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代紅 蔣仁蓮 何 敏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永川醫院普外一科,重慶 402160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為女性惡性腫瘤首位[1],且發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趨勢。乳腺癌患者根據其臨床分期及分子分型的不同常需行4~8 個療程化療,每療程間歇期21~28 d,患者住院時間短,在家康復時間長。經外周中心靜脈置管(PICC)導管作為乳腺癌患者化療的重要通道,管理不規范會增加并發癥如感染、靜脈血栓、靜脈炎、導管堵塞等的發生[2]。因此對PICC 導管進行延伸護理就非常重要。本研究從多個維度對乳腺癌患者的PICC 導管進行延伸護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1~6月我院治療的44 例乳腺癌PICC 置管患者為對照組,2018年7~12月治療的44例乳腺癌PICC 置管患者為實驗組。納入標準:①臨床病理學診斷為乳腺癌,均使用多西他賽+表柔比星+環磷酰胺(TEC)方案化療患者;②在本院置管,采用國產末端開口式4F 導管,出院后選擇返回本科室維護及拔管患者; ③采用盲穿法置管及置管部位在肘部者;④意識清楚,思維清晰,語言溝通能力無障礙,有一定學習能力;⑤對本研究項目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語言交流障礙、認知疾病者;②彩超引導下置管部位在上臂者;③置入PICC 導管后至其他醫院維護者。對照組中,女44 例;年齡34~72 歲,平均(52.59±8.94)歲;高中文化程度4 例,初中及以下40 例。實驗組中,女44 例;年齡26~72 歲,平均(50.66±10.08)歲;高中以上6 例,初中及以下38 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1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 置管后發放PICC 長期護理手冊,維護時專科護士作好記錄;常規做好出院指導,包括日常活動及導管維護注意事項,患者自行選擇時間返院,隨機選擇護士進行維護。
1.2.2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多維度的延伸護理 ①定人、定時間、定地點維護:專科護士專人負責PICC 穿刺置管、導管維護。建立患者置管信息及維護記錄表,該表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為患者置管信息,一部分為維護記錄,該表由科室保存。科室在每周二、五集中安排專科護士對患者PICC 導管維護;維護地點為獨立的PICC 換藥室,換藥室每天空氣消毒。②制定出院后自我維護計劃:每天使用握力球進行握拳運動,3~4 次/d,每次30~40 下; 置管側肢體不可提>5 kg 重物及上舉活動;保持局部皮膚的清潔干燥,指導無菌敷料保護方法,每周維護1~2 次。指導患者學會自我觀察,觀察管道內回血、穿刺點有無滲血、敷料浸濕松脫、導管脫出、局部皮膚有無紅、腫、熱、痛等感染跡象、置管側肢體有無疼痛、腫脹、功能障礙,如出現上述癥狀,及時到醫院就診。③利用信息化平臺進行健康教育:在科室的微信平臺及“317 護”平臺推出PICC 相關知識,患者可隨時點擊查看。建立醫患溝通微信群,在微信群內患者可隨時將不適告知醫護人員,并可拍照將照片上傳,專科護士每天定時解答。④加強電話隨訪:每周二、五對其他醫院維護的及登記返院未按時來維護患者電話隨訪,了解患者病情、導管情況、是否按時維護及未按時維護的原因,提醒患者按時進行導管維護及復查,并作好指導和督促。
