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的歷史賡續與現實發展:基于歷史、現實與目標的三維視角

2020-02-18 06:26:50張乾元馮紅偉
重慶社會科學 2020年1期
關鍵詞:生態文明

張乾元 馮紅偉

編者按: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相關論述,有助于增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自信,提升新時代生態文明行動的自覺性。現刊出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張乾元、博士研究生馮紅偉對該問題的研究成果。

摘 要: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再次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進一步完善了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頂層設計。正確理解和科學把握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頂層設計是使制度得以更好更高效執行的前提和關鍵。對其理解和把握,應遵循歷史、現實與未來有機統一的邏輯原則。從歷史的動態發展看,一定意義上講,中華民族的生態文明建設史也是一部相關制度的發展完善史;從現實的必然要求看,推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必須遵循的現實指導原則;從未來的美好向往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最終價值旨歸。以源流為視域,從上述三個維度探析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大本大根,有助于進一步深化對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整體性認識,增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自信,提升新時代生態文明行動的自覺性。

關鍵詞: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三維論析;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專項項目“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18VZT002)。

[中圖分類號] A81 [文章編號] 1673-0186(2020)001-0005-012

[文獻標識碼] A? ? ? [DOI編碼] 10.19631/j.cnki.css.2020.001.001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1]全會關于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相關論述實質上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析清了道路,是新時代環境治理的“一劑良藥”。更好地堅持和執行制度,首先要更好地認識和理解制度。對于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關于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認識和理解,應堅持歷史、現實與目標三重維度的有機統一。

一、歷史維度:持續構筑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要“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1],以推進新時代的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工作。從歷史維度上看,我國的生態環境保護史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是相關制度的發展完善史。

(一)古代社會對于生態文明制度的初步探索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古代社會已經意識到制度這一“規矩”對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的不可或缺性,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制度體系。

一是設立環保行政機構。虞是古代社會設立的專門用來管理自然環境的環保機構,最早出現于夏代并在之后的朝代不斷發展。西周時期設立“山虞”“澤虞”等掌管山林川澤的機構。秦漢時期,環保機構的職責和相關規定又被進一步細化。唐代設立了較完整的環保機構,包括工部、屯田、虞部和水部四個部門。宋代由于精兵簡政,將虞部劃歸工部,成為其下設機構,掌山澤苑囿場治之事。明清統治者延續了宋代的機構改革思路,均在工部下設虞衡清吏司、都水清吏司和屯田清吏司。在歷朝歷代皇帝的大力提倡和政府機構的直接管轄下,古代的自然資源得到了較好的保護。

二是建立環保法律體系。夏商時期雖沒有專門的環保法律,但已有了保護資源的條文,如禹帝規定“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2]。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相關法令開始出現,西周文王頒布的《伐崇令》、秦漢的《田律》中均包含有環保法令。之后,法律體系越來越完善,越來越細化。《漢書·宣帝紀》中關于鳥的相關保護規定是我國最早的保護鳥的法令。宋太祖建隆二年(961)頒布了《禁采捕詔》,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頒布了《二月至九月禁捕詔》,禁止捕殺犀牛、青蛙等國家保護動物作菜肴,禁止以鳥羽、龜甲、獸皮作服飾。明太祖將植樹列為百姓的一項法定義務。清代基本上延續了明代環境保護的相關規定。古代法律對環境保護的措施和違規處罰等都作了具體規定,對于環境保護給予了較多重視,以法律確保“取之有時,用之有度”的生產觀落到實處,助推可持續發展的實現。

三是制定環保制度體系。作為以農業生產為主的社會,為了保護土壤的肥力而使其能夠更好地生養農作物,西周時期就已建立了規范化的肥田與休耕制度并被后來的各朝各代很好地繼承下來。農作物的生長離不開水,因此古人相當重視水資源的保護,并制定了一系列保護水資源的制度。如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于秦代的關于水利工程管理和維修的歲修制度;首創于漢武帝時期的灌溉用水制度;至遲可以上溯到戰國時期,完善于宋代,并被元明清繼承發展的汛情和災情奏報制度。同時加強水利法律制度建設。漢元帝時制定了《均水約束》;唐代的《水部式》是中央政府正式頒布的我國第一部系統的水利法典;宋代在王安石主持下制定的《農田水利約束》,又稱《農田利害條約》,是我國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農田水利法;金代的《河防令》是一項專門的防洪法規;明代制定了嚴格的用水管理制度并以《水規》的形式呈現。總的來看,古代的制度建設越來越具有現實針對性,較為完善的制度體系確保了生態環境質量的整體良好。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對于生態文明制度的深化發展

