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瓊 林少華 傅 纓
1.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檢驗科,江西南昌 330000;2.江西省安福縣人民醫院檢驗科,江西安福 343200;3.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中醫科,江西南昌 330000
急性腦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臨 床神經元損傷的危重疾病,發病機制在于急性腦供血障礙引起腦組織缺血、缺氧,病因在于腦血栓的形成。臨床研究顯示[1-2],微血栓的形成與血小板活化狀態具有密切相關性,當出現血管受損或血流狀態改變等病理生理情況時,損傷的血管壁釋放凝血酶,加之其他血小板誘導劑,血小板形態變化,細胞內產生反應,并黏附于血管壁,與纖維蛋白原連接,形成動脈血栓。因此,使用抗血小板藥物是治療ACI 的主要手段。目前臨床上廣泛使用的抗血小板藥物雖然療效顯著,但長期實踐顯示[3],藥物的臨床不良反應較多。因此,安全、高效的抗血小板治療藥物是預防血栓及心腦血管疾病基礎與臨床研究的熱點。多項研究證明[4-5],銀杏內酯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作用。為探討銀杏內酯注射液對ACI 患者血小板活化狀態的影響,本研究選擇診治的ACI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6年1月~2018年1月診治的112 例ACI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56 例。納入標準:經核磁共振等臨床檢查確診者;預計生存期>3 個月;表現出輕度至重度神經功能缺損癥狀者;生命體征平穩者;研究對象知情并同意治療內容。排除標準:神志不清者;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有糖尿病史、心房顫動病史者;妊娠或哺乳期者。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對照組中,男32 例,女24 例;年齡46~71 歲,平均(61.42±4.51)歲;梗死程度:輕度31 例,中度16例,重度9 例;梗死部位:右側27 例,左側21例,雙側8 例。治療組中,男31 例,女25 例;年齡44~73歲,平均(62.03±4.16)歲;梗死程度:輕度30 例,中度17例,重度9 例;梗死部位:右側25 例,左側19 例,雙側12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均給予脫水、降脂、降壓、降糖、擴容、改善循環等常規腦血管疾病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予阿司匹林(廣東九明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51114)治療,100 mg/次,1 次/d。治療組給予銀杏內酯注射液(成都百裕科技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51206)治療,8 ml/次,1 次/d。兩組治療時間均為14 d。
①臨床療效評價:根據病殘程度、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及神經功能缺損(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評分減少比例,將ACI 患者臨床療效分為基本治愈、顯著進步和無變化3 個等級。基本治愈:病殘程度0 級,臨床癥狀基本消失,91%<NIHSS 評分減少≤100%;顯著進步:病殘程度1~3 級,臨床癥狀好轉,18%≤NIHSS 評分減少≤91%;無變化:臨床癥狀未見改善,NIHSS 評分減少<18%[6]。總有效率=(基本治愈+顯著進步)例數/總例數×100%。②血小板活化狀態:采用血小板膜糖蛋白(platelet activated complex-1,PAC-1)和血小板P 選擇素(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62 platelet,CD62P) 評價患者血小板活化狀態,抽取患者治療前后各兩份5 μl 全血于置有單抗的Falcon 管內,并命名為對照管和試驗管,均加入PAC-1-FITC 和CD61-Percp 熒光抗體各20 μl。試驗管另加入20 μl CD62P-PE 熒光抗體,對照管另加入20 μl IgG1-PE 熒 光 抗 體 和10 μl PAC-1 阻 斷 劑(RGDS)。輕輕混勻后,室溫避光靜置20 min。之后各加入1%多聚甲醛固定液混勻,并放在2~8℃陰暗處靜置30 min。將處理好的樣品,于24 h 內采用流式細胞儀FACSCalibur 檢測PAC-1、CD62P 的陽性表達率。③主要不良心腦血管事件:短暫性腦缺血、出血性梗死、靶血管血運重建、心力衰竭。
采用SPSS 11.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均數±標準差以(±s)表示,組間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6.43%,高于對照組的80.3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PAC-1 和CD62P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PAC-1 和CD62P 水平低于治療前,治療組的PAC-1和CD62P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治療組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總發生率為3.57%,低于對照組的14.2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有資料表明,血小板活化與心腦血管疾病關系密切[7-8]。臨床上抗血小板藥物的使用目前已成為心腦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手段,在心腦血管疾病的一級預防及二級預防中都獲得極為廣泛的應用。目前臨床上廣泛使用的抗血小板藥物主要有3 大類: 環氧化酶抑制劑,如阿司匹林;ADP 受體拮抗劑,如氯吡格雷;GPⅡb/Ⅲa拮抗劑,如阿西單抗等[9-10]。但上述藥物的臨床不良反應較多。預防血栓及心腦血管疾病基礎與臨床研究的熱點在于探索更加安全、高效的抗血小板治療藥物。銀杏內酯注射液是從銀杏葉中提取,由白果內酯、銀杏內酯A、銀杏內酯B 和銀杏內酯C 等組成的復方制劑,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作用[11-13],可促進大腦和肢體的血液循環,抗血小板活化因子作用,有效防止血栓形成,同時可調節血管張力和彈力,是一種更加安全、高效的抗血小板治療藥物。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AC-1 和CD62P 水平的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AC-1 和CD62P 水平的比較(±s)
組別 例數 PAC-1(μg/ml)治療前 治療后 t 值 P 值CD62P(%)治療前 治療后 t 值 P 值對照組治療組t 值P 值56 56 9.31±1.23 9.29±1.20 0.087 0.931 4.85±0.25 3.31±0.30 29.511 0.000 26.591 36.178 0.000 0.000 38.23±8.25 37.86±8.64 0.2318 0.8171 31.53±4.12 28.43±5.01 3.5764 0.0005 36.178 7.066 0.000 0.000

表3 兩組患者主要不良心腦血管事件總發生率的比較[n(%)]
PAC-1 檢測被公認為檢測血小板活化的重要方法,是反映血小板早期活化狀態的指標。CD62P 為血小板膜糖蛋白之一,是血小板活化“金指標”,是后期血小板活化的標志物[14]。靜息狀態下,CD62P 僅分布在血小板α-顆粒上,當血小板被激活時,隨著血小板脫顆粒與釋放反應,CD62P 重新分布至血小板膜表面,且其只能在脫顆粒的血小板表面表達[15]。本研究結果顯示,銀杏內酯注射液治療的患者PAC-1 和CD62P 水平均下降,且下降幅度高于阿司匹林治療患者(P<0.05)。提示銀杏內酯注射液可顯著改善ACI 患者血小板活化狀態,防止血栓形成。
根據病殘程度、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及NIHSS 評分減少比例,評價ACI 患者臨床療效。結果顯示,銀杏內酯注射液治療的患者臨床療效總有效率高于阿司匹林治療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安全性分析,本研究中,銀杏內酯注射液治療的患者主要不良心腦血管事件總發生率低于阿司匹林治療者(P<0.05)。提示銀杏內酯注射液在ACI 患者治療中的安全性更高。
綜上所述,銀杏內酯注射液可明顯提高ACI 患者臨床療效,改善血小板活化狀態,有效防止血栓形成,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