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一可
摘 要: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設和諧、融洽、歡快的人文氛圍,讓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展現個性,表現個性,培養個性和塑造個性的過程。
關鍵詞:人文價值;靜思;教學策略;無痕育人
語文既是基礎學科,也是人文學科,但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及人們認識上的偏差,長期以來,中學語文教學往往比較注重智力因素,而忽視人文底蘊,人文價值流失,人文關懷缺失較為普遍,既喪失了教學的人文色彩,更背離了教學的基本規律。新頒《語文課程標準》將語文的學科性質定義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一定性闡釋中和了長期以來對語文學科性質的論爭,是對語文課程價值的一種重新定位。與以往教學大綱顯著不同的是,新頒課程標準在確認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的同時,首次強調指出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這種由單一性(工具性)向雙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轉變,昭示了語文教學對人文精神回歸的呼喚。語文教學要凸現人文精神,即:關注人的價值、張揚人的個性、提升人的精神已成為素質教育的緊迫呼喚。
一、重新定位師生關系,讓平等產生人文因子
人文教育倡導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諧,人和人的關愛。“愛”是教育的靈魂。是人文精神在課堂中的重要體現。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關愛學生就是對學生有情。教學的藝術其實就是善待學生的藝術。江蘇省小學語文特級教師于永正教師也說過“在兒童的世界里,偉大不是大海而是溪流,在他們的眼里,老師的一份寬容和善待,一聲同情和勸慰,更是偉大,它是老師心中的愛意和善意的流露,這便是藝術。”因此我們應當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位學生,把愛用耐心激勵的眼神傳遞給學生,鼓勵并期待他們能取得進步,讓每一位學生都體會到被尊重,被關愛,被善待的快樂,他們一定會推己及人做到尊重關愛善待別人,從而使我們的語文教學從對學生的關愛中體現人文精神。
二、聯系生活開展教學,讓教材人文性感染學生
社會是學生語文學習的大課堂,生活是學生成長的大舞臺。教育教學離不開生活,要讓學生感受到生活的人文。如劉紹棠的《師恩難忘》是作者對上一年級老師的回憶,在樸實的敘事中抒發對老師的尊敬和感激之情。那么,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說說自己的老師哪個最難忘,對自己影響巨大?當然,有學生可能說自己難忘的不是恩師,而是自認為對自己傷害巨大的老師。這里,我們就要辯證地帶著學生看老師,可以跟他們講講林語堂的《我的一位國文老師》中的帶著濃厚文人氣息的老師,告訴學生有些老師嚴格,不是為了傷害我們,而是為了我們學習成績的提升和行為習慣的規范,就像我們父母一樣,我們都被父母打罵責備過,那么,是不是父母不愛我們呢?這樣,在對自己難忘的老師的回憶和表述中,學生會感受到老師的敬業、關愛和呵護。這樣讓他們閱讀課文,找找文章寫了哪幾件事情,想想是怎么寫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學生在閱讀和思考中就能體悟到田老師的從學生視角思考,用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是“春雨點點,滋潤著我”的人生道理的啟蒙教育,其實這就是田老師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學生們都能感悟好老師對一個學生的成長的作用,從不同角度看到老師與老師的教育。
三、創新人文滲透作業,不斷提升學生人文情操
一篇小小的文章,往往能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態度、價值取向、審美情趣、個性風范。所以在作文教學中要特別注重滲透人文性。學生文章應該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寫文章應該是心靈泉水的自然流淌。讓學生在作文中做到“心口如一”,說自己想說的話,寫自己想寫的文章,還學生一種真正的心靈的自由。作文訓練應該注意通過選題等促進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如培育學生具有博大真摯的仁愛心腸和責任感,培養學生具有求知、成才的偉大抱負,培養學生自強不息的精神,堅忍不拔的意志。學生通過作文不斷增強意志力,培養自強不息,百折不撓,奮斗不止的品質。在作文評語中充滿人文性。大部分教師,在應試作文教學的影響下,已形成了一套作文評語模式:句子通順,條理清楚,結構完整,中心明確……這千篇一律的評語,看多了,不僅激發不起學生寫作的欲望,學生甚至連看都懶得看。基于這種情形,我們應該嘗試多種方式寫批語,比如采用第二人稱談心的形式來寫評語,真心傾注教師自己的情感,充滿人文關懷。
總之,小學生思想比較單純,需要我們對其進行人文素養和道德情操的教育和培養,我們在語文教育教學活動中要培養他們良好的習慣,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是非觀,并在教學和訓練不斷突出與強化,在“滲透”“滋潤”上下工夫。如此,孩子們就能思想健康、行為規范,品質優良。
參考文獻:
[1]郭秀蓮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價值教育[J].新課程學(上)2012年04期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標》20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