中華民國成立后,基于孫中山先生興辦實業的號召,結合當時我國水患頻繁的現實以及可供開發的可觀水資源,中央政府一直將水生態列為環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并給予制度保障。

一是成立相應管理機構。1914年設立全國水利局,總理全國水政。1930年,中華民國建設委員會下設水利處。1933年10月,全國經濟委員會下設水利委員會及水利處。1941年8月行政院設立水利委員會,主持全國水政,這是民國以來中央設置水利行政機關的開始。1947年4月,水利委員會改組為水利部,仍隸屬行政院,掌管全國水利行政事宜。1949年4月,水利部裁撤,有關事務歸并經濟部,改為經濟部水利署。同年8月,經濟部水利署又改組為經濟部水利司。較為健全的環境管理體制一定程度上為近代社會的環境保護和修復提供了“硬保障”。

二是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作為近代水利鋪路者,張謇提出:“法律者軌道也。入軌道則平坦正直,畢生無傾跌之虞;不入軌道,隨意奔逸,則傾跌立至。”[3]強調法律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就水利建設而言,隨著西方國家法制觀念的傳入,經過專家、學者的充分論證,1942年我國現代第一部《水利法》頒布施行,水法建設開始擺脫古代傳統水利法規的局限。1947年召開的全國水利會議又對《水利法》進行了修訂,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和建議。其間,與之相配套的法規,如《水利法實施細則》《水權登記規則》《水權登記費征收辦法》《臨時用水執照核發規則》《各項水利主管機關評議委員會組織規程》等也被相繼制定。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完善一定程度上增強了環境保護的統一性、權威性和環境修復的有效性。

(三)中國共產黨對于生態文明制度的豐富完善

注重制度建設是中國共產黨不斷走向成功的“密碼”之一。在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中,中國共產黨緊握制度建設這把“鑰匙”,不斷開啟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代。

一是加強法律建設。習近平多次強調:“要完善法律體系,以法治理念、法治方式推動生態文明建設。”[4]110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國審議通過的第一部關于環境保護的法規《關于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試行草案)》,為環境保護工作走上法制化建設軌道奠定了基礎。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國的環保法律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全,從全到優的發展階段。1979年9月,我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部綜合性的環境保護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并于1989年12月正式審議通過,確定了環境保護的基本方針、任務和政策,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事業逐步走上法制軌道。為配合其實施,我國先后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利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并不斷對其修訂和完善,地方人大也制定了相應的環境保護行政法規,確保環境保護有法可依。

