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世強 駱安林 方 挺 關惠東 李文添
廣東省陽春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廣東陽春 529600
高血壓性腦出血即由于高血壓病誘發而致腦底 小動脈病理性改變的一種疾病,當患者血壓指標突然升高時,患者的腦血管出現破裂出血,高血壓性腦出血是目前臨床嚴重的高血壓病并發癥。高血壓性腦出血的臨床表現包括惡心癥狀、嘔吐癥狀、頭痛等癥狀,而且多合并嗜睡癥狀、躁動癥狀,甚至昏迷等,早期發病患者可表現為瞳孔縮小,而隨著病情逐步發展,其血腫擴大時,則容易加重腦水腫,誘發顱內壓增高,進而發生血壓升高現象、脈搏減慢現象、呼吸障礙等。相關臨床研究表明,高血壓性腦出血的誘發原因主要為情緒激動、劇烈活動等,且患者病情發展快速,臨床病死率高,而存活患者多會遺留程度不同的言語障礙、認知障礙等[1]。運用保守治療方法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未能取得滿意治療效果,因此,臨床已采取外科手術治療作為常用治療手段[2]。但由于傳統開顱手術創傷性大,且對機體耐受力要求高,因此老年患者和機體狀況較差患者均不適合采用[3]。顱內血腫微創抽吸引流術可在局麻下完成,費用低廉,創傷小,手術時間短,且治療安全性高,因此已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臨床治療中。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100 例老年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微創錐顱抽吸引流術在老年高血壓性腦出血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8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的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 中關于高血壓性腦出血的相關診斷標準[4];②所有患者均經CT 檢查或MRI 檢查,且已證實。排除標準:①合并凝血功能障礙患者;②合并手術禁忌證患者,以及不能耐受手術患者。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50 例)和研究組(50 例)。研究組中,男39 例,女11 例;年齡45~78 歲,平均(59.50±10.35)歲;出血部位:基底節出血有29 例,幕下出血有12 例,腦葉出血有9 例。對照組中,男37 例,女13 例;年齡46~79 歲,平均(59.35±10.50)歲;出血部位:基底節出血有28 例,幕下出血有13 例,腦葉出血有9 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出血部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及同意。
對照組患者行開顱血腫清除術進行治療[5],研究組患者行微創錐顱抽吸引流術進行治療[6-7]。微創錐顱抽吸引流術治療具體操作如下:給予局部麻醉,取仰臥位;根據CT(使用儀器:飛利浦16 排螺旋CT 機)定位結果,選擇腦血腫最大層面中心處作為穿刺部位。頭皮作一約0.8 cm 的切口,持錐顱器鉆透顱骨后,刺破硬腦膜;使用硅膠引流管進行血腫腔穿刺,直至暗紅色血性液體溢出,并抽吸30%~40%血腫量;縫合頭皮,將引流管固定,予三通連接頭連接專用顱腦外引流器進行引流。術后予尿激酶灌注促血腫引流。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8];比較兩組患者術前、術后的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評分[9];比較兩組患者術前、術后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Barthel,BI)指數[10];比較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11]。
臨床治療效果判斷標準:患者經治療后,其NIHSS評分減少>90%,為痊愈;患者經治療后,其NIHSS 評分減少>45%~90%,為好轉;患者經治療后,其NIHSS 評分減少18%~45%,為有效;患者經治療后,其NIHSS評分減少<18%或者死亡,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痊愈+好轉+有效)例數/總例數×100%。NIHSS 評分判斷標準:總得分42 分,若患者得分越低,則提示其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低,反之若患者得分越高,則提示其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高。BI 指數判斷標準: 共包括10 項評估內容,分別是①進食;②洗澡;③修飾;④穿衣;⑤控制大便;⑥控制小便;⑦如廁;⑧床椅轉移;⑨平地行走;⑩上下樓梯,總得分為100 分,結合得分結果可分為重度依賴(得分≤40 分)、中度依賴(得分>40~60 分)、輕度依賴(得分>60~99分)、無需依賴(得分100 分)。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包括感染、消化道出血、再出血。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2.00%)高于對照組(72.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的比較[n(%)]
