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冠文
深圳市寶安區人民醫院新生兒科,廣東深圳 518101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 (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指圍生期新生兒因缺氧、腦部血流供應不足引發的腦部病變,是臨床兒科常見疾病,其誘發原因有臍帶繞頸、羊水異常等[1]。該病可永久性影響患兒的神經功能、身體發育等,極大影響患兒的健康和生活質量[2]。臨床上治療該病主要采取藥物治療,但患兒的恢復效果受到護理方式的影響,傳統的護理模式強調關注疾病,忽略患兒的自身因素,導致神經發育、體格發育受到較大影響[3]。為探討新生兒HIE 更好的護理方式,本研究對HIE 患兒實施袋鼠式護理,并檢測其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76例HIE 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4]:①所有患兒符合新生兒HIE 診斷標準;②患兒胎齡37~42 周;③患兒出生體重3~5 kg;④胎兒分娩時無胎盤殘留。排除標準:①患兒合并其他先天性疾病;②母親有肝炎、梅毒等可能傳染給胎兒的疾病。全部患兒家長了解本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獲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并由相關部門備案。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8 例。實驗組中,男17 例,女21例;胎齡37~41 周,平均(39.84±1.26)周;自然分娩14 例,剖宮產或產鉗助產24 例;頭圍32.57~35.62 cm,平均(33.86±2.35)cm。對照組中,男18 例,女20 例;胎齡37~42 周,平均(40.12±1.19)周;自然分娩16 例,剖宮產或產鉗助產22 例; 頭圍33.08~35.74 cm,平均(34.13±2.40)cm。兩組的性別、胎齡、分娩方式、頭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兒均接受HIE 的常規治療,對照組在此基礎上行常規護理,內容包括遵醫囑按時按量給藥物;向患兒家屬介紹疾病的相關知識及日常照顧需注意的問題;監測患兒心跳等生命體征,出現異常情況及時向醫生匯報;營造良好的住院環境。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袋鼠式護理模式[5],主要措施如下。①患兒入院后:及時與患兒家屬溝通,取得家屬同意后制定袋鼠式護理模式具體實施方案,教育家屬積極配合。②常規護理結束后:將患兒及家屬帶到獨立病房,保持病房溫度為22~24℃,母親穿著寬松衣服呈60°躺在座椅上,醫護人員將患兒俯臥位緊貼于母親裸露胸口前,調整患兒姿勢,在其保持舒適體位的情況下增大患兒與母親皮膚的接觸面積,讓患兒充分感受母親的體溫及肌膚接觸感。③指導母親一手托住患兒臀部,一手輕輕置于背部,防止患兒滑落的同時給與安全感。④護理中適當播放舒緩、輕松音樂促進母子的情感交流,母親通過撫摸、親吻患兒等行為讓患兒放松身心。患兒出院后,指導家屬在家里繼續進行袋鼠式護理。
神經發育情況。采用鮑秀蘭修訂《新生兒神經行為(NBNA)》20 項評分標準[6]對患兒出生2 周、1 個月后的神經行為測評,包括行為能力、被動肌張力、主動肌張力、原始反射、一般反射。患兒神經行為評分越高,說明患兒腦部功能越好,神經發育越完善。體格發育。40 d 后,比較兩組體重增長量、身高增長量及頭圍增長量的差異。營養不良情況。比較兩組40 d 內生長遲緩、營養不良、貧血、消瘦等疾病的發生率。
使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組間對比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兩組對比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兒出生1 個月時的行為能力、被動肌張力、主動肌張力、原始反射、一般反射高于出生2 周時,且同一時間點實驗組行為能力、被動肌張力、主動肌張力、原始反射、一般反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出生2 周、1 個月神經發育情況的比較(分,±s)

表1 兩組出生2 周、1 個月神經發育情況的比較(分,±s)