此后,生態文明的法律建設又有了新的飛躍。2015年實施的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被稱為“史上最嚴”的環境保護法律,違反其中四項規定,即可被行政拘留,并采取“按日計罰,不設上限”的處置措施。與此同時,具體領域的單行法建設也取得了重大進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于2016年獲得通過;《大氣污染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等都作了較大幅度的修訂。新修訂的一系列法律明確了監管部門的責任,改變了政府部門單兵作戰的傳統監管方式,強化了問責機制,增加了企業的違法成本。2018年,生態文明被寫入憲法,進一步彰顯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2019年1月1日,我國首部專門規范防治土壤污染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正式實施,2019年8月,新土地管理法修正案審議通過。環保法律建設迎來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二是加強制度建設。鄧小平同志曾強調“制度是決定因素”[3]308,科學合理的制度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生態環境的繼續惡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我國雖然還沒有建立起系統的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制度,但相關舉措卻成為之后相關制度的實踐源泉。倡導有計劃生育以控制人口數量,為將計劃生育作為我國基本國策奠定了基礎;植樹造林中始終堅持群眾路線的思想原則,為之后充分發揮全民綠化的制度優勢奠定了基礎。改革開放初期,在鄧小平同志的極力推動下,我國逐步建立起了較為系統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度、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排污許可證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排污收費制度、建設項目“三同時”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林業生產責任制度等均在這一時期建立起來,制度的不斷健全揭開了環境保護的新篇章。江澤民、胡錦濤對其又進行了發展和完善,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繼承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對相關制度又進行了豐富和發展,使其上了一個新臺階。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基本上建構起了生態制度的“四梁八柱”。細分可概括歸納為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等16項生態文明制度,表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開始向系統化、實效化的方向深度推進。之后對其繼續完善,先后提出研究建立雙控的市場化制度、預算管理制度、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建立健全環境與健康監測、調查、風險評估制度,實現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制度的常態化。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生態文明的制度建設又做了進一步補充和發展,提出要完善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構建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普遍實行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制度,加快建立自然資源統一調查、評價、監測制度,完善生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等,從而為新時代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更加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是加強體制機制建設。體制機制是制度的外在具體表現形式,是制度效用最大化的保障,一定意義上講,體制機制建設也是制度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的成立為環保機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國于1984年正式成立了環境保護局這一專業化的環保機構并對其進行深化發展。1998年國家環境保護局升格為正部級,更名為國家環境保護總局,2008年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升格為環境保護部,成為國務院組成部門,同時加強機制建設。在決策、生產、實踐等環節建立起了一整套較為完善的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獎懲機制、預防和處理機制以及公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保障機制;并注重加強組織領導機制建設,不斷強化責任追究機制。環保管理體制和管理機制與時俱進地調整和優化,推動該時期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工作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新時代,在繼承前人經驗成果基礎上,我國的體制機制建設又向前邁進了一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建構起了“5+5”的制度模式,規定了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自然資源監管體制、國家公園體制、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國有林區經營管理體制5項生態文明體制以及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機制、工業用地和居民用地合理比價機制、吸收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制、陸海統籌的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和污染防治區域聯動機制5項生態文明機制。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要繼續堅持和健全這些體制機制。與此同時,生態文明機構改革也在大幅推進。針對目前以塊為主的地方環保管理體制存在的突出問題,黨中央對其進行改革,2016年9月,中共中央印發《關于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對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的試點工作作出部署,計劃2020年在全國完成此項改革。2018年,中共中央印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對環保機構做出重大調整,撤銷環境保護部,組建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優化水利部職責,加快建設生態環境統一執法隊伍。體制機制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以及環保機構的縱深改革和職能整合為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改善生態環境整體質量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二、現實維度: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4]34,要著力“完善生態制度”[4]19,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讓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成為主流的生產生活方式”[4]26。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又重申了這一發展理念,強調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1]。可見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既是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核心內容,也是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必須遵循的現實指導原則。

(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把保護環境擺在更加突出位置

基于對自然價值、自然生產力的再認識,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決不是對立的”[4]23,兩者之間實質上是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抓好環境保護能夠促進經濟發展。因此,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再次強調“必須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1],要把保護環境擺在更加突出位置,使其充分發揮經濟社會效益。

古代社會的人們已經意識到了綠水青山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一直十分注重做好綠水青山的保護工作。西周時期出現的“問君之富,數地以對,山澤之所出”[6], 春秋時期管仲提出的“山澤不救于火,草木不殖成,國之貧也……山澤救于火,草木殖成,國之富也”[7]41-42,西漢時期《淮南子》倡導的“地有財,不憂民之貧也”[8]1536,均強調了自然資源的經濟價值。宋代魏峴注意到人們濫伐森林導致浮沙隨流而下,淤塞溪流[8]1536,許多田地因缺乏灌溉用水而產量銳減,其主張保護好山林名木,減少水土流失,繼而降低河流淤積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清代學者屈大均在其所著的《廣東新語》中曾提及“西寧(今廣東郁南)稻田所以美,以其多水,多水由于多林木也”[9],分析了農水林之間的依存關系,認為豐富的林木資源有助于糧食豐收等。上述思想和主張內蘊著山川林澤等自然資源是很重要的經濟財富的生態經濟觀念,因此歷朝歷代都強調要做好綠水青山的保護工作,比如東周太子晉主張不墮山,不崇藪、不防川、不竇澤,西漢文帝、景帝等勸民種樹,唐代十分重視城市綠化問題,宋、明、清等朝代注重野生動植物保護。總的來說,古代對于綠水青山的保護主要是基于經濟利益和維護中央集權統治的考量,環境保護意識很大程度上還是處于“自發”狀態。