兩組患者的術前NIHSS、BI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術后NIHSS 評分均低于本組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術后BI 評分均高于本組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術后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術后BI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研究組患者的并發癥總發生率(4.00%)低于對照組(1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2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NIHSS、BI 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NIHSS、BI 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 NIHSS 評分術前 術后 t 值 P 值BI 評分術前 術后 t 值 P 值研究組(n=50)對照組(n=50)t 值P 值20.80±3.33 20.85±3.30 0.06 0.95 12.02±2.03 15.10±2.85 5.06 0.00 12.93 7.58 0.00 0.00 32.60±7.10 32.65±7.05 0.03 0.98 74.35±6.15 66.10±6.75 5.19 0.00 25.53 19.69 0.00 0.00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的比較[n(%)]
老年高血壓性腦出血實施保守治療,若未能在短時間內有效清除血腫,隨著疾病持續發展,患者容易進展為顱內高壓,最終誘發腦疝,導致患者死亡的風險明顯增加。另外,傳統開顱手術雖然可以有效清除血腫,但該術式的失血量較多,且創傷性較大,術野容易受污染,手術需在氣管插管全麻下完成,致使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不利于患者的預后康復[12-13]。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實施顱內血腫微創抽吸引流術,在手術過程中,運用CT 引導作定位穿刺,從而取得較精確定位,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的再出血發生率以及腦組織再損傷發生率。
能否盡快清除血腫,有效解除占位效應,與腦出血患者的疾病預后、生活質量以及生存率均存在明顯關系。以往傳統標準化開顱清除術具有較好的減壓效果,血腫清除率高。但是,傳統標準化開顱清除術往往具有較高的二次損傷發生率,患者的術后生存質量較差。微創錐顱抽吸引流術為臨床新型手術技術,該技術是將顱內血腫清除術與立體定向手術相互結合,以具備如下手術治療優勢:可以利于術者直接徹底清除血腫,可以有效減低患者的顱內壓,緩解腦神經壓迫,以利于促進神經功能早日恢復;可以明顯縮短患者的腦組織受壓時間,明顯降低腦組織受壓強度,從而有效改善細胞源性腦水腫、血管源性腦水腫,促使占位效應有效消除,促進排出毒性物質,降低損傷神經功能因血腫而再次擴大;可促進中線結構復位,以利于減少由于中線結構移位而致死。除此之外,通過CT引導輔助下實施手術操作,可以利于術者更清晰地觀察患者的具體血腫部位、具體血腫大小以及具體血腫形態等,以提高手術準確度以及血腫清除率,利于腦組織的保護。與傳統標準化開顱清除術相比,微創錐顱抽吸引流術治療方法,可在局麻下完成,具有費用低廉、創傷小、手術時間短的優勢。操作者在CT 定位輔助引導下,精準定位,操作簡便,對腦組織損傷小,避免發生繼發性損傷,術中抽吸部分血腫快速降低顱內壓,術后可以獲得較滿意的預后效果[12-13]。
本研究結果提示,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2.00%)高于對照組(72.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前的NIHSS、BI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術后的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術后的BI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并發癥總發生率(4.00%)低于對照組(1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高血壓性腦出血實施顱內血腫微創抽吸引流術治療,可以更有助于患者術后活動能力的改善,能使神經功能缺損狀況得到改善,從而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以及疾病預后,可以促使神經功能盡快恢復,對患者術后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有積極意義[14-16]。
綜上所述,臨床上結合老年高血壓性腦出血的疾病特點,通過開展微創錐顱抽吸引流術,減輕對腦組織損傷,快速降低顱內壓,可以有效縮短血腫吸收時間,改善神經功能缺損,提高臨床治療總有效率,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治療安全性高。