組別 行為能力被動肌張力主動肌張力原始反射一般反射實驗組(n=38)出生2 周出生1 個月t 值P 值對照組(n=38)出生2 周出生1 個月t 值P 值10.16±2.86 12.26±2.57 3.076 0.000 6.71±2.06 7.94±2.43 2.380 0.010 6.28±1.61 7.92±2.13 3.786 0.000 5.17±1.26 6.73±1.42 5.066 0.000 4.85±1.08 6.32±1.39 5.148 0.000 t 出生兩周組間比較值P 出生兩周組間比較值t 出生1月組間比較值P 出生1月組間比較值8.94±2.26 10.83±2.65 3.345 0.000 2.063 0.021 2.388 0.010 5.43±1.72 6.59±2.16 2.590 0.006 2.940 0.002 2.560 0.006 5.31±1.47 6.74±1.85 3.731 0.000 2.743 0.004 2.578 0.006 4.25±1.17 5.49±1.38 4.225 0.000 3.298 0.001 3.860 0.000 3.72±1.13 5.24±1.28 5.488 0.000 4.456 0.000 3.523 0.000
實驗組出生40 d 后體重增長量、身高增長量、頭圍增長量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出生40 d 體格發育的比較(±s)

表2 兩組出生40 d 體格發育的比較(±s)
組別 例數 體重增長量(kg) 身高增長量(cm)頭圍增長量(cm)實驗組對照組t 值P 值38 38 2.74±0.81 1.96±0.79 4.250 0.000 6.76±1.87 5.83±1.64 2.305 0.012 4.52±1.43 3.35±1.28 3.758 0.000
實驗組營養不良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營養不良總發生率的比較[n(%)]
據統計,我國新生兒HIE 發病率為3‰~6‰,其中有20%~30%可能留下后遺癥[7],如神經發育不全、體格發育遲緩、營養不良等,對患兒生活質量帶來較大的影響。目前治療新生兒HIE 的方法很多,但其療效均受到后期護理方式的影響[8]。傳統的護理模式忽略了患兒的自身因素,使治療效果受到較大影響。袋鼠式護理通過患兒與母親的皮膚接觸,改善母嬰關系,對患兒睡眠、代謝等多方面產生影響,起到促進患兒發育的效果[9]。為探究新生兒HIE 好的護理方式,本研究對患兒實施袋鼠式護理,并檢測其療效,取得一定成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出生1 個月時的行為能力、被動肌張力、主動肌張力、原始反射、一般反射高于出生2 周時,且同一時間點實驗組的行為能力、被動肌張力、主動肌張力、原始反射、一般反射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出生40 d 后體重增長量、身高增長量、頭圍增長量均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營養不良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是:袋鼠式護理讓患兒俯臥與母親胸口,讓患兒感受到母親的心跳,產生安全、舒適的感覺,有利于新生兒進入深度睡眠,增加患兒有效睡眠時間[10]。同時母親通過撫摸、親吻患兒動作,可減少患兒的哭鬧,進一步促進患兒睡眠[11]。在深度睡眠狀態,患兒的能量消耗減少,使患兒體內營養物質消耗降低,使患兒的體重增加,改善患兒營養不良狀況,減少患兒貧血、消瘦等現象發生[12]。最終使實驗組營養不良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袋鼠式護理通過患兒與母親皮膚大面積、長時間接觸,使其產生舒適、愉悅的感覺使患兒神經感受器興奮,降低神經緊張情況,促進神經遞質分泌,使生長激素和甲狀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促進患兒體格發育[13]。使實驗組體重增長量、身高增長量、頭圍增長量高于對照組(P<0.05)。患兒與母親皮膚接觸的興奮滿、滿足感可刺激患兒的神經發育,其次袋鼠式護理可改善患兒腦部血流,促進患兒神經突觸形成,增強患兒腦部功能[14],使實驗組神經功能優于對照組(P<0.05)。袋鼠式護理還能減輕患兒對疼痛的感知,減少患兒因疼痛刺激出現的代謝加快、心血管功能不穩等情況,對患兒的生長發育起到促進作用[15]。
綜上所述,對HIE 新生兒實施袋鼠式護理臨床效果好,能顯著促進患兒的神經發育,改善患兒體格,降低患兒營養不良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