近代中國,即使戰亂不斷,但有識之士仍強調要加強環境保護。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在《建國方略——實業計劃》中提出了融黃河治理與發展流域經濟于一體的治黃計劃。著名水利專家李儀祉、張含英等多次強調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要以不破壞水生態環境為前提。由于西方科學技術的引入,近代社會的人們對于綠水青山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環境保護意識開始由“自發”向“自覺”轉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對綠水青山的經濟價值以及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毛澤東同志意識到科學發展林業、保護森林資源可以產生經濟效益,提倡發展經濟林,比如“北京市的中山公園和香山要逐步改種些果樹和油料作物。這樣,既好看、又實惠,對子孫后代有好處”[10]。改革開放初期,鑒于環境問題迅速增多,鄧小平多次強調搞現代化建設,必須要有一個好的環境條件,要有健全的自然生態。為此,黨中央制定了到20世紀末要使自然生態基本恢復良性循環的奮斗目標。江澤民同志則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明確指出“保護環境的實質就是保護生產力”[11]534,因此,改善生態環境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必須首先研究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12]。胡錦濤在深化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良好生態環境是社會生產力持續發展和人們生存質量不斷提高的重要基礎”[13]171,因此“要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13]326,“促進生態保護和經濟建設協調發展”[14]317。基于對綠水青山與經濟發展可以協同共進的認識,歷代共產黨人均將保護環境列為工作重點之一,環境保護的自覺意識明顯增強,對其戰略地位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

上述生態智慧是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出的思想源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汲取前人智慧基礎上,對于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關系有了更加精準的認識,創造性地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生態本身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15]。因此,應將環境保護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引導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2]32,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同共進,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二)節約資源是保護環境的根本之策,牢固樹立節約資源的觀念

基于對資源約束趨緊嚴峻形勢的認識,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節約資源是保護環境的根本之策”[4]44,反對將經濟增長建立在過度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基礎上,主張“資源節約集約利用”[4]77,倡導“大力增強全社會節約意識”[4]19。對此,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又給予了重申,以表明我國堅持節約資源的態度和決心。事實上,節約資源是中國自古就有的優良傳統。

1.傳統生態智慧主張取之有度,節儉消費

傳統社會主張“取之有度”的生產觀和“節儉消費”的生活觀,以確保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傳統社會的人們對于自然資源的利用主張取之有度、知足知止,反對無節制地開發。孔子主張“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16],以確保鳥獸的持續繁衍。墨子主張自然資源的開發要貫徹節用的觀點,節用順乎天理,合乎人情,是保持人與大自然協調與和諧的必然要求。《文子》中說“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17],再次強調對于自然資源要取用有度。隨著佛教不殺生思想傳入中國,北齊后主高緯、唐高宗李治、唐代宗李豫等均下詔禁止采捕蓄養籠放之物,元代禁止百姓彈射飛鳥,明清時期頒布了禁屠令、禁貢珍禽異獸令以及放生令等諸多詔令。民國時期,由于北方地區經常干旱少雨,水資源變得日益枯竭,當地人民便積極培育、種植耐旱作物以減少灌溉用水量。這些主張、做法都是對于自然資源取之有度的表現,習近平總書記對此有過多次提及,其指出傳統社會中關于對自然要“取之有度的思想,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4]12。

傳統社會的人們在生活方式上踐行儉以養德的道德理念,提倡節約消費,反對奢靡浪費。孔子曾說“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寧固”[16]。過于奢侈與過于節儉都是不值得提倡的,但相對于奢侈,節儉更是一種良好的品德。《淮南子》同樣倡導生活節儉。就統治者而言,“儉則民不怨矣”[8]790,只有節儉治國,百姓才會對其無怨言,進而擁護之;對個人而言,“恭儉尊讓者,禮之為也”[8]2105,節儉消費是“禮”之要求,每個人都應養成節儉消費的生活習慣。《顏氏家訓》中說:“‘欲不可縱,志不可滿。宇宙可臻其極,情性不知其窮,唯在少欲知足,為立涯限爾。”[18]宇宙無限,欲望無窮,人生有限,解決三者之間矛盾的根本方法,就是減少欲望而知足于現實。所以,欲望不可恣縱,邪志不可滿足,而修身砥德則永遠沒有止境。宋代王應麟說“國家之興衰,視其儉侈而已”[19],認為國運與儉侈相聯,若勤儉節約,則國家興盛,若奢侈浪費,則國家衰落,與管仲的主張高度一致。清代魏源認為“禁奢崇儉,美政也”[20],禁止奢侈、崇尚節儉,是圣賢政治的應有之義,可以說是對《淮南子》中相關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古代圣賢主要從國家治理和個人修養兩個層面論及節儉消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助推人們樹立節約資源的環保意識。民國時期,針對城市中存在的浪費電燈及自來水的現象,中央政府頒布了《都市水電節約辦法》,力行都市水電節約。即使在戰亂時期,人們仍對資源的節約使用給予了相當程度的重視。鑒于現代社會中部分人們存在奢靡浪費的消費行為,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號召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秀傳統”[21]363。

