高息誘惑,這也使得農村地區成為金融詐騙的高發地。監管機構高度重視消費者權益保護,也在農村進行了大量宣傳,但是受騙者依然存在。社區銀行由于扎根基層且更值得信賴,可以充分發揮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助手作用,在做好金融知識普及宣傳的同時,有效阻擊金融詐騙的發生。
助力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前,農村地區并不缺金融機構,但是有效金融供給不足問題仍然存在,農村弱勢群體難以獲得有效的資金支持。社區銀行的設立,緊密了農戶與銀行、政府的聯系,豐富了農村金融供給渠道,增加了為農村客戶提供普惠金融服務的可能,還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農村金融需求,有力助推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對未來農村社區銀行發展的思考
在農村地區建設社區銀行,會受到農村市場環境、同業競爭、農戶生產生活習慣以及特色產品研發、考核和資源配置等因素的影響,需要不斷探索和完善,才能形成可持續的盈利模式,全面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就現階段而言,并不適宜大面積推廣鄉鎮社區銀行,而是應采用“試點-總結-優化-推廣”的建設思路,穩妥推進、分步實施,圍繞農戶的核心訴求并結合銀行經營實際,探索社區銀行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在縣域經濟金融服務中開辟出一片新的藍海。
科學選址,合理布局農村社區銀行。從目前的探索實踐情況看,由于縣城已有金融機構物理網點,農村社區銀行建設主要是在鄉鎮。一是要選擇經濟比較發達、金融機構網點少且金融供給相對不足的鄉鎮布局。目前重點可從沿海經濟發達縣域以及中西部經濟強縣入手,逐步試點推廣。二是布局要考慮與縣城網點的協同。城市社區銀行建設中的一個問題就是沒有充分考慮社區銀行和網點協同,各自為政。鄉鎮社區銀行要充分考慮與縣城網點的分工協作,首先宜在距離縣城網點較近、交通便捷的中心鄉鎮建設社區銀行。三是鄉鎮社區銀行建設要接地氣,融入農戶生產生活。鄉鎮社區銀行裝修必須打破傳統銀行“冰冷冷”的高大上形象,要充分考慮不同地區鄉鎮經濟社會特點,在裝修風格、內部布局上有便于提供各種場景體驗的社區服務。
創新服務,滿足農戶生產生活多元金融需求。鄉鎮社區銀行在依托電子機具提供繳費結算、存取款、理財銷售等金融服務的同時,要注重金融生活化,提供針對農戶的差異化產品服務。一是提供農戶貸款服務。要把農戶貸款作為鄉鎮社區銀行吸引農戶、實現盈利的重點業務,開發額度小、定價低、手續簡便的特色農戶貸款產品,讓農戶在家門口就能滿足融資需求。二是改善農村金融生態。要積極通過鄉鎮社區銀行開展金融知識普及,加強信用宣傳,降低農村地區業務風險,建立良性金融生態;同時也有利于樹立好品牌形象,促進社區銀行健康發展。三是提供特色便民服務。要把握社區銀行本質,走親民路線,積極融入鄉鎮和農戶生活,增設快遞代取等便民貼心服務,拉近與農戶的關系,以實現銀行、農戶、鄉鎮三者良性互動、和諧發展。
優化管理,建立科學的縣鄉統籌管理機制。要研究建立“縣城網點+鄉鎮社區銀行”的協同經營管理體系,發揮“1+1>2”的效果。一是業務協同。社區銀行以獲客活客為主要任務,重點依托電子機具和網絡開展業務,不辦理對公業務和涉及重要空白憑證和印章的業務,縣城網點為鄉鎮社區銀行提供中后臺支撐和協助,農戶貸款在社區銀行受理、調查后,審查審批等相關工作均集中到縣城網點提供。二是考核聯動。鄉鎮社區銀行在農戶貸款和存款理財等方面單獨考核的同時,要與縣城網點的相關業務發展捆綁考核,促進業務相互支持,協同發展。三是人員統籌。針對鄉鎮社區銀行業務特點分配人員,既要熟悉鄉鎮情況、貼近農戶生產生活,又要有較強的業務能力和合規意識,在人員有限的鄉鎮社區銀行能夠獨立有效推進農戶貸款等特色業務發展。
分類監管,推動社區銀行持續健康發展。一是擴大范圍。2013年監管層面已對中小商業銀行發展社區銀行進行了統一規范,下一步應考慮大型商業銀行以及農商行、農信社等涉農機構發展社區銀行的問題,鼓勵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積極探索向縣以下鄉鎮地區設立社區銀行。二是簡化流程。對于在鄉鎮地區設立的社區銀行可考慮進一步簡化流程,試點初期可按照自助銀行報批,在實現穩定經營1~2年后再報相關銀監局審批。三是加強風控。城市社區銀行已規定一般不辦理人工現金和對公業務,單戶授信余額不超過500萬元。對于鄉鎮社區銀行,考慮到授信對象主要為農戶,建議進一步降低戶單戶授信余額,根據地區經濟金融環境和金融機構風險管控能力不同,將單戶授信余額控制在100萬~200萬元。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7XJY008]。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農村經濟與金融研究所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