由專科護士統計患者的PICC 并發癥總發生率、導管維護依從性來進行評價,對院外維護的通過電話隨訪了解維護情況及并發癥情況。導管并發癥發生率。包括靜脈炎、靜脈血栓、導管堵塞、導管相關性感染、醫用黏膠相關皮膚損傷。根據美國靜脈輸液護理學會(INS)制定2016年修訂版《輸液治療實踐標準》進行并發癥判定,判定標準如下。①靜脈炎:穿刺部位疼痛、紅斑、發熱、腫脹、硬化、化膿或觸及靜脈條索;②導管堵塞:回抽無回血或血液回流緩慢、無法沖管或輸液、電子輸液器頻繁堵管報警;③導管相關靜脈血栓:置管側肢體末端、肩膀、頸部或胸部疼痛、腫脹、外周靜脈怒張,肢體末端紅斑,頸部或肢端運動困難,彩超檢查提示置管肢體有血栓形成;④導管相關性感染:穿刺點紅斑、水腫、疼痛或滲液,出口位置硬化、穿刺部位皮膚壞死,體溫升高;⑤醫用黏膠相關皮膚損傷:局部皮膚發紅、腫脹、疼痛、皮疹、瘙癢、水泡。導管維護依從性。根據患者是否按時返院維護、是否按要求每天進行握拳運動、每天是否進行導管觀察、發現導管內有回血或滲液是否及時到醫院維護4 個方面來判斷患者的依從性。如果這幾項均“是”,患者導管維護依從性好,若有1 項或以上“否”,表示患者維護依從性差。
采用SPSS 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導管相關并發癥總發生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導管相關并發癥總發生率的比較[n(%)]
實驗組導管維護依從性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維護依從性比較[n(%),n=44]
PICC 有創傷小、操作簡單、保留時間長的優點,常用于中、長期靜脈輸液或化療用藥[3]。但PICC 的并發癥發生率較高,有研究報道腫瘤患者PICC 導管相關并發癥發生率為30%~40%[4]。其并發癥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患者基礎疾病、身體狀況、對置管認知度和依從性、維護技能較差,健康教育不到位[5];還與使用的導管類型有關,本研究中患者使用均為末端開口式的國產導管,有研究證明末端開口式導管更容易發生導管堵塞并發癥[6]。
本研究乳腺癌患者大多文化程度不高,農村患者占比較大,而基層醫院的護士對PICC 的維護知識掌握不佳[7],居家護理在我國還發展不成熟[8]。選擇返院進行導管維護更有利于降低導管相關性并發癥[9]。由專科護士專人負責維護,責任心更強,保證了操作的規范性和一致性;定時間維護有利于專科護士人力資源安排,也能對未按時維護的患者及時提醒,督促按時維護; 在科室定點維護可保證維護環境的相對潔凈,有利于防止導管相關性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
用信息化平臺及電話隨訪等方式對患者進行PICC 導管相關知識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導管相關知識及自我管理技能,促進自我護理行為,減少了患者返院治療的次數,滿足了患者的心理需求和信息支持,可預防和減少導管相關并發癥的發生[10-12]。
對照組由患者保管護理手冊,部分患者返院維護時容易遺忘,導致不便于對照。而實驗組建立了維護記錄本,由科室保存,能及時進行記錄和對照,也便于發現未按時返院維護的患者,進行電話追蹤隨訪,督促患者及時維護。患者大多為中老年女性,記憶力較差,對導管維護的相關知識容易遺忘,由于疾病的影響及對握拳運動重要性認識度低,患者對置管后每天的握拳運動依從性較低[13],實驗組為患者制定了運動計劃并使用握力球運動,同時讓家屬支持與監督,有利于督促患者按計劃運動。每周固定2 d 集中維護,病友間相互交流經驗,專科護士在維護中可了解患者在家的生理、心理狀況,針對患者的需求提供指導和幫助,增進患者間、醫患間的情感、信息及知識的交流[14]。促進患者改變不良行為,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患者導管維護的依從性[15]。
綜上所述,在乳腺癌患者PICC 導管管理中用多維度延伸護理,減少了導管相關并發癥的發生,提高了患者導管維護的依從性,提高了居家自我護理的技能,將以往被動服從治療的模式,變為主動參與治療的模式,患者能主動參與自己的健康管理,增強了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有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復。農村經濟不富裕的患者,使用價格較便宜的導管,加強導管的管理,既能解決化療靜脈通路的問題,減少反復穿刺的痛苦,降低藥物外滲引起組織壞死風險,又能節約醫療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