總的來看,隨著朝代的不斷更迭和文明的不斷進步,傳統社會中“取之有度”的生產觀和“節儉消費”的生活觀開始由“自發”向“自覺”轉變,由道德自律向頂層設計轉變,國家管理者對環境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在不斷提高。

2.中國共產黨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

中國共產黨繼承前人優良傳統,要求黨員 “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21]364,以此為準則,共產黨人一直十分重視節約資源,制定了一系列節約資源的舉措。

節約生產、勤儉建國是毛澤東同志談得最多的生態經濟思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針對一些合作社存在的不注意節約的不良風氣,毛澤東指出要勤儉經營。1956年4月,在《論十大關系》中,毛澤東指出“生產費管理費都要力求節約”[22]。根據毛澤東的這一思想,1957年起,全國開始廣泛地開展增產節約運動。改革開放新時期,針對越來越多的環境問題,鄧小平強調對資源要用之有度,禁止盲目開荒與過量砍伐。為節約資源,生產上要“抓緊增產節約”[23]202,“反對浪費和嚴懲貪污”[23]82,生活上“提倡因陋就簡,經濟節約,艱苦奮斗”[23]266。針對過度開荒的問題,1978年鄧小平同志在黑龍江考察工作時就強調開荒要非常慎重。針對洪澇災害問題,鄧小平指出洪災問題往往與森林的過量采伐有關,要求要有進一步的解決辦法。在其極力推動下,保護環境被確定為國家的基本國策。江澤民對資源節約給予了更多關注,多次強調要把節約資源放到重要位置。生產上,開發和節約并舉,“提高資源利用水平和效率,走出一條資源節約型的經濟發展路子”[24]629。生活上,消費結構和消費方式不能脫離生產力發展水平、浪費資源,要有利于環境和資源保護。進入新世紀,鑒于資源短缺對經濟發展的限制越來越嚴重,胡錦濤提出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目標,并推動將節約資源確定為我國的基本國策,強調全社會要牢固樹立節約資源的觀念,要“合理開發和節約使用各種自然資源”[13]326,同時加強宣傳教育,“培育人人節約資源的社會風尚”[13]170。由上可見,歷代共產黨人均主張人們在生產上要取用有度,生活上要節儉消費,其中蘊含著的關于環境保護的憂患意識和戰略思維也越來越明顯。

上述生態智慧給予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提出以深刻啟示。基于造成當前環境破壞的主要原因是對資源過度開發、粗放使用的認識,在對前人生態智慧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基礎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指出環境保護必須從資源使用這個源頭抓起,要大力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樹立節能就是增加資源、減少污染、造福人類的理念”[4]118,努力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更堅定,措施更具體,目標更明確。

三、目標維度: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2]11,兩者和諧發展才是人類唯一正確的選擇。因此,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再次強調要通過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1]。目標的實現總是基于過程的水到渠成,從歷史的動態發展來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是貫穿其中的一條主線。

(一)傳統社會的生態實踐始終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價值追求

“民以食為天”,農業生產在我國傳統社會中始終居于核心地位,而“食以水為源”,沒有充足的水源作保障,農業生產也難以取得豐收,因此,傳統社會十分注重水利建設和農業生產,并在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生態智慧。

1.治水實踐以人水和諧為旨歸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25],因此在以農業為主的古代社會中,人們相當重視水生態治理。夏代的大禹、春秋的管仲、東漢的王景均主張治河應以導為主,利用水向低處流的自然趨勢,疏通河道,修筑堤防,平息水患。宋代的司馬光提出治理黃河應當根據地勢和水勢順力而為。元代的周文英提出放棄淤漲之地,順水勢所趨的主張,治水順應水道演變的自然趨勢。明代的潘季馴針對黃河多泥沙的特點,提出了“束水攻沙”的治黃理論。清代的靳輔提出淮河的治理要基于上下游的不同水勢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法,主張“疏浚河道”治下游,“修減水壩”治上游。

近代的生態文明建設仍主要集中于水生態治理。基于黃河含沙量高的特點,美國工程師費禮門,德國教授恩格爾斯、方修斯以及我國著名的水利專家李儀祉、張含英、沈怡等均強調治黃的重點在于以科學方法改善河槽,上中下游統籌兼顧,使之適應黃河水沙運輸的規律。與黃河相比,長江含沙量低、河床比較固定,洪水災害以荊江、皖北沿江、江漢中下游、洞庭湖和鄱陽湖等地區最嚴重,因此諸多治水專家強調長江水生態治理應主要針對中下游地區。

古代和近代社會的人們強調治水要尊重自然規律,因河制宜,因勢利導,講求人水和諧,至今仍閃耀著真理的光輝。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多次強調治水要“順應自然”[4]57,尊重規律, “因勢利導”[4]57,實現了古今智慧的交融會通。

2.農業發展以“天人合一”為最高追求目標

傳統社會的人們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生態智慧。我國的傳統農業以“三才論”生態系統思想為指導,主張農業生產要順天時、循地利、重人力,作物的栽培因時、因地、因物制宜,部分農業廢棄物處理后可返田作肥料以實現物質的循環利用,利用作物間的物種關系,廣泛開展間作套種、合理輪作、合理密植等以提高作物產量,并利用害蟲的天敵進行生物防蟲治蟲。這些生態智慧體現了人們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實踐理念。“三才論”生態系統思想最早在《呂氏春秋》中被完整地提出:“夫稼,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26]之后被不斷發展,至元代時,思想體系已較為系統完善。明清時期,隨著近代科學逐步傳入中國,人們以“三才論”生態系統思想為指導,借助于近代科學的定量研究方法,對于該時期出現的有機生態農業模式進行了系統研究。縱觀傳統社會農業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始終是我國傳統農業的追求目標。這些生態智慧,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要“發展生態循環農業”[4]60,“加快推進農作物秸稈和畜禽養殖廢棄物全量資源化利用”[4]76-77,“推動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4]76,“在部分地區實行耕地輪作休耕”[4]63,等等,使得傳統農業生態智慧在現代社會中重新煥發出活力。

(二)中國共產黨全面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傳統社會對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踐行主要以點的形式展開,尤其是集中于水生態和農業生態這兩“點”,中國共產黨對其進行了發展和深化,由點到面,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

一是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和重要資源,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生態屏障。”[4]115習近平多次強調要“堅定不移愛綠植綠護綠,把我國森林資源培育好、保護好、發展好”[4]117。事實上,中國共產黨一直都有植樹造林的優良傳統。毛澤東最早提出“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思想,將植樹造林看作美化環境的重要舉措,提倡房前、屋后、空地上都要種樹。鄧小平在繼承毛澤東思想基礎上倡導全民植樹,并推動將每年的3月12日定為植樹節,從政策上確保植樹造林的持續性。江澤民認為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改善生態環境是利國利民的大事,也是造福千秋萬代的事業。針對西北地區嚴重沙化、荒漠化的惡劣生態環境,江澤民提出要“齊心協力地大抓植樹造林,綠化荒漠”[24]467-468,“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區”[24]468。胡錦濤提出治理生態環境要全面加強對林草資源和綠化成果的保護,同時在全國推開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建立了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為良好生態環境的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歷代共產黨人重視祖國綠化問題,大力倡導植樹造林,認為這是美化環境、造福子孫后代的千秋偉業。在前人探索基礎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進一步提出“要廣泛開展國土綠化行動”[4]122,號召全民義務動手植樹造林,領導干部更要身體力行,在帶頭“種好樹、管好樹”[4]120的同時,也要在全社會宣傳好新發展理念,強化公民的環境意識,使植樹造林、建設美麗中國切實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行動。

二是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正確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社會主義建設初期,黨中央就制定了“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的發展方針,其中就涉及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主張兩者協調發展。改革開放初期,基于對“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27]的認識,鄧小平同志提出“油氣田開發、鐵路公路建設、自然環境保護等,都很重要”[28],即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要“兩手抓”,實現兩者的“共贏”。其間,李鵬、萬里等國家領導人也曾多次強調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必須同步發展,黨中央對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關系的認識進一步深化。世紀之交,黨中央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國家的基本戰略,實現了發展理念的“范式轉換”,基于此,江澤民同志多次強調經濟發展“要堅持以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為基礎”[24]384-385,這樣的發展才是健康的和可持續的。至此,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同共進成為國家戰略的重要內容和內在要求,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被進一步凸顯。進入21世紀,胡錦濤同志立足現實、面向未來,進一步發展了“可持續發展”的相關思想,提出了“科學發展觀”。他指出科學發展應當是“堅持保護環境,促進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協調”[13]375的發展。基于對我國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物質資源的高消耗來實現的認識,胡錦濤同志強調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努力實現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良性循環”[13]183,將循環經濟看作解決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協調發展難題的有效方法。

新時代,隨著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和實踐的不斷深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再次提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走歐美老路是行不通的,“走老路,去消耗資源,去污染環境,難以為繼”[4]4,正確的做法應當是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環境保護的關系,堅持經濟與環境均衡發展的原則。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發展方式問題,因此習近平總書記主張要轉變發展思路,創新發展手段,落實新發展理念。既堅持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同共進的原則主張,又結合新形勢提出了實現這一主張的具體方法。

三是堅持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黨的十八大將“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原則。這一原則的提出不是憑空得來的,是在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基礎上提出的,反映了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并在黨的十八后得到了豐富發展。針對人口增長過快問題,毛澤東提倡節育,要有計劃地生育以緩解人口增長過快與生態不堪負擔的矛盾。從我國國情出發,鄧小平指出:“我們地大物博,這是我們的優越條件。但有很多資源還沒有勘探清楚,沒有開采和使用,所以還不是現實的生產資料。”[5]164這種情況下,就“要大力加強計劃生育工作”[5]164,控制人口數量,一定程度上緩解人口多,可用資源少的矛盾。隨著“以環境換增長”發展模式弊端的不斷顯現,江澤民指出要“認真執行控制人口增長和加強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11]240,處理好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系。新世紀,面對更加突出的資源和環境問題,胡錦濤指出“發展要有新思路”[13]39,要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13]39。新時代,在繼承前人思想并分析我國發展現狀基礎上,習近平得出結論,我國“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難以承載高消耗、粗放型的發展了”[4]25。因此,今后的發展必須要“堅持人口經濟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原則”[4]24,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的原則做好國土空間開發的頂層設計,以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

四是加強國際合作。實現人與自然和諧關乎人類未來,任何一國都無法置身事外,攜手同行才能贏得未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國突破重重阻礙,派代表團參加了聯合國首次召開的國際人類環境會議,對于全球生態狀況有了初步了解,并開始積極借鑒發達國家在治理環境方面的經驗。改革開放后,在“開眼看世界”的過程中,鄧小平意識到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與發達國家確實存在巨大差距,需要迎頭趕上,強調要學習發達國家的經驗。同時也積極參與國際合作,我國先后簽訂了《及早通報核事故公約》《核事故或輻射緊急援助公約》《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等多項國際公約,發揮中國負責任大國的作用,為全球生態危機的解決貢獻中國力量。江澤民同樣注重國際合作,其在多個國際場合倡議世界各國形成合力,共同應對生態環境保護這一全球性問題。我國政府率先示范,作出履行《21世紀議程》的莊嚴承諾,編制《中國21世紀議程》,在公平、公正、合理的基礎上,承擔與我國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國際責任和義務,為全球環境問題的解決作出應有貢獻。胡錦濤則強調應對氣候變化等環境挑戰“需要國際社會同舟共濟、齊心協力”[14]266。為此,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京都議定書》的要求,我國積極推動各國落實“巴厘路線圖”談判,倡議召開首屆亞太經合組織林業部長級會議,使得環境保護領域的國際合作邁上了新臺階。

新時代,基于建設生態文明關乎人類未來的戰略定位,習近平更是多次強調保護生態環境“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4]127,需要世界各國“同舟共濟、權責共擔,攜手應對”[4]128。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努力推動各國遵循《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基本原則,率先簽署《巴黎協定》,全力建設“綠色絲綢之路”,積極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等環境問題,為維護全球生態安全作出了應有貢獻,今后必將繼續貢獻自己的“中國力量”和“中國智慧”。

以歷史發展和時間順序為經,以理念、制度、旨歸為緯,以源流關系為視域,不難發現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生成和發展是一個源遠流長的過程,其既是對中國傳統生態智慧的創造性轉化,又是對中國共產黨人生態思想的創新性發展。在一脈相承中與時俱進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是確保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能夠取得卓著成績的法寶之一。今后,應以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邏輯理路為遵循,繼續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爭取早日建成美麗中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 黃懷信, 等撰.逸周書匯校集注[M].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06.

[3]? 張謇研究中心.張謇全集:第1卷[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292.

[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5]? 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 禮記[M].錢興奇,等注譯.長沙:岳麓書社,2001:49.

[7]? 管仲.管子[M] .李山,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6.

[8]? 張雙棣.淮南子校釋[M].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9]? 楊文衡.易學與生態環境[M].北京:中國書店,2003:172.

[10]?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國家林業局.毛澤東論林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55.

[11]? 江澤民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 江澤民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43.

[13]? 胡錦濤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4]? 胡錦濤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5]? 習近平.共謀綠色生活,共建美麗家園[N].人民日報,2019-04-29(002).

[16]? 孔丘.論語全集[M].張銘一,注譯.北京:海潮出版社,2007:388.

[17]? 唐突生,滕蜜.文子釋譯[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256.

[18]? 顏之推.顏氏家訓[M].檀作文,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6:196.

[19]? 王應麟.困學紀聞[M].翁元圻,等注;田松青,等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846.

[20]? 魏源.魏源集:上[M].北京:中華書局,2009:73.

[21]?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2]? 毛澤東選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74.

[23]? 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4]?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新時期環境保護重要文獻選編[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1.

[25]? 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2.

[26]? 張雙棣,等.呂氏春秋譯注[M].修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794.

[27]? 李鵬.論有中國特色的環境保護[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2:90.

[28]?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3.

The history ceaseless and realistic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ystem: a three-dimensional perspective based on history, reality and goal

Zhang Qianyuan1,2? Feng Hongwei1

(1.School of Marxism,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2.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Marxist Theory and Chinese Practice from Hubei Province, Wuhan,? Hubei, 430072)

Abstract: At the four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9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nce again stressed that ecological progress is a major task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further improved the top-level design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ystem.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scientific grasp the top-level design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ystem is the premise and key to make the system implemented better and more efficient. The understanding of adhering to and improving the syste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hould follow the logical principle that history, reality and future are organic unity. From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of history, in a sense, the histor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also a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relevant systems. As for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reality,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of green production and life style that saves resources and protects the environment is a realistic guiding principle that must be followed in upholding and perfecting the syste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s for the yearning for a better future, the realization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the ultimate value of adhering to and improving the syste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rigin and flow, explore the root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ystem from the above three dimensions, which is helpful to further deepen the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the institutional syste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trengthen the institutional confide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nhance the consciousnes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ction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Origin and flow; the syste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ree-dimensional analysis; The Four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9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責任編輯:文豐安)

作者簡介:張乾元(1965—),男,漢族,湖北廣水人,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馮紅偉(1989—),女,漢族,山東濟南人,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猜你喜歡
生態文明
讀《有機馬克思主義》
論周秦生態倫理文化及其當代價值
道德與文明(2016年4期)2016-12-06 00:11:27
淺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落實策略
智富時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5:43:03
我國生態文明法制建設問題研究
發揮檢察職能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現狀研究
商(2016年33期)2016-11-24 22:06:27
美麗鄉村之景觀改造實踐
生態文明建設融入高職校園文化發展的思考
職教論壇(2016年23期)2016-11-19 09:40:22
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中花卉旅游發展策略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38期)2016-11-15 00:47:19
適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丁香六月激情综合|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2020一| 国产麻豆福利av在线播放| 亚洲第一区精品日韩在线播放| 真实国产精品vr专区| 亚洲成人高清无码| 香蕉色综合| A级全黄试看30分钟小视频| 欧美福利在线| 手机看片1024久久精品你懂的| 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欧美三级日韩三级| 免费毛片视频| 91精选国产大片|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高清色本在线www| 国产一级二级在线观看| 国产哺乳奶水91在线播放|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 亚洲视频黄| 欧美成人精品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精品A| 色综合中文|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 国产一级妓女av网站| 她的性爱视频| 国产乱人免费视频| 国产99视频在线| 亚洲欧洲天堂色AV| 日韩 欧美 国产 精品 综合| 亚洲欧洲综合| 欧美国产综合色视频|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7777|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无码|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无码| 97色婷婷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看av免费毛片手机播放| www.精品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综合 | 中文字幕在线日韩91|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 9cao视频精品|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普男人| 美女无遮挡拍拍拍免费视频| 97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特黄aa级特黄裸毛片| 成人日韩视频| 91丝袜乱伦| 国产91色在线|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igao国产精品| 男女精品视频| 精品久久蜜桃| 亚洲乱伦视频|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 四虎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 亚洲人成在线免费观看| 日韩欧美高清视频| 92午夜福利影院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你懂的| 国产综合网站| 全部毛片免费看|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 国产99视频免费精品是看6| 久青草网站|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全免费aaaaaa特黄在线| 澳门av无码| 国产综合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精品| 久久窝窝国产精品午夜看片| 青青草欧美| 国产精品美人久久久久久AV| 亚洲色图欧美|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 欧洲亚洲欧美国产日本高清| 永久免费AⅤ无码网站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